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要健康,拒傷害 運動勿勉強
報導:葉鳳玲
攝影∕圖:受訪者提供、張智玟、李文源、李玉珍、潘嘉威
駱良維/27歲,學校體育老師兼扛鈴操(Body Pump)教練。
體育場、體育館、健身中心是駱良維最常逗留的地方。白天在學校當體育老師,晚上在健身中心當健身教練,他多數時間都花在運動上,每天的運動量比一般人來得多。
“除了學校和健身中心的教學活動,我私底下一天至少會做一小時運動。如果工作加上私底下的訓練,一天的運動量是六小時。”
學校及健身中心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學,前者在教導及示範之后,學生就會照做;后者則經常會面對不同的要求及請求,比如針對某部分的強化訓練、播放音樂大聲一點等。
“健身中心的興起使得做運動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好現象,證明現在的年輕人和長輩都很重視自己的健康,大家都不想要老來看病。”
每個人運動的目的不同,根據駱良維的觀察,不少人視運動為健康之本,希望自身變得強壯或減低體脂肪;也有人為塑身,想要穿起衣服來更加有型。
“無論是為強壯、美麗,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去運動,胥視個人的體能及時間安排。”
他說,如果因為運動而影響到正常作息,不只是影響精神,同時可能還會無意間耗損肌肉。“明明是為了健康而運動,卻因為運動而損耗健康,弄巧成拙就不好了。”
身兼體育老師和健身教練,駱良維卻自認還沒有達到滿意的體態及線條。他這樣自我評估:“現在是70%至80%,希望未來上半身肌肉能夠再加強。”
運動后放鬆排出乳酸
駱良維喜歡運動,亦相當關注運動傷害。以前,由于不知道如何保護肌肉,而在不知不覺之間讓自己遭受到運動傷害。為了避免這些,現在的他很注重肌肉的放鬆。
“一般人最容易發生肌肉耗損,比如運動過量而又沒有讓肌肉得到很好的放鬆,或是每天活動多又遲睡,休息時間也不固定,這些都會間接讓肌肉受到損傷。”
他建議,運動前后至少要有5分鐘的熱身和放鬆時間,如果運動時間長,相對地,熱身和放鬆時間也要拉長,最好是15至20分鐘。總之,胥視運動時間的長度。
“這是因為運動劇烈或持久,肌肉會排出大量代謝物乳酸。乳酸堆積過多會使肌內發生收縮,造成肌肉酸痛、頭痛、頭重感等。所以,運動過后需要讓肌肉放鬆、舒緩,把乳酸排出體外。”
運動鼓勵我前進
駱良維從小性格好動,喜歡到處走動,成長過程都是揮灑汗水的戶外派。“小學打乒乓,中學打籃球,最常參加的是短跑。在高中二年級那一年,突然才發現自己喜歡上運動了!”
那時候開始,他經常思考自己的未來與運動同行的可能性:“我想要從事與運動有關的工作,師長和朋友都很鼓勵我,媽媽也很支持,她對我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用心做好它。”
高中畢業后,他報考中國福建華僑大學體育教育系,學習籃球、網球、足球等各種運動之外,還要經過實踐和理論的考核。這些,都和以前純粹喜歡運動有極大的不同。
“我中學唸商科,而體育教育是理科,從商科轉向理科是一大挑戰,尤其許多化學名詞要從頭背起來!”這一小段曲折路,運動拉著他前進,從興趣跳躍到增添自信、正面積極地更大層面提升空間。
運動對我來說:傳播正確方法
運動不只是讓我的體能變得更好,更帶給我鼓舞、推動力和提升空間。希望透過自己的教學方式,讓人感受到我對運動的熱誠之余,同時把所學到的運動知識傳播出去,讓大家對運動有正確的認識和喜愛,減少運動傷害。
品味文字世界 書寫心方向
黃子揚/23歲,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三年級生,文壇90后作者。
書無時不在,哦不,應該是黃子揚身邊書無時不在。訪問前幾天,他在沙巴旅游,身邊帶著黎紫書散文集《暫停鍵》;訪問當天,提早抵達現場的他,也是低頭閱讀著。
“外出的時候我經常攜帶散文類的書,讀散文可以隨時打開,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開始,讀完也隨時可以放下。”
相反,創作的話,他多數坐在書桌上的電腦前,一個沒有太多旁人雜聲的氛圍,慢慢地把腦海裡的千思萬縷,舖設成電腦熒幕上的文字。
黃子揚認為創作與生活息息相關。“文字和音樂、舞蹈一樣,都是生活、想法的媒介。比如,和朋友去跨年倒數,看到天空中的煙火,聽到周圍的人在交談,把這些感覺寫下來,就變成一篇創作了。”
不寫負面作品
“想寫就寫”是他的創作習慣:“我的創作很自由,不會限制自己寫什麼內容,慶幸我不是很多負面情緒的人,所以應該不會寫出負面的內容。”
偶爾“想寫就寫”不是那麼順利,需要發酵,需要沉澱,就讓它慢慢的、順其自然發展。
“也有一些作品是三四年都還沒有完成的,通常是小說比較多,有開頭但自己也不知道接下來的發展……反而,散文、詩,則比較隨意。”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自然散發自我的風格,亦能夠讓閱讀的人從中得到一份觸動。如同他從別人的作品裡,得到的觸動、感動、共鳴。
對于閱讀,不管多忙,黃子揚每天至少都會閱讀一篇文章。他的讀物不設限,也不拘泥于“幾時讀完”,但,一旦打開這本書,就會讀完。
“同一時間我會看不同內容的讀物,比如詩、散文、小說、影評……因為專心一致讀一種,可能會難以抽身;另外,不同的讀物可以拓展眼界,比如影評教會我的是看電影的不同角度、知道更多值得看的電影。”
多閱讀營養寫作思維
創作是自由的,但是,這份自由是建立在擁有一定的根基上。
黃子揚建議,如果想要在17歲至20歲這段少年時期開始創作,首先需要大量地閱讀。
“比如,小學可以開始讀少兒讀物,中學讀不同的課外讀物。我也是在15歲開始參加星雲文學獎,認識一班90后寫作的朋友,大家互相交流,別人讀什麼就讀什麼,不局限自己,猶如打開一雙眼睛,看到不同的風景。”
第二,好好生活,關心生活細節。有一次,他搭火車回家鄉,路途看到廣告牌上的文字:“Sejauh manapun perjalanan,hati tetap pada kediaman”(無論路途多遠,家是心的歸處),讓他憶及自己離開家鄉外出讀書,母親一直安靜地守候著。后來這篇《守門》,讓他獲得了台灣懷恩文學獎學生組二獎。
愛有溫度的音樂
黃子揚從小學就參加學校作文比賽,大學開始參加公開性的文學獎。之所以參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現實的考量,因為有獎金。第二,它是寫作的入門票,讓別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一種認證。”
文學創作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音樂,又是另外的一部分。
小學時期曾經學習幾年鋼琴的黃子揚,沒想過音符會在以后的生活裡,時不時跳躍著。一次,大學同學知道他會彈琴,拉他一起上台演出,后來因此組成“紙樂團”。
“以‘紙’字命名,是因為有感現代人生活離不開電子產品的使用。相較于電子產品的冷硬,紙更顯得純粹、原始、有溫度。”
樂團共有十三人,但是比賽或演出,一般維持在五六人。團員當中沒有人是音樂系學生,都來自不同的科系,唯一的共通點是在小學、中學學習過音樂。
創作對我來說:靈感在生活中找
創作不能只靠靈感、情緒來臨,也要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生活裡的任何芝麻綠豆小事,都可以大作,就看自己如何把它發揮。
“廚”卻巫山不是雲 攀爬味蕾高峰
楊言/42歲,多棲發展藝人
手無食譜心有個譜
廚房、蛋糕、甜點,說起來皆和男性沾不上關係;但是,它們全都湊集在楊言身上──他愛下廚,他愛做蛋糕,他愛甜點。
愛甜食而走上烘焙之路,對他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一個簡單的戚風蛋糕(Chiffon Cake),曾經難倒了他。
“做了很多次,幾次?忘了,印象中就是很多次,不是味道不夠好、不夠豐厚,就是口感不夠綿軟……但是,一直做下去就漸漸掌握到竅門,最后終于成功做出自己很滿意的戚風蛋糕!”
他認為,每一次嘗試做新的蛋糕或甜點,都是一層又一層的挑戰。除了手巧靈慧,還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烘焙知識和技術,以及擁有相當的工具,才有資格去攀爬這座高山。
“當然,還有味蕾,為了做出一個蛋糕,不知吃了多少失敗品,才終于回饋一個成功品!”
隨性而做,看圖回想
楊言不太喜歡跟著食譜依樣畫葫蘆去做。食譜只是基本的入門,在過程裡可以注入自己好奇的想像、有趣的嘗試,仿如藝術品在成功之前,亦是無數個“想法”的迸發、碰撞、融合。
“朋友問過我有沒有食譜可以提供,我都告訴他們,我沒有食譜,就算有,我也會東改西改,最后都不是原先食譜上寫的東西。”
由于他是隨性而做,很多時候自己也會忘了過程中放了多少麵粉、多少黃油、多少糖,為了避免下次再做又要“重新實驗”,他一般做簡單的筆錄,然后用手機拍下來,這樣,以后就可以“看圖文回想”。
雖然愛甜點,但是也有唯一一個他不愛的甜點,那就是法式甜點馬卡龍(Macaron)。楊言直言不諱:“它就是甜糖的味道而已。”
因為喜歡烘焙,楊言走遍雪隆區域的烘焙店,出名不出名,大間小間,都留下他的足印。因為造訪和購買次數多了,他最后和不少店家結下友情,除了溫暖提供優惠價,也會互相交流現代的烘焙發展。
“其實,科技的進步和便利不只是讓遠在他方的人在聯絡上變得方便,對于我們這些好烘焙的人來說,科技進步也帶動烘焙工具的開發,不只是購買選擇越來越多,烘焙也變得簡單、輕鬆。”
下廚對我來說:拉近親友關係
做蛋糕和甜點不只是個人的生活樂趣,更是聯繫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一道橋樑。做了之后請親友品嚐,或是送禮,一個小小的蛋糕和甜點,就能拉近距離,而且大眾口味,分量不大,適合多數人。親自做的,更加有誠意和溫暖。
潘昶伶/40歲,從事保健養生企業
溫飽肚皮傳承文化
有人說,愛做菜的人都是因為擁有刁鑽的味蕾。對于潘昶伶而言,或許正是如此:“在外面吃過的菜餚,回到家都能做到相差不遠,可能是天分吧,腦海裡都能把舌蕾嘗到的味道,逐一分析其形成,再把它煮出來。”
每次他和朋友分享對食物的品嚐感受,多數人的臉上都會浮現微妙的表情,問他:裡面有這樣的東西嗎?而他,只能蹬腳,極之納悶地問:“怎麼你吃不出?”
由于在傳統家庭中長大,他從母親、外婆、阿姨身上學到不少傳統菜餚,如客家麵、擂茶、燉湯等。“我小學就開始煮給弟弟吃,因為父母是教職人員,每天都很忙,后來連父母那一份也一起煮。”
自小就是“煮夫”的經驗,累積潘昶伶一手好廚藝。
特別是在大學時代,認識了素食、有機料理,讓他的廚藝更提升到另一個“混搭”(Fusion)的領域,把懂得的中餐、西餐、日本餐等,憑直覺和經驗重新組合。
女傭幫忙記母親食譜
有一次農曆新年,他招待多位親友到來家裡聚餐。當然,身為主人家的他,一手包辦餐飲。那一次,他只是把傳統客家菜餚做了些許改良,並且以西餐的方式盛盤,沒想到逾70歲的姑姑稱讚說:“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
開設餐廳的潘昶伶,近距離見識到專業廚師的專業要求及能力。“特別是法國餐、日本餐的師傅,做事非常注重規律和程序,可說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
他開始了解,法國餐、日本餐可以這麼源遠流長,或許烹飪對他們來說,不只是溫飽肚皮,更是文化的傳承,所以要堅持維持當中的規律和程序,即使在現代人眼中,這些都極之繁瑣。
他喜歡煮,也喜歡吃,甚至菲律賓女傭也被他訓練成“吃貨”。這位女傭剛來的時候,不喜歡大馬食物,就連椰漿飯也是敬謝不敏。
“我告訴她,你都來到馬來西亞了,回家鄉的時候難道要告訴你的朋友你沒吃過大馬食物嗎?”自此,他經常打包椰漿飯給女傭,不知道是味覺開竅,還是習慣成自然,一段時間過后,她真的喜歡上椰漿飯。
不只是如此,每當母親來到家裡,他都會暗中交代女傭,在旁邊安靜地看著,記起來。“因為我母親不會教人,只能看她怎麼做。女傭學會之后,以后我就多了一位好幫手,哈!”
下廚對我來說:食客才是主角
在餐桌上,菜餚並不是唯一的主角,什麼人在吃也很重要。每次邀請親友來家中聚會,我都會自己煮食招待,或是請大家各自攜帶食物,這樣,大家都是參與的一分子,用餐、談天問暖,讓吃飯過程充滿樂趣。
廖詠興/35歲,防腐工程企業區域管理
在家聚餐凝聚友誼
多數男性不下廚,之所以會進廚房煮食,情非得已情況居多。“我就是這樣,中學的時候因為住宿舍,要學習獨立生活,所以開始動手自己煮食。”
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勉強可以吃,到后來逐漸順手,同學們也覺得不錯,達到“烹飪”水準的廖詠興,自覺額外學到一個“手藝”。
他記得有一次,宿舍的一位女同學很開心地告訴大家:“我會煮粥了!”大伙兒愣住幾秒,煮粥……“那我豈不是比她厲害,至少我會炒麵、炒米粉,哈!”
他最喜歡煮西餐,因為西餐一般要求原汁鮮味,僅以香料和醬汁提升食材的風味。
“中餐對各種食材有不同的做法,事前的準備時間長,烹調過程時間也長……雖然它能充分煮出食材的精華,但是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比較喜歡快手一點。”
居家暖男,下廚為樂
每一次烹飪,他都喜歡在一天內準備和完成。比如今天的訪問約在下午,他早上外出採購食材,然后開始烹調,不急不緩,享受過程當中的每一個動作,翻面、切整,再熟練地擺盤,仿彿一切都很自然。
廖詠興認為,烹飪對男性而言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過程當中,必然會有出錯:“出錯難以避免,但是只要去克服它,就可以了。”
比如,他曾經做過一道菜幾次,怎麼做都做不出理想的味道。后來,經母親指點,要使用某牌子的醬油,這才恍然大悟。
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旁人的鼓勵也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認識到一班都是喜歡吃、喜歡煮的朋友,每次有什麼假期,大家都比較喜歡在家裡聚餐。比起在外面聚餐,這種方式更省錢,更能達到交流。”
在這之前,他很少下廚,但是自從擁有自己的屋子,開始懂得製造生活樂趣的時候,烹飪成了他的首要選擇。
“其實,真的要多謝我的一班朋友,當大家說要聚會,我就想,不如自己下廚煮吧!就這樣,聚餐慢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一有假期,大家想到的就是去誰的家裡吃。”
現在,約一星期就會下廚一次烹調的廖詠興,隨著烹調的次數越多,也漸漸成為朋友眼中的“居家暖男”。他說:“我是居家型的人,比較喜歡呆在家裡,滑手機、上網、看看電視,半天就消磨過去了。”
儘管每個人對暖男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大抵離不開體貼細心、善解人意及懂得煮飯,試問誰不動心?特別是韓劇盛行,暖男頓成大勢,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下廚對我來說:主內印象加分
算是特別加分的印象分吧!當朋友、同事知道我會烹飪,多數人都覺得很驚奇……看來,男性從以前一直以來「主外」的形象,轉向也能同時「主內」,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
不嚐試,怎知型不型? 百變配搭
Gavin(蘇立安)28歲,造型師,工作包括化妝和頭飾。
造型師平日的裝扮,是不是五花八門呢?Gavin笑著說:“應該說,每次都想嘗試不同的造型,我會以自己當時的心情做裝扮準備,當然,也會視場合和見什麼人而做裝扮。”
因為喜歡時尚,Gavin選擇當造型師。經常替人裝扮,跟美麗為伍的他,外出的時候一定會戴帽子。原來,他的髮質比較柔軟,容易翹亂,戴帽子可以防止髮型走樣。
“頭髮長沒有時間去剪頭髮的時候,也可以用帽子遮住。而且,帽子有多種款式,可以當作一種造型搭配穿著。”
除了帽子,他也經常購買衣物。衣物對他來說不只是身分職業的彰顯,也是品味的展現。
不設限,游走各風格
“即使覺得不適合,但是喜歡的話還是會買下來收著,可能某一天心情來了,就穿上。有時候把衣物拿出來整理,偶爾一個人服裝秀,哈!真的沒有用到,就會轉送親友或做慈善。”
外出的時候,他半小時內就能打扮完畢,“出門時戴上帽子,就不會特別去打扮。”但是碰上重要場合,為了禮儀而整裝,也只需要一小時就可以準備妥當。
Gavin認為興趣只是基本條件,想要提升時尚審美觀,必須要給自己一個高標追求。比如,注重時尚潮流的他,經常留意時尚潮流部落客的部落格、instagram等,還會把喜歡的照片以熒幕擷取(Print Screen),收藏起來。
要成為時尚人需要什麼條件呢?他說,這沒有一定的規律,基本上只要本身沒有自我設限和顧慮,可以做百變嘗試,游走各類風格。
“比如,平時打扮可愛的人可以穿得冷酷一些,肯定會給人新鮮感。還有英倫風,不一定只是優雅、高貴的紳士感覺,也可以西褲配上運動鞋,加入活潑元素。”
他認為,一個人的穿著風格往往是習慣的養成,一旦突破習慣和心理障礙,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但是,也不一定要全身大改造,搭配一些小配件或是偶爾改變頭髮的顏色,小嘗試往往也可以做出娛己娛人的新鮮感,從中發現不同的自己也不一定。”
高領衣拉長身體線條
許多人會因自己的天生條件,而對穿搭自暴自棄,其實身材不夠好的人,更需要利用穿搭來達到修飾效果。
一般來說,身高不夠高的男生,在穿搭上通常最擔心兩件事,看起來腿短、頭大顯胖,第二件事就是衣服看起來鬆垮不合身,感覺老派。
“男生女生都可以透過穿衣配搭去修正自己在外表上覺得不滿意的地方,比如男生穿高腰褲,可以有拉高身體的視覺效果。”
據他的觀察,最近逐漸流行西式風,如果西裝高腰褲配上高領衣服、運動鞋或皮鞋,這樣搖身一變就走在流行前端了。
最近我國天氣炎熱,高領衣服不會顯得更熱嗎?
他說:“也有超薄式的高領衣服,不用擔心穿上后覺得很熱。而且,高領也有長袖、短袖之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把衣服塞進褲子裡,就會製造一種視覺層次感,有助于將身體的線條變得更直線,造成增高的效果。”
好看的衣飾不一定貴
時尚潮流並不一定要花大錢,Gavin身上的穿戴逐件算起來並不顯貴。“我不會特地去買貴重的東西,所以身上沒有很貴的衣物、配件。但是,喜歡把同樣的東西互相搭配,盡量穿出不同的變化。”
經常會有朋友問Gavin:“你這個配件好看,哪裡買的?”他都會回答:“這都是三、四年前買的。”與此同時,心裡卻是滿滿竊喜。
朋友關注他的穿戴,以為是哪裡買來的好東西。
但是,很少人知道,那些“潮物”很多時候是他自己加工修改而來的“創作”。
原來Gavin有在衣物上加入小配件的習慣,憑著自己的審美觀和喜好,把腦海中掠過的想法,透過針線去把它“塑造”出來。
“現在少去做這些加工了,最常做的是把褲腳改短一些。可能是習慣了,買衣物時會去意衣物的剪裁和材料,甚至翻看衣服內的剪裁,覺得值得就會買。”
時尚對我來說:做回自己
時尚潮流的標準是見仁見智,同一套衣服穿在A身上顯得“夠潮”好看,但是並不一定適合穿在B身上。所以,不要盲目去追求潮流,做回自己,做自己喜歡的打扮就好。
而且,時尚有時候是一種文化,它反映某一個地區、民族、國家的文化和生活,覺得不適合、不喜歡,就不要勉強自己去買不喜歡的“流行的東西”,比如紫色,流行一過,紫色的衣物無法再穿,白白浪費了。
聽《不哭了》卻哭了 音樂伴我靈魂
吳振豪/31歲,音樂創作人,12年音樂創作經驗;目前為華納版權(新馬區域)負責人,也與友人合開“漢堡音樂”(Burger Music Studio)。
19歲以前,吳振豪從來沒有發現自己有寫歌的可塑性。就讀大專的時候,看到同學在台上表演,他腦海裡突然迸出火花:這就是音樂創作!
一開始,吳振豪用卡帶錄下自己哼唱的旋律,然后交給學院創作坊的學長、學姐們聽,雖然當時只懂得幾個吉他和弦(chord),但是指頭在彈撥之間,給了他快樂和滿足。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哼唱的那些旋律,可能是聽過某些歌曲所留下的朦朧印象,不知覺地抄襲,但這是創作的必然過程。”
19歲開始創作的吳振豪,曾經參加學院的創作比賽,也和兩位朋友簡文豪、佳旺組成“未發掘”樂隊,入選電視節目的才藝比賽決賽。這些點滴累積而成的經驗,讓他對音樂產生自信心。
29歲那年,他終于賣了第一首作品《不哭了》(BY2演唱)。在觀看歌曲音樂錄影的時候,他流著淚,手不能控制地一直顫抖,“因為我等太久了!”至今,這首歌在YouTube上有逾900萬的點擊率。
向天上的婆婆報喜訊
“我當時很想把這份喜悅分享給婆婆,因為婆婆知道我做音樂做得很辛苦,她是唯一支持我的人,她說過,希望在她走之前,能從電台裡聽到有一首歌是我寫的……”
他在夜裡不斷播放《不哭了》,一邊流淚一邊跟天上的婆婆報告喜訊。每年清明掃墓,他都會親自向婆婆報告現在的自己賣了多少首歌。
除了在公司上班,吳振豪同時還開設一家服裝店,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只要一有空檔,他就會寫歌。
“我很珍惜時間,睡覺之前、見顧客之前,都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寫歌,半小時、一小時就完成了。”
他說,音樂讓他對創作和生活更有信心,也讓他看到色彩和自我發光。
“有人說音樂沒得做了,但是加入這個行業之后,種種數據讓我看到了音樂是有希望的。而且,音樂創作的成本只是吉他而已,我只是投資自己喜歡的東西。”
有實力后自有伯樂賞識
家境貧困的吳振豪,憑著自己打工賺錢來自供就讀學院專科,一度因為沒有錢想要輟學之際,他的音樂創作被一位老板欣賞,要簽他當歌手出專輯。
“雖然最后沒有出專輯,但是我在他的公司做剪接,學到了剪接工夫,后來自己接了一些剪接工作來做,賺到一些錢。”
千里馬身邊總會有伯樂出現。吳振豪之前都有把歌曲demo寄給知名音樂人彭學斌試聽的習慣,彭學斌說,等有一天他實力夠了,就會簽他。
“聽了《不哭了》之后,他說要簽我為旗下音樂人,但當時我已在華納版權工作,而且陸續成功賣出幾首創作。他說,既然我的緣分到了,他不強求,所以我就繼續留在華納版權。”
另外一位伯樂是管啟源。吳振豪的朋友把他的demo寄給管啟源,管啟源親自上門找他,聽了其他的demo之后,說想要簽他。
“因為在學院時期被騙過一次,對人有防備之心,所以我沒有答應……見過三四次面之后,有一天我病了幾天都沒有好轉,管老師親自載我去看專科,我當時很感動,感受到他的真誠,那時就簽了。”
當時他25歲,距離19歲第一次創作已是六年光景。
堅持才得到幸運之神眷顧
音樂是吳振豪永不停止追逐的夢想,過程中有過跌跌撞撞,甚至有過一段低潮期,曾經想要放棄。但,也只是想而已。
“我在馬六甲開服裝店,其實這是對音樂‘想要放棄’的一個動作,因為當時我覺得音樂是不能賺錢的,也不能給你未來,它需要的是運氣和關係。”
忙著經營服裝店的他,經常與數字打交道,忘卻了音符,兩三年沒有寫過一首歌。但是,心裡總是有一股蠢蠢欲動在流動,于是,他開設民歌餐廳,想把音樂的夢想漸漸拉回身邊。
“但是,開了餐廳之后才發現它跟音樂沒有關係,而且讓我對音樂越來越失望。反而是在餐廳關閉前的一兩個月,我才一直不斷地創作。”
想要以不斷地創作來拉住最后一道光線,吳振豪的堅持終于贏得了幸運之神的眷顧。一天,他在餐廳裡忙著,接到一封電郵通知:《不哭了》賣出了,恭喜!
值得恭喜的不只是一首歌的成功賣出,更是一個夢想得以延續──因為那一刻,他對音樂的信心,回來了。
音樂對我來說:適當的時候聽適當的歌
我沒有去研究自己的音樂有沒有深度,就像別人聽歌也不會去想這些,只是想在適當的時候聽到適合自己心情的歌曲,音樂創作也是這麼簡單。
拈花惹草 猶愛肉肉小森林
符傳源/41歲,自由接案攝影師,因為幫忙照顧多肉植物而愛上它,成了朋友圈中的植物專家。
符傳源一天至少會有六、七小時在庭園裡“拈花惹草”,不過,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多肉植物(Succulent Plant)。
“澆水、翻種、拔草,時間過得很快。照顧它們的時間,就快要多過工作時間了。”澆水是因為最近天氣炎熱,不澆可能會變乾涸;翻種是要把爛掉的葉子拔掉,再換泥種植;撥草嘛,不用說,要讓植物“住”得乾爽、安逸。
一開始,是他女朋友先愛上多肉植物,為了幫忙照顧,他漸漸也喜歡上這些圓潤的植物,並且從“助手”變成了“主人”。
“我們先在雙溪毛糯花圃購買,后來直接上金馬崙尋找,再后來就是進口、親自到農產地……一開始,進口的植物無法通過海關,結果花了一些時間才學會手續、準證等各種申請,算是一種額外學習吧!”
到日本“尋芳”
為了多肉植物,今年二月,符傳源到日本大阪“尋芳”。日本在多肉植物培育方面經驗豐富,他希望藉曾親自到訪農產地,增廣相關的知識。
“之前,我們從網絡朋友處找到這多肉植物農產地的聯絡,但是沒有事前預約,到了那裡,該農產地老板卻說今天沒開店。”
后來,懂得日語的一位同行朋友和老板閒聊起來,知道他們來自馬來西亞,馬上請他們進去參觀。后來,他們才知道老板原先誤以為他們是中國人。
那一次收獲頗豐富,他用了五、六千令吉買了十多棵心頭好。不過,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師傅的專注精神。
“你知道嗎?他們可以全神貫注的望著一盆多肉植物半小時、一小時,就為了找出為什麼它長不好的原因。”
符傳源說,多肉植物各類品種在不同地區如日本、中國、台灣,會有不同的名字,不像荷蘭,只以紅、青、白、灰、黑、藍區分。
“我會以農產地來取名,因為只有種植的人才最了解植物的習性。”
身嬌肉貴嘆冷氣3
收藏不同品種的多肉植物,是符傳源的種植目標。
“目前,收藏的品種有三四百種吧!明知道這是艱難的挑戰,還是會一而再地嘗試,明知道會死還是會買,哈!”或許,這就是多肉植物“專家”的一個固執吧!
他還有另外一個目標,建設一個裡面有冷氣的“綠屋”(Green House):“多肉植物需要空氣乾爽,不喜歡熱天氣。像最近流行的韓國多肉植物,葉片碩圓、紅色,很漂亮,但是進口大馬一兩個月之后,葉片就會變青色了。”
在他的家裡,前院、旁邊的庭園擺滿一小盆一小盆多肉植物,乍看像小森林。不只如此,就連他的工作室,也有姬星美人、山地玫瑰、小松球等十分愛冷的品種。為此,工作室全天候都開著冷氣。
怕熱忌潮濕!
本地並沒有適合種植多肉植物的泥土,為了給植物一個“家”,符傳源自行摻合、調配培養土壤。他表示,最近天氣持續炎熱,普通的泥土很快就會變乾涸,一旦泥土變乾,多肉植物的葉子也會因為水份不足而變爛。
“現在我都用火山石摻和赤玉土,赤玉土一般用于盆栽種植。把它們摻和起來種植多肉植物,就不會因為濕度高而造成植物傷害。一般上,植物都不喜歡潮濕、悶熱,偏偏大馬就是常年炎熱,空氣濕氣高。”
從零開始一步步累積經驗,現在的符傳源對多肉植物已有一定的“照顧秘訣”。
他說,種這種植物,基本上要知道它不喜歡熱,水份要給足,但它又不喜歡潮濕。“所以,如果淋過雨水,第二天就要收回家裡,讓它乾爽。”
“澆水的時候,如果葉片和葉片之間有水漬滯留,第二天水份蒸發的時候,可能也會形成難看的水漬斑,影響美觀。”
園藝對我來說:翻土拓人脈
對一個人“獨玩”來說,園藝可以消磨時間,這裡翻土那裡修剪,像運動一樣可以有效地消耗能量。但是,如果和一班志同道合“群玩”,可以認識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有助于拓展人脈。
這些人脈在未來,可能成為提供援助的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