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要健康,拒伤害 运动勿勉强
报导:叶凤玲
摄影∕图:受访者提供、张智玟、李文源、李玉珍、潘嘉威
骆良维/27岁,学校体育老师兼扛铃操(Body Pump)教练。
体育场、体育馆、健身中心是骆良维最常逗留的地方。白天在学校当体育老师,晚上在健身中心当健身教练,他多数时间都花在运动上,每天的运动量比一般人来得多。
“除了学校和健身中心的教学活动,我私底下一天至少会做一小时运动。如果工作加上私底下的训练,一天的运动量是六小时。”
学校及健身中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前者在教导及示范之后,学生就会照做;后者则经常会面对不同的要求及请求,比如针对某部分的强化训练、播放音乐大声一点等。
“健身中心的兴起使得做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好现象,证明现在的年轻人和长辈都很重视自己的健康,大家都不想要老来看病。”
每个人运动的目的不同,根据骆良维的观察,不少人视运动为健康之本,希望自身变得强壮或减低体脂肪;也有人为塑身,想要穿起衣服来更加有型。
“无论是为强壮、美丽,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去运动,胥视个人的体能及时间安排。”
他说,如果因为运动而影响到正常作息,不只是影响精神,同时可能还会无意间耗损肌肉。“明明是为了健康而运动,却因为运动而损耗健康,弄巧成拙就不好了。”
身兼体育老师和健身教练,骆良维却自认还没有达到满意的体态及线条。他这样自我评估:“现在是70%至80%,希望未来上半身肌肉能够再加强。”
运动后放松排出乳酸
骆良维喜欢运动,亦相当关注运动伤害。以前,由于不知道如何保护肌肉,而在不知不觉之间让自己遭受到运动伤害。为了避免这些,现在的他很注重肌肉的放松。
“一般人最容易发生肌肉耗损,比如运动过量而又没有让肌肉得到很好的放松,或是每天活动多又迟睡,休息时间也不固定,这些都会间接让肌肉受到损伤。”
他建议,运动前后至少要有5分钟的热身和放松时间,如果运动时间长,相对地,热身和放松时间也要拉长,最好是15至20分钟。总之,胥视运动时间的长度。
“这是因为运动剧烈或持久,肌肉会排出大量代谢物乳酸。乳酸堆积过多会使肌内发生收缩,造成肌肉酸痛、头痛、头重感等。所以,运动过后需要让肌肉放松、舒缓,把乳酸排出体外。”
运动鼓励我前进
骆良维从小性格好动,喜欢到处走动,成长过程都是挥洒汗水的户外派。“小学打乒乓,中学打篮球,最常参加的是短跑。在高中二年级那一年,突然才发现自己喜欢上运动了!”
那时候开始,他经常思考自己的未来与运动同行的可能性:“我想要从事与运动有关的工作,师长和朋友都很鼓励我,妈妈也很支持,她对我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用心做好它。”
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中国福建华侨大学体育教育系,学习篮球、网球、足球等各种运动之外,还要经过实践和理论的考核。这些,都和以前纯粹喜欢运动有极大的不同。
“我中学唸商科,而体育教育是理科,从商科转向理科是一大挑战,尤其许多化学名词要从头背起来!”这一小段曲折路,运动拉着他前进,从兴趣跳跃到增添自信、正面积极地更大层面提升空间。
运动对我来说:传播正确方法
运动不只是让我的体能变得更好,更带给我鼓舞、推动力和提升空间。希望透过自己的教学方式,让人感受到我对运动的热诚之余,同时把所学到的运动知识传播出去,让大家对运动有正确的认识和喜爱,减少运动伤害。
品味文字世界 书写心方向
黄子扬/23岁,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三年级生,文坛90后作者。
书无时不在,哦不,应该是黄子扬身边书无时不在。访问前几天,他在沙巴旅游,身边带着黎紫书散文集《暂停键》;访问当天,提早抵达现场的他,也是低头阅读著。
“外出的时候我经常携带散文类的书,读散文可以随时打开,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读完也随时可以放下。”
相反,创作的话,他多数坐在书桌上的电脑前,一个没有太多旁人杂声的氛围,慢慢地把脑海里的千思万缕,舖设成电脑荧幕上的文字。
黄子扬认为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文字和音乐、舞蹈一样,都是生活、想法的媒介。比如,和朋友去跨年倒数,看到天空中的烟火,听到周围的人在交谈,把这些感觉写下来,就变成一篇创作了。”
不写负面作品
“想写就写”是他的创作习惯:“我的创作很自由,不会限制自己写什么内容,庆幸我不是很多负面情绪的人,所以应该不会写出负面的内容。”
偶尔“想写就写”不是那么顺利,需要发酵,需要沉淀,就让它慢慢的、顺其自然发展。
“也有一些作品是三四年都还没有完成的,通常是小说比较多,有开头但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发展……反而,散文、诗,则比较随意。”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自然散发自我的风格,亦能够让阅读的人从中得到一份触动。如同他从别人的作品里,得到的触动、感动、共鸣。
对于阅读,不管多忙,黄子扬每天至少都会阅读一篇文章。他的读物不设限,也不拘泥于“几时读完”,但,一旦打开这本书,就会读完。
“同一时间我会看不同内容的读物,比如诗、散文、小说、影评……因为专心一致读一种,可能会难以抽身;另外,不同的读物可以拓展眼界,比如影评教会我的是看电影的不同角度、知道更多值得看的电影。”
多阅读营养写作思维
创作是自由的,但是,这份自由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的根基上。
黄子扬建议,如果想要在17岁至20岁这段少年时期开始创作,首先需要大量地阅读。
“比如,小学可以开始读少儿读物,中学读不同的课外读物。我也是在15岁开始参加星云文学奖,认识一班90后写作的朋友,大家互相交流,别人读什么就读什么,不局限自己,犹如打开一双眼睛,看到不同的风景。”
第二,好好生活,关心生活细节。有一次,他搭火车回家乡,路途看到广告牌上的文字:“Sejauh manapun perjalanan,hati tetap pada kediaman”(无论路途多远,家是心的归处),让他忆及自己离开家乡外出读书,母亲一直安静地守候着。后来这篇《守门》,让他获得了台湾怀恩文学奖学生组二奖。
爱有温度的音乐
黄子扬从小学就参加学校作文比赛,大学开始参加公开性的文学奖。之所以参赛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现实的考量,因为有奖金。第二,它是写作的入门票,让别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一种认证。”
文学创作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音乐,又是另外的一部分。
小学时期曾经学习几年钢琴的黄子扬,没想过音符会在以后的生活里,时不时跳跃着。一次,大学同学知道他会弹琴,拉他一起上台演出,后来因此组成“纸乐团”。
“以‘纸’字命名,是因为有感现代人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的使用。相较于电子产品的冷硬,纸更显得纯粹、原始、有温度。”
乐团共有十三人,但是比赛或演出,一般维持在五六人。团员当中没有人是音乐系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科系,唯一的共通点是在小学、中学学习过音乐。
创作对我来说:灵感在生活中找
创作不能只靠灵感、情绪来临,也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生活里的任何芝麻绿豆小事,都可以大作,就看自己如何把它发挥。
“厨”却巫山不是云 攀爬味蕾高峰
杨言/42岁,多栖发展艺人
手无食谱心有个谱
厨房、蛋糕、甜点,说起来皆和男性沾不上关系;但是,它们全都凑集在杨言身上──他爱下厨,他爱做蛋糕,他爱甜点。
爱甜食而走上烘焙之路,对他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一个简单的戚风蛋糕(Chiffon Cake),曾经难倒了他。
“做了很多次,几次?忘了,印象中就是很多次,不是味道不够好、不够丰厚,就是口感不够绵软……但是,一直做下去就渐渐掌握到窍门,最后终于成功做出自己很满意的戚风蛋糕!”
他认为,每一次尝试做新的蛋糕或甜点,都是一层又一层的挑战。除了手巧灵慧,还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烘焙知识和技术,以及拥有相当的工具,才有资格去攀爬这座高山。
“当然,还有味蕾,为了做出一个蛋糕,不知吃了多少失败品,才终于回馈一个成功品!”
随性而做,看图回想
杨言不太喜欢跟着食谱依样画葫芦去做。食谱只是基本的入门,在过程里可以注入自己好奇的想像、有趣的尝试,仿如艺术品在成功之前,亦是无数个“想法”的迸发、碰撞、融合。
“朋友问过我有没有食谱可以提供,我都告诉他们,我没有食谱,就算有,我也会东改西改,最后都不是原先食谱上写的东西。”
由于他是随性而做,很多时候自己也会忘了过程中放了多少面粉、多少黄油、多少糖,为了避免下次再做又要“重新实验”,他一般做简单的笔录,然后用手机拍下来,这样,以后就可以“看图文回想”。
虽然爱甜点,但是也有唯一一个他不爱的甜点,那就是法式甜点马卡龙(Macaron)。杨言直言不讳:“它就是甜糖的味道而已。”
因为喜欢烘焙,杨言走遍雪隆区域的烘焙店,出名不出名,大间小间,都留下他的足印。因为造访和购买次数多了,他最后和不少店家结下友情,除了温暖提供优惠价,也会互相交流现代的烘焙发展。
“其实,科技的进步和便利不只是让远在他方的人在联络上变得方便,对于我们这些好烘焙的人来说,科技进步也带动烘焙工具的开发,不只是购买选择越来越多,烘焙也变得简单、轻松。”
下厨对我来说:拉近亲友关系
做蛋糕和甜点不只是个人的生活乐趣,更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道桥梁。做了之后请亲友品尝,或是送礼,一个小小的蛋糕和甜点,就能拉近距离,而且大众口味,分量不大,适合多数人。亲自做的,更加有诚意和温暖。
潘昶伶/40岁,从事保健养生企业
温饱肚皮传承文化
有人说,爱做菜的人都是因为拥有刁钻的味蕾。对于潘昶伶而言,或许正是如此:“在外面吃过的菜肴,回到家都能做到相差不远,可能是天分吧,脑海里都能把舌蕾尝到的味道,逐一分析其形成,再把它煮出来。”
每次他和朋友分享对食物的品尝感受,多数人的脸上都会浮现微妙的表情,问他:里面有这样的东西吗?而他,只能蹬脚,极之纳闷地问:“怎么你吃不出?”
由于在传统家庭中长大,他从母亲、外婆、阿姨身上学到不少传统菜肴,如客家面、擂茶、炖汤等。“我小学就开始煮给弟弟吃,因为父母是教职人员,每天都很忙,后来连父母那一份也一起煮。”
自小就是“煮夫”的经验,累积潘昶伶一手好厨艺。
特别是在大学时代,认识了素食、有机料理,让他的厨艺更提升到另一个“混搭”(Fusion)的领域,把懂得的中餐、西餐、日本餐等,凭直觉和经验重新组合。
女佣帮忙记母亲食谱
有一次农历新年,他招待多位亲友到来家里聚餐。当然,身为主人家的他,一手包办餐饮。那一次,他只是把传统客家菜肴做了些许改良,并且以西餐的方式盛盘,没想到逾70岁的姑姑称赞说:“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开设餐厅的潘昶伶,近距离见识到专业厨师的专业要求及能力。“特别是法国餐、日本餐的师傅,做事非常注重规律和程序,可说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
他开始了解,法国餐、日本餐可以这么源远流长,或许烹饪对他们来说,不只是温饱肚皮,更是文化的传承,所以要坚持维持当中的规律和程序,即使在现代人眼中,这些都极之繁琐。
他喜欢煮,也喜欢吃,甚至菲律宾女佣也被他训练成“吃货”。这位女佣刚来的时候,不喜欢大马食物,就连椰浆饭也是敬谢不敏。
“我告诉她,你都来到马来西亚了,回家乡的时候难道要告诉你的朋友你没吃过大马食物吗?”自此,他经常打包椰浆饭给女佣,不知道是味觉开窍,还是习惯成自然,一段时间过后,她真的喜欢上椰浆饭。
不只是如此,每当母亲来到家里,他都会暗中交代女佣,在旁边安静地看着,记起来。“因为我母亲不会教人,只能看她怎么做。女佣学会之后,以后我就多了一位好帮手,哈!”
下厨对我来说:食客才是主角
在餐桌上,菜肴并不是唯一的主角,什么人在吃也很重要。每次邀请亲友来家中聚会,我都会自己煮食招待,或是请大家各自携带食物,这样,大家都是参与的一分子,用餐、谈天问暖,让吃饭过程充满乐趣。
廖咏兴/35岁,防腐工程企业区域管理
在家聚餐凝聚友谊
多数男性不下厨,之所以会进厨房煮食,情非得已情况居多。“我就是这样,中学的时候因为住宿舍,要学习独立生活,所以开始动手自己煮食。”
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勉强可以吃,到后来逐渐顺手,同学们也觉得不错,达到“烹饪”水准的廖咏兴,自觉额外学到一个“手艺”。
他记得有一次,宿舍的一位女同学很开心地告诉大家:“我会煮粥了!”大伙儿愣住几秒,煮粥……“那我岂不是比她厉害,至少我会炒面、炒米粉,哈!”
他最喜欢煮西餐,因为西餐一般要求原汁鲜味,仅以香料和酱汁提升食材的风味。
“中餐对各种食材有不同的做法,事前的准备时间长,烹调过程时间也长……虽然它能充分煮出食材的精华,但是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比较喜欢快手一点。”
居家暖男,下厨为乐
每一次烹饪,他都喜欢在一天内准备和完成。比如今天的访问约在下午,他早上外出采购食材,然后开始烹调,不急不缓,享受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动作,翻面、切整,再熟练地摆盘,仿彿一切都很自然。
廖咏兴认为,烹饪对男性而言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必然会有出错:“出错难以避免,但是只要去克服它,就可以了。”
比如,他曾经做过一道菜几次,怎么做都做不出理想的味道。后来,经母亲指点,要使用某牌子的酱油,这才恍然大悟。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旁人的鼓励也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认识到一班都是喜欢吃、喜欢煮的朋友,每次有什么假期,大家都比较喜欢在家里聚餐。比起在外面聚餐,这种方式更省钱,更能达到交流。”
在这之前,他很少下厨,但是自从拥有自己的屋子,开始懂得制造生活乐趣的时候,烹饪成了他的首要选择。
“其实,真的要多谢我的一班朋友,当大家说要聚会,我就想,不如自己下厨煮吧!就这样,聚餐慢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有假期,大家想到的就是去谁的家里吃。”
现在,约一星期就会下厨一次烹调的廖咏兴,随着烹调的次数越多,也渐渐成为朋友眼中的“居家暖男”。他说:“我是居家型的人,比较喜欢呆在家里,滑手机、上网、看看电视,半天就消磨过去了。”
尽管每个人对暖男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大抵离不开体贴细心、善解人意及懂得煮饭,试问谁不动心?特别是韩剧盛行,暖男顿成大势,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下厨对我来说:主内印象加分
算是特别加分的印象分吧!当朋友、同事知道我会烹饪,多数人都觉得很惊奇……看来,男性从以前一直以来「主外」的形象,转向也能同时「主内」,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不尝试,怎知型不型? 百变配搭
Gavin(苏立安)28岁,造型师,工作包括化妆和头饰。
造型师平日的装扮,是不是五花八门呢?Gavin笑着说:“应该说,每次都想尝试不同的造型,我会以自己当时的心情做装扮准备,当然,也会视场合和见什么人而做装扮。”
因为喜欢时尚,Gavin选择当造型师。经常替人装扮,跟美丽为伍的他,外出的时候一定会戴帽子。原来,他的发质比较柔软,容易翘乱,戴帽子可以防止发型走样。
“头发长没有时间去剪头发的时候,也可以用帽子遮住。而且,帽子有多种款式,可以当作一种造型搭配穿着。”
除了帽子,他也经常购买衣物。衣物对他来说不只是身分职业的彰显,也是品味的展现。
不设限,游走各风格
“即使觉得不适合,但是喜欢的话还是会买下来收著,可能某一天心情来了,就穿上。有时候把衣物拿出来整理,偶尔一个人服装秀,哈!真的没有用到,就会转送亲友或做慈善。”
外出的时候,他半小时内就能打扮完毕,“出门时戴上帽子,就不会特别去打扮。”但是碰上重要场合,为了礼仪而整装,也只需要一小时就可以准备妥当。
Gavin认为兴趣只是基本条件,想要提升时尚审美观,必须要给自己一个高标追求。比如,注重时尚潮流的他,经常留意时尚潮流部落客的部落格、instagram等,还会把喜欢的照片以荧幕撷取(Print Screen),收藏起来。
要成为时尚人需要什么条件呢?他说,这没有一定的规律,基本上只要本身没有自我设限和顾虑,可以做百变尝试,游走各类风格。
“比如,平时打扮可爱的人可以穿得冷酷一些,肯定会给人新鲜感。还有英伦风,不一定只是优雅、高贵的绅士感觉,也可以西裤配上运动鞋,加入活泼元素。”
他认为,一个人的穿着风格往往是习惯的养成,一旦突破习惯和心理障碍,就会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是,也不一定要全身大改造,搭配一些小配件或是偶尔改变头发的颜色,小尝试往往也可以做出娱己娱人的新鲜感,从中发现不同的自己也不一定。”
高领衣拉长身体线条
许多人会因自己的天生条件,而对穿搭自暴自弃,其实身材不够好的人,更需要利用穿搭来达到修饰效果。
一般来说,身高不够高的男生,在穿搭上通常最担心两件事,看起来腿短、头大显胖,第二件事就是衣服看起来松垮不合身,感觉老派。
“男生女生都可以透过穿衣配搭去修正自己在外表上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比如男生穿高腰裤,可以有拉高身体的视觉效果。”
据他的观察,最近逐渐流行西式风,如果西装高腰裤配上高领衣服、运动鞋或皮鞋,这样摇身一变就走在流行前端了。
最近我国天气炎热,高领衣服不会显得更热吗?
他说:“也有超薄式的高领衣服,不用担心穿上后觉得很热。而且,高领也有长袖、短袖之分,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把衣服塞进裤子里,就会制造一种视觉层次感,有助于将身体的线条变得更直线,造成增高的效果。”
好看的衣饰不一定贵
时尚潮流并不一定要花大钱,Gavin身上的穿戴逐件算起来并不显贵。“我不会特地去买贵重的东西,所以身上没有很贵的衣物、配件。但是,喜欢把同样的东西互相搭配,尽量穿出不同的变化。”
经常会有朋友问Gavin:“你这个配件好看,哪里买的?”他都会回答:“这都是三、四年前买的。”与此同时,心里却是满满窃喜。
朋友关注他的穿戴,以为是哪里买来的好东西。
但是,很少人知道,那些“潮物”很多时候是他自己加工修改而来的“创作”。
原来Gavin有在衣物上加入小配件的习惯,凭著自己的审美观和喜好,把脑海中掠过的想法,透过针线去把它“塑造”出来。
“现在少去做这些加工了,最常做的是把裤脚改短一些。可能是习惯了,买衣物时会去意衣物的剪裁和材料,甚至翻看衣服内的剪裁,觉得值得就会买。”
时尚对我来说:做回自己
时尚潮流的标准是见仁见智,同一套衣服穿在A身上显得“够潮”好看,但是并不一定适合穿在B身上。所以,不要盲目去追求潮流,做回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打扮就好。
而且,时尚有时候是一种文化,它反映某一个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和生活,觉得不适合、不喜欢,就不要勉强自己去买不喜欢的“流行的东西”,比如紫色,流行一过,紫色的衣物无法再穿,白白浪费了。
听《不哭了》却哭了 音乐伴我灵魂
吴振豪/31岁,音乐创作人,12年音乐创作经验;目前为华纳版权(新马区域)负责人,也与友人合开“汉堡音乐”(Burger Music Studio)。
19岁以前,吴振豪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有写歌的可塑性。就读大专的时候,看到同学在台上表演,他脑海里突然迸出火花:这就是音乐创作!
一开始,吴振豪用卡带录下自己哼唱的旋律,然后交给学院创作坊的学长、学姐们听,虽然当时只懂得几个吉他和弦(chord),但是指头在弹拨之间,给了他快乐和满足。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哼唱的那些旋律,可能是听过某些歌曲所留下的朦胧印象,不知觉地抄袭,但这是创作的必然过程。”
19岁开始创作的吴振豪,曾经参加学院的创作比赛,也和两位朋友简文豪、佳旺组成“未发掘”乐队,入选电视节目的才艺比赛决赛。这些点滴累积而成的经验,让他对音乐产生自信心。
29岁那年,他终于卖了第一首作品《不哭了》(BY2演唱)。在观看歌曲音乐录影的时候,他流着泪,手不能控制地一直颤抖,“因为我等太久了!”至今,这首歌在YouTube上有逾900万的点击率。
向天上的婆婆报喜讯
“我当时很想把这份喜悦分享给婆婆,因为婆婆知道我做音乐做得很辛苦,她是唯一支持我的人,她说过,希望在她走之前,能从电台里听到有一首歌是我写的……”
他在夜里不断播放《不哭了》,一边流泪一边跟天上的婆婆报告喜讯。每年清明扫墓,他都会亲自向婆婆报告现在的自己卖了多少首歌。
除了在公司上班,吴振豪同时还开设一家服装店,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只要一有空档,他就会写歌。
“我很珍惜时间,睡觉之前、见顾客之前,都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写歌,半小时、一小时就完成了。”
他说,音乐让他对创作和生活更有信心,也让他看到色彩和自我发光。
“有人说音乐没得做了,但是加入这个行业之后,种种数据让我看到了音乐是有希望的。而且,音乐创作的成本只是吉他而已,我只是投资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实力后自有伯乐赏识
家境贫困的吴振豪,凭著自己打工赚钱来自供就读学院专科,一度因为没有钱想要辍学之际,他的音乐创作被一位老板欣赏,要签他当歌手出专辑。
“虽然最后没有出专辑,但是我在他的公司做剪接,学到了剪接工夫,后来自己接了一些剪接工作来做,赚到一些钱。”
千里马身边总会有伯乐出现。吴振豪之前都有把歌曲demo寄给知名音乐人彭学斌试听的习惯,彭学斌说,等有一天他实力够了,就会签他。
“听了《不哭了》之后,他说要签我为旗下音乐人,但当时我已在华纳版权工作,而且陆续成功卖出几首创作。他说,既然我的缘分到了,他不强求,所以我就继续留在华纳版权。”
另外一位伯乐是管启源。吴振豪的朋友把他的demo寄给管启源,管启源亲自上门找他,听了其他的demo之后,说想要签他。
“因为在学院时期被骗过一次,对人有防备之心,所以我没有答应……见过三四次面之后,有一天我病了几天都没有好转,管老师亲自载我去看专科,我当时很感动,感受到他的真诚,那时就签了。”
当时他25岁,距离19岁第一次创作已是六年光景。
坚持才得到幸运之神眷顾
音乐是吴振豪永不停止追逐的梦想,过程中有过跌跌撞撞,甚至有过一段低潮期,曾经想要放弃。但,也只是想而已。
“我在马六甲开服装店,其实这是对音乐‘想要放弃’的一个动作,因为当时我觉得音乐是不能赚钱的,也不能给你未来,它需要的是运气和关系。”
忙着经营服装店的他,经常与数字打交道,忘却了音符,两三年没有写过一首歌。但是,心里总是有一股蠢蠢欲动在流动,于是,他开设民歌餐厅,想把音乐的梦想渐渐拉回身边。
“但是,开了餐厅之后才发现它跟音乐没有关系,而且让我对音乐越来越失望。反而是在餐厅关闭前的一两个月,我才一直不断地创作。”
想要以不断地创作来拉住最后一道光线,吴振豪的坚持终于赢得了幸运之神的眷顾。一天,他在餐厅里忙着,接到一封电邮通知:《不哭了》卖出了,恭喜!
值得恭喜的不只是一首歌的成功卖出,更是一个梦想得以延续──因为那一刻,他对音乐的信心,回来了。
音乐对我来说:适当的时候听适当的歌
我没有去研究自己的音乐有没有深度,就像别人听歌也不会去想这些,只是想在适当的时候听到适合自己心情的歌曲,音乐创作也是这么简单。
拈花惹草 犹爱肉肉小森林
符传源/41岁,自由接案摄影师,因为帮忙照顾多肉植物而爱上它,成了朋友圈中的植物专家。
符传源一天至少会有六、七小时在庭园里“拈花惹草”,不过,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多肉植物(Succulent Plant)。
“浇水、翻种、拔草,时间过得很快。照顾它们的时间,就快要多过工作时间了。”浇水是因为最近天气炎热,不浇可能会变干涸;翻种是要把烂掉的叶子拔掉,再换泥种植;拨草嘛,不用说,要让植物“住”得干爽、安逸。
一开始,是他女朋友先爱上多肉植物,为了帮忙照顾,他渐渐也喜欢上这些圆润的植物,并且从“助手”变成了“主人”。
“我们先在双溪毛糯花圃购买,后来直接上金马仑寻找,再后来就是进口、亲自到农产地……一开始,进口的植物无法通过海关,结果花了一些时间才学会手续、准证等各种申请,算是一种额外学习吧!”
到日本“寻芳”
为了多肉植物,今年二月,符传源到日本大阪“寻芳”。日本在多肉植物培育方面经验丰富,他希望藉曾亲自到访农产地,增广相关的知识。
“之前,我们从网络朋友处找到这多肉植物农产地的联络,但是没有事前预约,到了那里,该农产地老板却说今天没开店。”
后来,懂得日语的一位同行朋友和老板闲聊起来,知道他们来自马来西亚,马上请他们进去参观。后来,他们才知道老板原先误以为他们是中国人。
那一次收获颇丰富,他用了五、六千令吉买了十多棵心头好。不过,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师傅的专注精神。
“你知道吗?他们可以全神贯注的望着一盆多肉植物半小时、一小时,就为了找出为什么它长不好的原因。”
符传源说,多肉植物各类品种在不同地区如日本、中国、台湾,会有不同的名字,不像荷兰,只以红、青、白、灰、黑、蓝区分。
“我会以农产地来取名,因为只有种植的人才最了解植物的习性。”
身娇肉贵叹冷气3
收藏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是符传源的种植目标。
“目前,收藏的品种有三四百种吧!明知道这是艰难的挑战,还是会一而再地尝试,明知道会死还是会买,哈!”或许,这就是多肉植物“专家”的一个固执吧!
他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建设一个里面有冷气的“绿屋”(Green House):“多肉植物需要空气干爽,不喜欢热天气。像最近流行的韩国多肉植物,叶片硕圆、红色,很漂亮,但是进口大马一两个月之后,叶片就会变青色了。”
在他的家里,前院、旁边的庭园摆满一小盆一小盆多肉植物,乍看像小森林。不只如此,就连他的工作室,也有姬星美人、山地玫瑰、小松球等十分爱冷的品种。为此,工作室全天候都开着冷气。
怕热忌潮湿!
本地并没有适合种植多肉植物的泥土,为了给植物一个“家”,符传源自行掺合、调配培养土壤。他表示,最近天气持续炎热,普通的泥土很快就会变干涸,一旦泥土变干,多肉植物的叶子也会因为水份不足而变烂。
“现在我都用火山石掺和赤玉土,赤玉土一般用于盆栽种植。把它们掺和起来种植多肉植物,就不会因为湿度高而造成植物伤害。一般上,植物都不喜欢潮湿、闷热,偏偏大马就是常年炎热,空气湿气高。”
从零开始一步步累积经验,现在的符传源对多肉植物已有一定的“照顾秘诀”。
他说,种这种植物,基本上要知道它不喜欢热,水份要给足,但它又不喜欢潮湿。“所以,如果淋过雨水,第二天就要收回家里,让它干爽。”
“浇水的时候,如果叶片和叶片之间有水渍滞留,第二天水份蒸发的时候,可能也会形成难看的水渍斑,影响美观。”
园艺对我来说:翻土拓人脉
对一个人“独玩”来说,园艺可以消磨时间,这里翻土那里修剪,像运动一样可以有效地消耗能量。但是,如果和一班志同道合“群玩”,可以认识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有助于拓展人脉。
这些人脉在未来,可能成为提供援助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