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响应劳动精神 多出汗少文明病
报导:谭络瑜
摄影:谭络瑜、凌庆安(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
五一劳动 开山辟地
过去,人们不劳动就得不到食物温饱,靠出卖劳力赚取生活所需。当现代人用脑力也可以赚钱,就越来越少劳动身体,活动筋骨多为了健康,而非讨生活。不过,也有一些人为了锻炼身心,自愿付出时间、金钱和劳力去当志工,何以甘心于此?
星期六早上,几个家庭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对背包旅行外国情侣、志工们,在靠近雪州峇冬加里的一处山林里集合。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因为参与“绿善林”的绿色生态村计划而初次见面,任务是探访建村地点及探寻水源。大家分成两个团队,一队出发入山去找水源,一队留在小山坡上学制椰骨扫把清理地方。
训练小孩生活能力
庄白琦和梁静予各自带了两个孩子来,两家人是常相约出游的朋友,也不只一次参加过绿善林的活动。她们教育孩子的理念相近,从小训练孩子学习生活自理能力,逢假日尽量带他们到户外亲近大自然、去公园野餐。
她俩异口同声说,自己那一代从小就习惯劳动,帮忙做家务。白琦小学三年级起就自己弄早餐,骑脚车上学,中学起负责煮饭给家人吃,打扫洗衣等家务少不了。她的女儿今年8岁,儿子6岁,从小训练帮忙做家务,4岁开始吃完饭自己洗碗,一年级起自己洗校鞋和袜子,帮忙晒衣折衣。但白琦不敢让他们帮忙抹地,因为孩子会失控顾著玩水。
“一些家长怕晒怕脏、懒出门,也不敢让孩子参与劳动,孩子少出汗就有很多文明病。”提倡环保教育的白琦,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户外体验,周末通常都会主办读绘本等亲子活动,孩子跟着她到处跑,一点也不缺少运动。去年劳动节,她带亲子团参观十八丁,今年劳动节,她与几个家庭带孩子去住马来民宿,体验甘榜生活。
让孩子发挥好动天性
静予家里虽有女佣,但不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的习惯,训练自己洗碗、洗鞋、熨衣服、收拾房间、帮忙洗车。她觉得:“现在的孩子除了读书,也要学习生活技能,脑力与体能平衡,以后在适应环境上才不会有困难。”
静予9岁的儿子贾迪好动,在山林里如鱼得水,随手捡起树叶、树枝当玩具,找到一个空鸟巢,兴奋秀给大家看。妈妈说上次带他去绿善林种田,他还徒手摸蛇皮,胆子大得很。贾迪一边帮忙削椰骨,一边大声说他喜欢劳动,因为很好玩。
贾迪爸爸徐玉兴坐在旁边,看着儿子投入起劲地削椰骨做扫把,嘴角浮现微笑,想起自己的童年,“看到儿子就像看到以前的我。”但比起现在的儿子,以前他吃的苦远远更多。
吃苦当吃补 童年不怕苦!
现在的孩子多幸福,不再像过去那样,年纪小小就扛起家计,帮忙父母割胶、做工、顾店,甚至年少辍学出社会靠劳力赚钱。徐玉兴因为家境贫穷,小小年纪除了自理生活,还得帮忙家里。劳动是穷孩子生活主调,吃苦当吃补,练就他坚定的心志及耐劳的身体。
小时候他与妈妈一人一辆脚车,到工厂区兜售炒米粉糖水,日晒雨淋不觉辛苦,一心想着快快卖完,妈妈才有钱赚。9岁时,他就已经会利用手艺赚零用钱,用竹条和纸做成风筝带到学校卖,一个卖块半钱,最高纪录一天赚十块钱,然后跑去书局租漫画看。
小当家心智早熟
唸中学时一到假期,他就去家私厂打工,搬抬、油漆都是劳力粗工,半天赚四令吉。中五那年,爸爸生病住院,他硬著头皮代替父亲,清晨天未亮摸黑开货车入山林烧猪,一个少年郎独自抬着沉重的烧猪,可以想像有多吃力。中学毕业后去卖罗厘,一卖就是二十多年,成为自己的事业。
“小时候经历种种磨练,当时并不觉得是吃苦,也不会有负面想法,保持乐观,小孩子嘛一下就会自寻开心了。”徐先生说:“那时想到父母养家辛苦,我不可以学坏,对不起他们。”
打拼多年如今事业有成,他孝敬双亲,同时叮嘱自己把最好的给下一代,但不能过于呵护娇宠。他与太太有共识,要让孩子从小培养独立自主个性,未来才有面对挑战挫折的坚韧心智。假日带孩子去户外郊游野餐,参与志工活动,一为促近亲子关系,二来锻炼孩子的心智和筋骨。
“我四十多岁了,平常劳动机会不多,反倒是打理生意很伤神,假日出来户外活动一下,出一身汗,看看树林、草地,身心都会舒服很多。”活动结束后,大家到附近的天然小瀑布戏水,看志兴夫妻与两个小孩的快乐笑脸,感觉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劳逸结合,挥汗快乐
黄玉婉在一所非主流小学里担任一年级教师,教学理念主张身心灵健全发展,有许多让小学生们动手劳动的机会,比如做编织、做玩具、学木工建小屋子、学种菜种稻。
她表示,孩童幼儿期应该多活动身体,训练手脚灵活度;小学阶段进入心的训练,通过图像式教育,开发感受能力;中学阶段注重头脑的开发训练,如此才能达致身心灵平衡发展。如果过早开发脑力训练,可能反而让孩子承受过多精神压力,日后面对社会环境容易出现身心疾病。她主张让孩子在大自然里快乐游戏,通过劳动建立健康身心。
玉婉本身喜爱户外活动,也喜欢绿善林简朴生活,与大自然连结的生活方式。她平日到公园运动,也会主动拿个垃圾袋捡垃圾做回收。“去散步跑步只是单纯地做运动,捡垃圾既是劳动,同时达到运动的目的,又能清理环境,顺便做环保,一举多得,更有意义。”
她觉得:“做志工劳动是很开心的事,自己先受惠,收获身心快乐。而且在跟人交流互动之间,正能量会扩散,集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很有意思。”所谓“劳逸结合”的理想生活,便是劳动身体,身心放松,二者之间达到平衡。
五一劳动 绿林耕种
哭着来笑着回 赤脚踩泥巴
张绿珊本来是美容师,4年前毅然结束美容院生意,创办非营利组织绿善林。她的初衷是做绿色教育,让孩子学习用人类祖先智慧,与大自然和平共处。而建立一个绿色生态村是她的梦想,希望通过绿色农耕及永续生活方式回归简朴的生活,坚持了四年,如今梦想开始慢慢成形。
绿善林先后在两个地点举办了许多自然农耕亲子活动,让家长们带孩子来学习劳动、耕种,动手搭小火炉等。每次看到家长与孩子们劳动一整天,流了一身汗,带着快乐笑容离去,她心里就觉得很欣慰。
第一次来,爸爸妈妈都会担心孩子受不了晒、热,怕他们在野外受伤、被虫咬,小孩刚开始也不敢赤足踩在泥土上。但劳动半天后,大人小孩回归自然,不亦乐乎。张绿珊笑说:“通常小孩都是哭着来,哭着回。来时因为不习惯和害怕而哭,回时是玩得太开心,舍不得走而哭。”
“人类是动物,本来就有活动身体,与大自然亲近的本性。”绿珊是这么说的。很难想像她以前是美容师,得时刻注意妆容装扮,连去夜巿也要穿丝袜高跟鞋,她终于选择放下一切回归自然。
纠正观念:农夫非穷人才当
几年前,张绿珊在女儿鼓励下去做志工,学习自然农耕法。“刚开始要克服心理障碍,如何把自己降到很低,与外籍劳工一起劳动,用劳力换取住宿食物。”她学做建筑、锯木搭路、混有机肥、洗厕所,平常少运动,从未做过这种粗重工作,辛苦不在话下,当时她爱美怕晒,一天要敷三次脸。“做了14天,感觉自己和外劳没差别。”
是免费劳工或志工?张绿珊表示,这视乎老板的心态,有些人利用免费劳力,有些是用心与你交流互相学习。做志工当然是希望通过劳动,可以学到东西。
创立绿善林,开放招志工,她会让志工帮忙打扫清理,也会给任务志工完成,宗旨是借劳动和活动,传承人类古老的生存技能,比如通过农耕,让大人小孩明白大自然的奥妙。
绿色教育、自然教育在本地,近年才开始慢慢普及,办亲子活动时,一些家长的想法会令她哭笑不得。首先要带孩子到户外劳动,家中长辈会有意见:“要去做什么?你要孩子去做农夫吗?”一些家长带孩子来是“反面教育”:“你看,不用功读书,以后就去做农夫,很辛苦。”劳动是穷人、外劳才做的事,这种错误观念有待纠正。
劳动对身心好,绿珊的改变足以证明。她从二十多岁开始就有三高,并曾经中过风,做志工后持续劳动,饮食习惯改变,和以前相比,她瘦了至少5、6公斤,高胆固醇完全没有了。
女儿与她一样生性内向文静,随她在户外劳动,也培养出热爱大自然,不怕脏、不怕晒、不怕蚯蚓、老鼠、水蛭,很能适应环境,而且性格变得开朗多了。
不求回报,心富足
绿善林的长期志工林咏杰和Aunty Chia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咏杰年轻时在新加坡当烧焊工人,据他形容过著“半梦半醒”的日子,追求物质全身名牌但心灵空虚,生活不健康脸色苍白。十多年前接触内观禅修才“清醒”过来,开始做志工寻找内心宁静。后来一次工业意外触电经历濒死经验,奇迹般死里逃生,重生后他更向往简单生活。
一次偶遇同乡校友张绿珊,就这么成为绿善林的长期志工,每天劳动耕种、做这做那,身体或许劳累,但内心很平静,而且人也健康了。他常带领其他小志工劳动,觉得小朋友体力旺盛,通过劳动可以发泄精力,也有助解放压抑精神。
60多岁的Aunty Chia是适耕庄人,从小帮忙家里在田芭做苦工、种田,插秧、收割、打谷,习惯日晒,身体健康很少病痛,只是现在膝盖退化不走太远的路。她的爸妈是来自中国潮州的第一代移民,以耕种和捉鱼为生,做了一辈子的劳动,分别活到80多、90多岁高龄。从小劳动干活,闲不下来的她喜欢做志工,帮忙打扫煮食。她说:“劳动很好啊,做志工这些活动很有意思,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笑很轻松。”做志工不问回报地付出,收获也特别富足。
走到户外,看见女儿优点
饶淑慧(Fion)和12岁的女儿李姿蕾(Shanon),是绿善林的活跃志工。Fion不是怪兽家长,但平常在家总不免对女儿唠叨,老觉得女儿做得不够好。当她带着女儿做志工时,发现女儿并没有她想得那么糟糕,而且有很多她平日看不到的优点,比如:独立、主动、细心、爱照顾人、喜欢学习,而且善于思考、思维灵活、反应很快。
“自从一起做志工后,我和女儿变得比较容易相处。”她说,自己是全职妈妈,一天24小时对着女儿,难免要求很高,放松一点,对彼此都好。
她从小训练女儿自理和帮忙做家务,四、五年级起完全负责自己洗晒折熨衣物。她也让女儿在厨房里帮忙洗菜切菜,二、三年级起学煮东西,现在基本上煲汤炒菜炒饭都难不倒。
Fion分享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心得,“孩子在每个阶段对大人做的事都存有好奇心,如果怕危险不让他们碰刀,不给他们进厨房,当他们过了那个阶段就不再好奇,没有兴趣,过了就不想做。”她建议,一开始可以给小孩塑胶刀,练习切一些比较软的菜,切得不够完美也不必急着批评。
有趣的是,Fion并不鼓励家长过分赞美孩子,“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骄傲,日后遇到不如意时容易有挫折感。”如何拿捏不过度的赞美,但又不损孩子自尊心是门学问,Fion也在学习中,以前她会说:“谢谢你!你好棒喔!”现在她会说出重点:“你把地扫得很干净,谢谢你分担家务,让我没那么辛苦。”
她指出,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从小身体力行示范给他们看,他们就会爱上劳动,不以为苦。劳动不只是付出劳力而已,也是学习群体生活的好机会。独生的女儿每次参与活动都有新朋友陪,喜欢与人沟通,说话也变得更温柔体贴。更难得是,每次活动都会学到新知识,在大自然里学到的比拿起书来教更直接,从植物到昆虫,女儿的好奇心越来越旺盛,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妈妈说,女儿现在最期待的事是,当生态村建成后,要亲手建一间小茅屋!
五一劳动 素人木匠
家具DIY 一木一钉心头好
钉钉、锤锤,做木工,真快乐。即使流一身汗、满身沾木屑,手脚酸痛,当看到自己设计、亲手一木一钉做出来的木作成品,那份喜悦和满足感,令人觉得所有辛劳都是值得的!
位于雪州龙溪的木工厂Samsara Industrial Product,主要将工业运输用的栈板(pallet wood)再循环改造成家具。这几年定制木家具很流行,厂里订单不少,厂长陈森(Sam Chin)创意十足的作品,在本地小有名气。几个月前,朋友凌庆安建议他不如开小型工作坊,让公众学习基本木工技巧,利用木托盘做家具。乐于与大家分享的Sam一口答应,安排了几次木工坊,反应热烈,陆续有更多人联络他要求开班。
Sam表示,很开心通过木工坊把本身的知识和手工技能传播出去,感染更多人动手一起做木工。木工坊在大马是一种新体验,Sam指出,其实在欧美先进国家,有很多木工、纺识、陶艺、玻璃工坊,当人们知识水平越高,就会越多人欣赏这种回归传统工艺的体验。
他相信,有巿场就有需求。目前他抱着半推广、半宣传的心态举办木工坊,未来当人们意识提高了,更多人追求DIY的乐趣,动手做手作会变成新常态。一般工匠教育水平不高,不善与学生沟通;而传统老师傅授徒的方式,真正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可能要先扫地满两年才开始学艺。现代工坊的好处在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基本技巧,可以在师傅指导下轻易完成作品,很有成就感。
Sam坦言,举办木工坊并非为赚钱,而是分享和学习。学员学到木工技巧,而他从与学员交流当中收获许多关于产品与巿场的启发,大家互相学习、进步,这种经验难能可贵。
劳动如此美好…
记者参加了木工坊亲身体验,第一次在工厂师傅和工人协助下,做了一个小木桌,第二次做木花架。其他学员的作品可有意思了,有木马、书橱、咖啡座、木马形小桌子、内有机关的高椅、脚车架、多用途木箱、工具箱、双层橱桌、儿童书桌、积木玩具等等,创意丰富,手工媲美专业木匠。
忙活操劳了一整天,完工后把所有作品摆列出来拍大合照,大家脸上洋溢的满足自豪笑容,原来劳动如此美好!
木工坊结束后,几位学员分享他们的劳动心得:
Q1. 劳动做木工的体验如何?
Q2. 花钱、花时间、花力气,身心感觉如何?
Q3. 你平日常做劳动吗?
Q4. 城巿人一般缺乏劳动,你有什么看法?
城人借口多
★Jane
1. 其实很累,但过程很有趣。
2.感觉很妙,木和生命一样,赋予它什么,它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3.目前的工作也需要大量劳动,像不断煮咖啡,不断洗杯,不断做蛋糕,不断洗碗碟,洗厕所,打扫咖啡馆等。放工之后,家务反而少做。
4.城市人借口太多,假日只会去逛街,生活无聊又埋怨太多。
为作品自豪
★曾智霞
1.我唸国中,中学时期最喜欢是木工课,那时钉过很多小东西,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再拿起木块玩,很有感觉。
2.做了回来后看著作品,有种:“啊,这是我做的东西嘛,很漂亮嘛!”的暗爽又自豪感,纯属自high。
3.平时不运动,会做家务如抹地和基本打扫,有小洁癖,最爱做的是手洗衣,算运动吗?
4.我纯粹是因为懒,怕晒,不爱逛街不爱出门,能够尽量宅就好。我承认自己是3C控,不劳动我还不会死,但没有手机和电脑网络,绝不能活。
汗与木屑的结晶
★凌庆安
1.平时就喜欢动手DIY,但苦于没足够机械去辅助制作,今番能尝试机械的动力和人工的智慧结合,感觉很过瘾。也特别喜欢木屑和汗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很特别。
2.能依照自己意愿,一木一钉制作自己心头所好,只有心满意足。
3.平常没去做木工,就会在家煮煮饭或整理花草树木等。
4.城巿人怕累、怕脏,借口太多。
缓解压力
★陈宝川
1.可以出一身汗,又可以把想法变成实体,学习如何回收栈板,也可以学习如何操作机器,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2.可以跟同好分享,也可以缓解压力,整体来说,感觉好好!
3.平常会做简单的木工,在家种种菜,带狗去爬山等。
4.城市人都喜欢花钱买,东西也容易买得到。可能平时工作太累,导致他们不爱用劳动换取一些成果。
钉制适合自己的木作
★素莉
1. 其实要用很多力气,累,但成品完成后就忘记了累,满心欢喜!
2.喜欢,能够弄出别人想不到,也适合自己的木作。
3.目前的工作也算是劳动!一天12小时都不够用,煮、炸、切、排和蒸,还有不断洗。工作以外,家务也是一个人打理。
4.感觉城市人大多数喜欢叹冷气、睡午觉、玩电动,所以不想做要出力、出汗的劳动。
亲手做更满足
★Chloe
1.生活平平淡淡久了,这个活动是很好的生活火花。疲惫感、新鲜感和成就感聚在一起!
2.值得,想要的东西原来动手做就有。木工坊有娱乐、有作品,看到作品诞生很满足。看着大家为作品绞尽脑汁和绽放的笑容,真的觉得生活很美好。
3.刚好我们夫妻俩的工作都很动态,劳动少不了。我是很鼓励劳动要从小开始,要不然越大也就不想劳动了。运动也是我们的爱好,只是有了小孩,现在的劳动除了工作之外,就是陪小孩玩乐,家务活特别多。
4.非常同意,3C产品催化下,人们只想动手指,久而久之,都不会与人沟通了,确实造成很多社会病。人体是个精密的设计,每个结构都有它的用处,要动起来,才知道其奥妙,希望大家好好发挥它。我爱劳动!
五一劳动 乐当志工
宅女变女汉子 阳光下强壮筋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人的身心必需加以锻炼,才会变更强。
Kana Foo是吉隆坡人,出生在巿区中心,在都巿里长大。小时好动的她喜欢到楼下玩耍,但自从上学以后,除了上学放学,很少外出。唸完学院毕业出社会工作,每天坐在室内对着电脑十多个小时,跟很多城巿人一样,养成很少活动身体的不良习惯。
近年,她身体开始出现亚健康状况,都巿人常有的病如头痛、肌肉酸痛、腰酸背痛一一发作。她也感觉手脚退化,动作不灵敏,直至肺发炎入院,不得不正视身体发出的讯号。
一年前,她到健身中心签下配套,“因为想多做运动,让身体健康一点,但又害怕在户外做运动不安全,治安不好会有危险,怕被打劫,所以选择付费去健身中心做运动。”
做了一年,慢慢对体能有信心,她转到户外骑脚车,认识了一些骑伴,多了周日的骑游活动。“不需要付费在室内劳动了!”她觉得,户外做运动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东西,不像在健身中心内只看到机械,而且人人埋头自己做运动,很少会与旁人互动。
另外,她也开始接触大自然,走入森林做野外探索、登山,一发不可收拾爱上户外活动。她参与和大自然有关的志工活动,去树屋做志工帮忙打扫煮食,去绿善林学下田种菜,去Earthship学盖房子,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铲沙搬沙盖房子
走出户外接触大自然,做志工参与劳动之后,Kana Foo的身心出现很大变化,当中最明显是体重。比起两年前,她体重减轻了10公斤。
其他改变还包括:以前她不爱流汗,现在不怕晒不怕热;过去人懒,停车尽量停到最靠近,现在不介意停远一点,宁可走楼梯不坐电梯。
“以前筋骨很硬,反应不够快,人的动作很迟钝,现在身体灵活多了,而且思维清楚,看东西更快而准。”视野开拓后,心境也随之开朗,她觉得自己好像变回了小孩子。
“去种田清理土地,赤足踩在泥里,从来没想过泥土可以那么柔软,重新和土地连结的感觉很美好。”种田很辛苦,亲身体验过反而很珍惜这种可贵经验。
到目前为止,她觉得最辛苦的要属盖房子。从早到晚不停地铲沙、推两轮车运沙,搬动沙包,像在建筑工地的外劳般。劳动确实很累,但看到房子一点一点盖起来,又觉得自己的小小贡献很有意思。
她总结道:“花时间、金钱和劳力去做志工值不值得?我觉得:值得。因为辛苦得来很开心,最大收获是那一份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