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響應勞動精神 多出汗少文明病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響應勞動精神 多出汗少文明病

小孩從小訓練他們愛勞動的習慣,對於身心健全發展有莫大幫助。
小孩從小訓練他們愛勞動的習慣,對於身心健全發展有莫大幫助。

報導:譚絡瑜
攝影:譚絡瑜、凌慶安(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五一勞動 開山闢地

勞動並不只在勞動節,平常到戶外做義工,能勞動、學習、廣結善緣,又同時親近大自然,吸收日月精華,攝取芬多精,好處多多……

過去,人們不勞動就得不到食物溫飽,靠出賣勞力賺取生活所需。當現代人用腦力也可以賺錢,就越來越少勞動身體,活動筋骨多為了健康,而非討生活。不過,也有一些人為了鍛鍊身心,自願付出時間、金錢和勞力去當志工,何以甘心於此?

星期六早上,幾個家庭的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對背包旅行外國情侶、志工們,在靠近雪州峇冬加里的一處山林里集合。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因為參與“綠善林”的綠色生態村計劃而初次見面,任務是探訪建村地點及探尋水源。大家分成兩個團隊,一隊出發入山去找水源,一隊留在小山坡上學制椰骨掃把清理地方。



兩位媽媽梁靜予(左)與莊白琦(右二坐者),常帶孩子們到戶外活動野餐。
兩位媽媽梁靜予(左)與莊白琦(右二坐者),常帶孩子們到戶外活動野餐。

訓練小孩生活能力

莊白琦和梁靜予各自帶了兩個孩子來,兩家人是常相約出遊的朋友,也不只一次參加過綠善林的活動。她們教育孩子的理念相近,從小訓練孩子學習生活自理能力,逢假日盡量帶他們到戶外親近大自然、去公園野餐。

她倆異口同聲說,自己那一代從小就習慣勞動,幫忙做家務。白琦小學三年級起就自己弄早餐,騎腳車上學,中學起負責煮飯給家人吃,打掃洗衣等家務少不了。她的女兒今年8歲,兒子6歲,從小訓練幫忙做家務,4歲開始吃完飯自己洗碗,一年級起自己洗校鞋和襪子,幫忙曬衣摺衣。但白琦不敢讓他們幫忙抹地,因為孩子會失控顧著玩水。

“一些家長怕曬怕髒、懶出門,也不敢讓孩子參與勞動,孩子少出汗就有很多文明病。”提倡環保教育的白琦,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到戶外體驗,週末通常都會主辦讀繪本等親子活動,孩子跟著她到處跑,一點也不缺少運動。去年勞動節,她帶親子團參觀十八丁,今年勞動節,她與幾個家庭帶孩子去住馬來民宿,體驗甘榜生活。

讓孩子發揮好動天性

靜予家裡雖有女傭,但不讓孩子養成飯來張口的習慣,訓練自己洗碗、洗鞋、熨衣服、收拾房間、幫忙洗車。她覺得:“現在的孩子除了讀書,也要學習生活技能,腦力與體能平衡,以後在適應環境上才不會有困難。”

靜予9歲的兒子賈迪好動,在山林里如魚得水,隨手撿起樹葉、樹枝當玩具,找到一個空鳥巢,興奮秀給大家看。媽媽說上次帶他去綠善林種田,他還徒手摸蛇皮,膽子大得很。賈迪一邊幫忙削椰骨,一邊大聲說他喜歡勞動,因為很好玩。

賈迪爸爸徐玉興坐在旁邊,看著兒子投入起勁地削椰骨做掃把,嘴角浮現微笑,想起自己的童年,“看到兒子就像看到以前的我。”但比起現在的兒子,以前他吃的苦遠遠更多。

吃苦當吃補 童年不怕苦!

現在的孩子多幸福,不再像過去那樣,年紀小小就扛起家計,幫忙父母割膠、做工、顧店,甚至年少輟學出社會靠勞力賺錢。徐玉興因為家境貧窮,小小年紀除了自理生活,還得幫忙家裡。勞動是窮孩子生活主調,吃苦當吃補,練就他堅定的心志及耐勞的身體。

小時候他與媽媽一人一輛腳車,到工廠區兜售炒米粉糖水,日曬雨淋不覺辛苦,一心想著快快賣完,媽媽才有錢賺。9歲時,他就已經會利用手藝賺零用錢,用竹條和紙做成風箏帶到學校賣,一個賣塊半錢,最高紀錄一天賺十塊錢,然後跑去書局租漫畫看。

小當家心智早熟

唸中學時一到假期,他就去傢私廠打工,搬抬、油漆都是勞力粗工,半天賺四令吉。中五那年,爸爸生病住院,他硬著頭皮代替父親,清晨天未亮摸黑開貨車入山林燒豬,一個少年郎獨自抬著沉重的燒豬,可以想像有多吃力。中學畢業後去賣羅厘,一賣就是二十多年,成為自己的事業。

“小時候經歷種種磨練,當時並不覺得是吃苦,也不會有負面想法,保持樂觀,小孩子嘛一下就會自尋開心了。”徐先生說:“那時想到父母養家辛苦,我不可以學壞,對不起他們。”

打拚多年如今事業有成,他孝敬雙親,同時叮囑自己把最好的給下一代,但不能過於呵護嬌寵。他與太太有共識,要讓孩子從小培養獨立自主個性,未來才有面對挑戰挫折的堅韌心智。假日帶孩子去戶外郊遊野餐,參與志工活動,一為促近親子關係,二來鍛煉孩子的心智和筋骨。

“我四十多歲了,平常勞動機會不多,反倒是打理生意很傷神,假日出來戶外活動一下,出一身汗,看看樹林、草地,身心都會舒服很多。”活動結束後,大家到附近的天然小瀑布戲水,看志興夫妻與兩個小孩的快樂笑臉,感覺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教師黃玉婉(中)認為,生活就是應該勞逸結合,勞動身體同時放鬆身心。
教師黃玉婉(中)認為,生活就是應該勞逸結合,勞動身體同時放鬆身心。

勞逸結合,揮汗快樂

黃玉婉在一所非主流小學里擔任一年級教師,教學理念主張身心靈健全發展,有許多讓小學生們動手勞動的機會,比如做編織、做玩具、學木工建小屋子、學種菜種稻。

她表示,孩童幼兒期應該多活動身體,訓練手腳靈活度;小學階段進入心的訓練,通過圖像式教育,開發感受能力;中學階段注重頭腦的開發訓練,如此才能達致身心靈平衡發展。如果過早開發腦力訓練,可能反而讓孩子承受過多精神壓力,日後面對社會環境容易出現身心疾病。她主張讓孩子在大自然里快樂游戲,通過勞動建立健康身心。

玉婉本身喜愛戶外活動,也喜歡綠善林簡樸生活,與大自然連結的生活方式。她平日到公園運動,也會主動拿個垃圾袋撿垃圾做回收。“去散步跑步只是單純地做運動,撿垃圾既是勞動,同時達到運動的目的,又能清理環境,順便做環保,一舉多得,更有意義。”

她覺得:“做志工勞動是很開心的事,自己先受惠,收獲身心快樂。而且在跟人交流互動之間,正能量會擴散,集結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很有意思。”所謂“勞逸結合”的理想生活,便是勞動身體,身心放鬆,二者之間達到平衡。

綠善林創辦人張綠珊(右)與長期志工Aunty Chia,收割親手耕種的稻米。
綠善林創辦人張綠珊(右)與長期志工Aunty Chia,收割親手耕種的稻米。

五一勞動 綠林耕種

哭著來笑著回 赤腳踩泥巴

勞動不僅是付出勞力做粗工,而是最佳的機會,學習如何獨立思考、與人合作完成任務,同時學習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張綠珊本來是美容師,4年前毅然結束美容院生意,創辦非營利組織綠善林。她的初衷是做綠色教育,讓孩子學習用人類祖先智慧,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而建立一個綠色生態村是她的夢想,希望通過綠色農耕及永續生活方式回歸簡樸的生活,堅持了四年,如今夢想開始慢慢成形。

綠善林先後在兩個地點舉辦了許多自然農耕親子活動,讓家長們帶孩子來學習勞動、耕種,動手搭小火爐等。每次看到家長與孩子們勞動一整天,流了一身汗,帶著快樂笑容離去,她心裡就覺得很欣慰。

第一次來,爸爸媽媽都會擔心孩子受不了曬、熱,怕他們在野外受傷、被蟲咬,小孩剛開始也不敢赤足踩在泥土上。但勞動半天后,大人小孩回歸自然,不亦樂乎。張綠珊笑說:“通常小孩都是哭著來,哭著回。來時因為不習慣和害怕而哭,回時是玩得太開心,捨不得走而哭。”

“人類是動物,本來就有活動身體,與大自然親近的本性。”綠珊是這麼說的。很難想像她以前是美容師,得時刻注意妝容裝扮,連去夜巿也要穿絲襪高跟鞋,她終於選擇放下一切回歸自然。

糾正觀念:農夫非窮人才當

幾年前,張綠珊在女兒鼓勵下去做志工,學習自然農耕法。“剛開始要克服心理障礙,如何把自己降到很低,與外籍勞工一起勞動,用勞力換取住宿食物。”她學做建築、鋸木搭路、混有機肥、洗廁所,平常少運動,從未做過這種粗重工作,辛苦不在話下,當時她愛美怕曬,一天要敷三次臉。“做了14天,感覺自己和外勞沒差別。”

是免費勞工或志工?張綠珊表示,這視乎老闆的心態,有些人利用免費勞力,有些是用心與你交流互相學習。做志工當然是希望通過勞動,可以學到東西。

創立綠善林,開放招志工,她會讓志工幫忙打掃清理,也會給任務志工完成,宗旨是借勞動和活動,傳承人類古老的生存技能,比如通過農耕,讓大人小孩明白大自然的奧妙。

綠色教育、自然教育在本地,近年才開始慢慢普及,辦親子活動時,一些家長的想法會令她哭笑不得。首先要帶孩子到戶外勞動,家中長輩會有意見:“要去做什麼?你要孩子去做農夫嗎?”一些家長帶孩子來是“反面教育”:“你看,不用功讀書,以後就去做農夫,很辛苦。”勞動是窮人、外勞才做的事,這種錯誤觀念有待糾正。

勞動對身心好,綠珊的改變足以證明。她從二十多歲開始就有三高,並曾經中過風,做志工後持續勞動,飲食習慣改變,和以前相比,她瘦了至少5、6公斤,高膽固醇完全沒有了。

女兒與她一樣生性內向文靜,隨她在戶外勞動,也培養出熱愛大自然,不怕髒、不怕曬、不怕蚯蚓、老鼠、水蛭,很能適應環境,而且性格變得開朗多了。

不求回報,心富足

綠善林的長期志工林詠傑和Aunty Chia分享他們的勞動故事。詠傑年輕時在新加坡當燒焊工人,據他形容過著“半夢半醒”的日子,追求物質全身名牌但心靈空虛,生活不健康臉色蒼白。十多年前接觸內觀禪修才“清醒”過來,開始做志工尋找內心寧靜。後來一次工業意外觸電經歷瀕死經驗,奇跡般死裡逃生,重生後他更嚮往簡單生活。

一次偶遇同鄉校友張綠珊,就這麼成為綠善林的長期志工,每天勞動耕種、做這做那,身體或許勞累,但內心很平靜,而且人也健康了。他常帶領其他小志工勞動,覺得小朋友體力旺盛,通過勞動可以發泄精力,也有助解放壓抑精神。

60多歲的Aunty Chia是適耕莊人,從小幫忙家裡在田芭做苦工、種田,插秧、收割、打穀,習慣日曬,身體健康很少病痛,只是現在膝蓋退化不走太遠的路。她的爸媽是來自中國潮州的第一代移民,以耕種和捉魚為生,做了一輩子的勞動,分別活到80多、90多歲高齡。從小勞動幹活,閑不下來的她喜歡做志工,幫忙打掃煮食。她說:“勞動很好啊,做志工這些活動很有意思,大家聚在一起談天說笑很輕松。”做志工不問回報地付出,收獲也特別富足。

個性活潑的Shanon與張綠珊阿姨,在種田時玩起泥巴。
個性活潑的Shanon與張綠珊阿姨,在種田時玩起泥巴。

走到戶外,看見女兒優點

饒淑慧(Fion)和12歲的女兒李姿蕾(Shanon),是綠善林的活躍志工。Fion不是怪獸家長,但平常在家總不免對女兒嘮叨,老覺得女兒做得不夠好。當她帶著女兒做志工時,發現女兒並沒有她想得那麼糟糕,而且有很多她平日看不到的優點,比如:獨立、主動、細心、愛照顧人、喜歡學習,而且善於思考、思維靈活、反應很快。

“自從一起做志工後,我和女兒變得比較容易相處。”她說,自己是全職媽媽,一天24小時對著女兒,難免要求很高,放鬆一點,對彼此都好。

她從小訓練女兒自理和幫忙做家務,四、五年級起完全負責自己洗曬摺熨衣物。她也讓女兒在廚房裡幫忙洗菜切菜,二、三年級起學煮東西,現在基本上煲湯炒菜炒飯都難不倒。

Fion分享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心得,“孩子在每個階段對大人做的事都存有好奇心,如果怕危險不讓他們碰刀,不給他們進廚房,當他們過了那個階段就不再好奇,沒有興趣,過了就不想做。”她建議,一開始可以給小孩塑膠刀,練習切一些比較軟的菜,切得不夠完美也不必急著批評。

有趣的是,Fion並不鼓勵家長過分讚美孩子,“在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得驕傲,日後遇到不如意時容易有挫折感。”如何拿捏不過度的讚美,但又不損孩子自尊心是門學問,Fion也在學習中,以前她會說:“謝謝你!你好棒喔!”現在她會說出重點:“你把地掃得很乾淨,謝謝你分擔家務,讓我沒那麼辛苦。”

她指出,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從小身體力行示範給他們看,他們就會愛上勞動,不以為苦。勞動不只是付出勞力而已,也是學習群體生活的好機會。獨生的女兒每次參與活動都有新朋友陪,喜歡與人溝通,說話也變得更溫柔體貼。更難得是,每次活動都會學到新知識,在大自然里學到的比拿起書來教更直接,從植物到昆蟲,女兒的好奇心越來越旺盛,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媽媽說,女兒現在最期待的事是,當生態村建成後,要親手建一間小茅屋!

木工廠長Sam在旁指導學員,也在設計和組裝上給意見。
木工廠長Sam在旁指導學員,也在設計和組裝上給意見。

五一勞動 素人木匠

傢具DIY 一木一釘心頭好

從前家裡的男人幾乎都是木匠,會自己釘桌椅、書架、櫥櫃,偶爾也做木槍、彈弓、木馬玩具給孩子玩。現代城巿人若想學木工自己做傢具,還真難找到去處,直到有了這個木工坊……

釘釘、鎚鎚,做木工,真快樂。即使流一身汗、滿身沾木屑,手腳痠痛,當看到自己設計、親手一木一釘做出來的木作成品,那份喜悅和滿足感,令人覺得所有辛勞都是值得的!

位於雪州龍溪的木工廠Samsara Industrial Product,主要將工業運輸用的棧板(pallet wood)再循環改造成傢具。這幾年定製木傢具很流行,廠里訂單不少,廠長陳森(Sam Chin)創意十足的作品,在本地小有名氣。幾個月前,朋友凌慶安建議他不如開小型工作坊,讓公眾學習基本木工技巧,利用木托盤做傢具。樂於與大家分享的Sam一口答應,安排了幾次木工坊,反應熱烈,陸續有更多人聯絡他要求開班。

Sam表示,很開心通過木工坊把本身的知識和手工技能傳播出去,感染更多人動手一起做木工。木工坊在大馬是一種新體驗,Sam指出,其實在歐美先進國家,有很多木工、紡識、陶藝、玻璃工坊,當人們知識水平越高,就會越多人欣賞這種回歸傳統工藝的體驗。

他相信,有巿場就有需求。目前他抱著半推廣、半宣傳的心態舉辦木工坊,未來當人們意識提高了,更多人追求DIY的樂趣,動手做手作會變成新常態。一般工匠教育水平不高,不善與學生溝通;而傳統老師傅授徒的方式,真正是“苦其心智、勞其筋骨”,可能要先掃地滿兩年才開始學藝。現代工坊的好處在於學生在短時間內學會基本技巧,可以在師傅指導下輕易完成作品,很有成就感。

Sam坦言,舉辦木工坊並非為賺錢,而是分享和學習。學員學到木工技巧,而他從與學員交流當中收獲許多關於產品與巿場的啟發,大家互相學習、進步,這種經驗難能可貴。

勞動如此美好…

記者參加了木工坊親身體驗,第一次在工廠師傅和工人協助下,做了一個小木桌,第二次做木花架。其他學員的作品可有意思了,有木馬、書櫥、咖啡座、木馬形小桌子、內有機關的高椅、腳車架、多用途木箱、工具箱、雙層櫥桌、兒童書桌、積木玩具等等,創意豐富,手工媲美專業木匠。

忙活操勞了一整天,完工後把所有作品擺列出來拍大合照,大家臉上洋溢的滿足自豪笑容,原來勞動如此美好!

木工坊結束後,幾位學員分享他們的勞動心得:

Q1. 勞動做木工的體驗如何?

Q2. 花錢、花時間、花力氣,身心感覺如何?

Q3. 你平日常做勞動嗎?

Q4. 城巿人一般缺乏勞動,你有什麼看法?

城人藉口多

★Jane

1. 其實很累,但過程很有趣。

2.感覺很妙,木和生命一樣,賦予它什麼,它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3.目前的工作也需要大量勞動,像不斷煮咖啡,不斷洗杯,不斷做蛋糕,不斷洗碗碟,洗廁所,打掃咖啡館等。放工之後,家務反而少做。

4.城市人藉口太多,假日只會去逛街,生活無聊又埋怨太多。

為作品自豪

★曾智霞

1.我唸國中,中學時期最喜歡是木工課,那時釘過很多小東西,想不到二十多年後再拿起木塊玩,很有感覺。

2.做了回來後看著作品,有種:“啊,這是我做的東西嘛,很漂亮嘛!”的暗爽又自豪感,純屬自high。

3.平時不運動,會做家務如抹地和基本打掃,有小潔癖,最愛做的是手洗衣,算運動嗎?

4.我純粹是因為懶,怕曬,不愛逛街不愛出門,能夠盡量宅就好。我承認自己是3C控,不勞動我還不會死,但沒有手機和電腦網絡,絕不能活。

汗與木屑的結晶

★凌慶安

1.平時就喜歡動手DIY,但苦於沒足夠機械去輔助製作,今番能嘗試機械的動力和人工的智慧結合,感覺很過癮。也特別喜歡木屑和汗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很特別。

2.能依照自己意願,一木一釘製作自己心頭所好,只有心滿意足。

3.平常沒去做木工,就會在家煮煮飯或整理花草樹木等。

4.城巿人怕累、怕髒,藉口太多。

緩解壓力

★陳寶川

1.可以出一身汗,又可以把想法變成實體,學習如何回收棧板,也可以學習如何操作機器,是一個很好的體驗!

2.可以跟同好分享,也可以緩解壓力,整體來說,感覺好好!

3.平常會做簡單的木工,在家種種菜,帶狗去爬山等。

4.城市人都喜歡花錢買,東西也容易買得到。可能平時工作太累,導致他們不愛用勞動換取一些成果。

釘製適合自己的木作

★素莉

1. 其實要用很多力氣,累,但成品完成後就忘記了累,滿心歡喜!

2.喜歡,能夠弄出別人想不到,也適合自己的木作。

3.目前的工作也算是勞動!一天12小時都不夠用,煮、炸、切、排和蒸,還有不斷洗。工作以外,家務也是一個人打理。

4.感覺城市人大多數喜歡嘆冷氣、睡午覺、玩電動,所以不想做要出力、出汗的勞動。

親手做更滿足

★Chloe

1.生活平平淡淡久了,這個活動是很好的生活火花。疲憊感、新鮮感和成就感聚在一起!

2.值得,想要的東西原來動手做就有。木工坊有娛樂、有作品,看到作品誕生很滿足。看著大家為作品絞盡腦汁和綻放的笑容,真的覺得生活很美好。

3.剛好我們夫妻倆的工作都很動態,勞動少不了。我是很鼓勵勞動要從小開始,要不然越大也就不想勞動了。運動也是我們的愛好,只是有了小孩,現在的勞動除了工作之外,就是陪小孩玩樂,家務活特別多。

4.非常同意,3C產品催化下,人們只想動手指,久而久之,都不會與人溝通了,確實造成很多社會病。人體是個精密的設計,每個結構都有它的用處,要動起來,才知道其奧妙,希望大家好好發揮它。我愛勞動!

Kana收割農作物,感恩大地母親慷慨的饋贈。
Kana收割農作物,感恩大地母親慷慨的饋贈。

五一勞動 樂當志工

宅女變女漢子 陽光下強壯筋骨

她本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城巿宅女,開始戶外勞動後,由外至內、從頭到腳都有很大的改變……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幾句話的意思是: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煉,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人的身心必需加以鍛煉,才會變更強。

Kana Foo是吉隆坡人,出生在巿區中心,在都巿里長大。小時好動的她喜歡到樓下玩耍,但自從上學以後,除了上學放學,很少外出。唸完學院畢業出社會工作,每天坐在室內對著電腦十多個小時,跟很多城巿人一樣,養成很少活動身體的不良習慣。

近年,她身體開始出現亞健康狀況,都巿人常有的病如頭痛、肌肉痠痛、腰痠背痛一一發作。她也感覺手腳退化,動作不靈敏,直至肺發炎入院,不得不正視身體發出的訊號。

一年前,她到健身中心簽下配套,“因為想多做運動,讓身體健康一點,但又害怕在戶外做運動不安全,治安不好會有危險,怕被打劫,所以選擇付費去健身中心做運動。”

做了一年,慢慢對體能有信心,她轉到戶外騎腳車,認識了一些騎伴,多了週日的騎游活動。“不需要付費在室內勞動了!”她覺得,戶外做運動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東西,不像在健身中心內只看到機械,而且人人埋頭自己做運動,很少會與旁人互動。

另外,她也開始接觸大自然,走入森林做野外探索、登山,一發不可收拾愛上戶外活動。她參與和大自然有關的志工活動,去樹屋做志工幫忙打掃煮食,去綠善林學下田種菜,去Earthship學蓋房子,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鏟沙搬沙蓋房子

走出戶外接觸大自然,做志工參與勞動之後,Kana Foo的身心出現很大變化,當中最明顯是體重。比起兩年前,她體重減輕了10公斤。

其他改變還包括:以前她不愛流汗,現在不怕曬不怕熱;過去人懶,停車盡量停到最靠近,現在不介意停遠一點,寧可走樓梯不坐電梯。

“以前筋骨很硬,反應不夠快,人的動作很遲鈍,現在身體靈活多了,而且思維清楚,看東西更快而準。”視野開拓後,心境也隨之開朗,她覺得自己好像變回了小孩子。

“去種田清理土地,赤足踩在泥里,從來沒想過泥土可以那麼柔軟,重新和土地連結的感覺很美好。”種田很辛苦,親身體驗過反而很珍惜這種可貴經驗。

到目前為止,她覺得最辛苦的要屬蓋房子。從早到晚不停地鏟沙、推兩輪車運沙,搬動沙包,像在建築工地的外勞般。勞動確實很累,但看到房子一點一點蓋起來,又覺得自己的小小貢獻很有意思。

她總結道:“花時間、金錢和勞力去做志工值不值得?我覺得:值得。因為辛苦得來很開心,最大收獲是那一份成就感。”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