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膚色績效為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不分膚色績效為準

2008年11月4日,奧巴馬當選成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是歷史上一件破天荒大事,象征美國種族膚色融合的意義;在更早的60年代,美國已通過平權法案來照顧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的利益。



同樣在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種族問題一向非常敏感,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運動伴隨我國歷史的發展而經久不息,儘管我國的社會文化和民主開放程度不如美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政治變遷,如今也有人會問我國是否也能有非巫裔的首相?

新生代更開放

根據“大馬國民是否為種族主義者”最新民調報告顯示,雖然有近60%的18至25歲青年承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或具有種族主義傾向,但他們在多項調查中,包括投選人民代議士時卻更傾向無膚色之分。



青年能拋開膚色以績效為準,懂得選賢與能,可謂是令人鼓舞的發展,更難得的是看到,每4名馬來青年當中有一人可以接受非巫裔首相,由此可見新生代思想更加開放、包容。

由什么膚色的人來當首相,其實並不重要,人民期許的是一位能公平對待各族人民的領袖,期待的是在不同族裔、性別、膚色、宗教的群體之間沒有歧視。

跨越種族框框

一位全民首相,是致力于對不同種族公民的利益保護,真正將公平、公正的價值觀付諸實踐,糾正歷史上與相關的歧視缺點。

例如在制定政策時,要更一步推動確保公共機構,如政府部門、大學、執法機構公平錄取和擢升,甚至是廢除種族配額。

馬來西亞逐漸邁向“盲膚色”政治,這是年輕一代都樂見其成的事,希望這個趨勢能發展下去,讓國人的思維不再受種族框框影響,並把正確的價值觀傳承下一代,保障國家的未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