第100屆美普立茲獎揭曉 血汗海鮮報導奪獎
(華盛頓19日綜合電)百年歷史、有新聞界最高榮譽之稱的美國一年一度“普立茲新聞獎”周一揭曉,《美聯社》憑“血汗海鮮”報導,奪得最高榮譽公共服務獎。
《美聯社》經過長達一年的追蹤調查,揭露印尼小島本吉納有數百人成為現代奴隸,被迫出海捕魚,稍有反抗便被囚禁在籠中。這些由緬甸、寮國、柬埔寨、泰國的奴工付出血汗捕獲的海鮮,被運到世界各地。
記者梅森、麥克道爾、門多薩、埃斯竹持採訪奴工,又追蹤血汗海鮮由捕捉至運到亞歐美州市場的過程。
關注阿富汗婦女得國際獎
另外,關於阿富汗和敘利亞戰亂、伊斯蘭國(IS)等極端組織興起,以及隨之而生的難民潮的報導,成為本屆普立茲獎新聞報導的主要贏家。
普立茲獎委員會表示,突發新聞攝影獎由拍攝歐洲和西亞難民危機相關照片的《路透社》和《紐約時報》獲得。
這兩家媒體拍攝下因敘利亞戰亂等,造成的史上前所未見的龐大難民潮而獲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則由報導阿富汗婦女困境的《紐約時報》記者魯賓奪得。魯賓在美國入侵阿富汗打擊塔利班激進組織14年後,仍持續關注阿富汗婦女遭受的殘忍、不公平對待的情況。
《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沃立克因他寫的《黑旗:伊斯蘭國的興起一書,而獲得普立茲非小說獎。普立茲獎協會認為沃立克對伊拉克戰爭中許多不合邏輯理性之處、以及“伊斯蘭國”的興起,做出了很精闢的分析。
普立茲獎也頒獎給在文學和音樂上有卓越表現者,美國作曲家馬琳達因百老匯歌劇漢彌頓而獲得普立茲戲劇獎,漢彌頓已成為紐約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它也是普立茲獎自一世紀前成立以來,第九部贏得普立茲獎的歌劇。
得獎報導多次被改編成電影
被視為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獎項的普立茲獎,今年已舉行到第100屆,由當初只得兩項獎項發展至現時21項,並劃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界獎。
普立茲獎是按照美籍匈牙利裔報業巨人普立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成立,在1917年頒發第一屆獎項,分別由《紐約世界報》的斯沃普和《紐約論壇報》奪得報導獎和評論獎。
至今雖仍保留評論獎,報導獎已細分為普通新聞和調查性報導等獎項,另增設文化藝術界獎。
哥倫比亞大學的普立茲評選委員會會選出得主,除公共服務獎得主獲頒金牌,其餘獲發證書和1萬美元(3萬9000令吉)獎金。而在過去的99屆中,《紐約時報》是獲得最多普立茲獎的新聞機構,共贏得117個獎項。
普立茲獎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奪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好萊塢電影《焦點追擊》,是改編自2003年普立茲公共服務獎得主《波士頓環球報》報導,講述《波士頓環球報》的“焦點新聞組”,根據一篇關於當地神父被指過去30年性侵多名兒童的報導,展開調查揭開驚天醜聞。
趁夜色掩護拍罪證
女記者冒險揭漁奴辛酸
《美聯社》記者揭露東南亞漁奴慘況,負責報導的4名記者花了一年時間冒險調查,曾試在夜間偷偷拍下罪證後遭漁奴監工撞船等,更經歷道德爭扎,最終待2000名漁奴獲釋才報導。
梅森、麥克道爾、門多薩、埃斯竹4位記者的報導覆蓋4個國家。她們得知東南亞漁業強迫工人工作後,花了1年時間追蹤這些“黑心”海產如何賣到美國及全球各地。
2014年麥克道爾及埃斯竹持飛到印尼阿魯群島本吉納,找到一群被囚在籠內的漁奴,她們在夜色掩護下,坐船停在一架拖網漁船旁拍下罪證,她們的船更幾乎被憤怒的監工撞到。
記者靠衛星技術追蹤漁船行蹤,發現這些“黑心”海產由本吉納運到泰國加工,再供應美國超市及全球各地餐廳,包括沃爾瑪等大企業都有買入海產。
記者知道這篇新聞非常震撼,但在決定發佈時機方面經歷一番掙扎:究竟是在威脅漁奴生命下立即公開報導,還是冒新聞走漏風聲的風險下,等待漁奴獲救後才再作報導。
為免危及漁奴安危她們最終決定後者,乘承《美聯社》長期宗旨,就是“報導”新聞,而不是“製造”新聞。
4人的努力最終助逾2000名被強迫工作的漁奴獲釋,一名曾被囚在籠中的漁工,與沒見22年的媽媽重聚時,場面令人感動。印尼政府亦在事後展開刑事調整。《美聯社》行政總裁讚揚所有記者“為沒有聲音的人發聲”。
普立茲獎得獎名單
公共服務獎:美聯社
突發新聞獎:《洛杉磯時報》
調查報導獎:《坦帕灣時報》及《薩拉索塔前鋒論壇報》
解釋性報導獎:ProPublica及Marshall Project
地區新聞報導獎:《坦帕灣時報》
國內新聞報導獎:《華盛頓郵報》
國際新聞報導獎:《紐約時報》
專題報導獎:《紐約客》
評論文章獎:《波士頓環球報》
批評文章獎:《紐約客》
社論寫作獎:佛羅里達州夏洛特港《太陽報》
政治漫畫獎:《薩克拉門托蜜蜂報》
突發新聞圖片獎:《紐約時報》及 《路透社》攝影記者
專題圖片獎:《波士頓環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