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老家的故事.当年沙石路走了脚黑黑 一见牛车追赶跑跳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乡思老家的故事.当年沙石路走了脚黑黑 一见牛车追赶跑跳

拉惹乌达面貌几番新,已经完成蜕变为一个现代化城镇。
拉惹乌达面貌几番新,已经完成蜕变为一个现代化城镇。

报导:蔡爱卿
受访人:吴丽珠(75岁),洪振鑫(43岁)
老家 :拉惹乌达
拉惹乌达,今日是一个商业活动蓬勃的地区。这里不但人口密集,有很多商店与美食,基本设施也在不断提升中,可说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地方。不了解那里的人,只知道他叫拉惹乌达,来自那里的道地居民却会告诉你,看起来只有一条大马路的拉惹乌达,其实有好几个名字,当地居民已用了几代人。



洪振鑫就是在拉惹乌达一个叫新芭底(Kampung Simpah)的地方出生长大。不只是他,他的父母、祖父、曾祖父、高祖皆生活在那里。高祖洪启遗一百多年前从中国南来后,即落脚在北海。从此他们家几代人都住在新芭底,直到洪振鑫那一代,新芭底重新发展为止。

目前的拉惹乌达大马路,当年只是一条乡村沙石路,洪振鑫的妈妈吴丽珠称它为牛车路,人走在这条路上脚板都会变黑黑。牛车路上常常有牛车经过,早年牛车是很重要的运输工具,凡载送薪柴、椰子、椰皮,很多时候都必须仰赖牛车。

路段延用旧名



在人们普遍步行的年代,如果看到有牛车经过,就有机会搭“顺风牛车”。因此看到牛车来一些人又跑又跳的,能跳上牛车就可以省下一段路的脚力了。人们搬家时也借牛车来运送家当。

红毛井、虾厂、新芭底、树胶廊、阿波罗、王爷馆……这些名字都是这条路上不同段落的旧名,其实都是当地早年的地标。如今当地人依然在使用,但道路两旁的面貌则早已天翻地覆。

询及拉惹乌达还有什么是没改变的,他与妈妈想了很久,才想到唯一没变的应该就是当地人称“王爷馆”的灵应社。这间香火鼎盛的百年老庙在70年代粉刷过,但外观没有多大改变。

以华裔居民为多的拉惹乌达有几间庙宇,包括灵应社、北海新芭斗母宫以及北海斗母宫,见证拉惹乌达发展的除了灵应社,还有北海新芭斗母宫。这间至少拥有80年历史的老庙,从前只是一间亚答屋建成的简陋庙宇,当地人因此称那里为“亚答庵”。

他妈妈回忆,北海新芭斗母宫以前的九皇大帝庆典虽然没有今天热闹,当年也是地方上的盛事,每年都会有神诞游行。后来又有了北海斗母宫,九皇大帝庆典就更热闹了。

高祖葬于1887年

每年清明节对洪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他们家总共有十多座坟墓要扫,分布在威省以及双溪大年两地坟场,其中高巴三万就有7座洪家的坟。而历史最久的是他的高祖洪启遗的墓,葬于1887年(光绪丁亥年)。

洪振鑫说,他的高祖一百多年前从中国福建南安南来,相信是最早来到北海地区的华裔先民之一。对于高祖的一切他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一名商人,早年洪家可说颇为富裕,他们住在一栋拥有十多间房间的大宅,还在新芭底拥有地皮。

这间大宅的地点就位于目前拉惹乌达国油油站那里,洪振鑫小时候去过那里,不过当时洪家已经不再富裕。他们家有7个兄弟姐妹,并没有住在大宅,而是在外公家旁边又建一间亚答屋来住。后来家境改善后升级为锌板屋,就在那里住到2006年新芭底重新发展为止。

除了每年一定到每一座先人的坟前拜祭,洪振鑫还搜寻与中国原乡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出洪家家谱。虽然目前他还没有回过原乡,但他认为每个人都不可以忘记自己的先辈来自哪里。他也要确保自己的孩子知道祖籍是哪里。

穷人家当女佣月薪15元

洪振鑫75岁的妈妈吴丽珠出生于二战马来亚沦陷之前。本来家里已经是一穷二白,三岁那年母亲又死于日本人之手,他与哥哥顿时成了孤儿,两人改由祖父吴礼智照顾。

吴丽珠年纪轻轻就出来工作,当年很多穷人家的女孩会到富人家里当女佣,槟城人称为“厝内工”,吴丽珠也到一个护士长家里打工,包吃包住,每月有15元薪水。

她说,这可说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15元对50年代一个少女来说,也是很好的收入了。但这收入却不是进入自己的口袋,因为那时家里实在很穷,收入不稳定的爸爸常常来找老板娘,自己每个月的薪水就给爸爸拿去了。

能够到护士长家里工作,说起来还是有点好运气。吴丽珠的后妈生孩子后,到家里来护理产妇的护士看他做家务非常勤快,就介绍他给家里需要请人工作的护士长。他说,当年工作机会不多,很多女孩要找工作也未必能找到。

在别人家里当女佣,甚么都要学做除了日常打扫外,本来不会的煮食以及杀鸡都要学。他还记得第一次杀鸡怕得要命,拿刀割鸡的喉管却没有割断,鸡还没断气,到处乱跳,最后只好用石头砸死。

杀多几次后,他就驾轻就熟了。以前他们杀鸡之前还会先唸唸有词:“做鸡做鸟无了时,下一世出生做富人家的仔儿”,好像在唸经超度,希望鸡下一世投胎到富人家里,就不必被人杀来吃了。

新芭底“山芭”到有老虎

洪振鑫老家所在处已建起高级公寓,丝毫没有芭的样子了。以前的新芭底名副其实是芭,除了椰子树,还生长很多一种叫“飞机草”的野草。吴丽珠说,“飞机草”长得又密又高,草丛里都可以躲人了。“王爷馆”(灵应社)那里据说还有老虎出没,总之就是非常偏僻的地方。

小时候他们家里没水没电,日常用水都是靠水井,气候干旱时,水井里的水还会干涸,要到其他地方去挑水回来用。平日收集干椰叶回来当柴烧。

洪振鑫出生在1973年,在他成长的年代,拉惹乌达已经开始走向现代化,不像他妈妈年轻时那样落后了。但他小时候还是经历过没有自来水、烧柴做饭的日子。他还记得他们家烧的柴,是从事打桩工作的父亲拿回来的红树柴。当年红树是建屋打桩时采用的主要木材,施工时的剩头剩尾就被他拿回家当柴烧了。

而他小时候的新芭底也没有现代化的排污系统,他们家的厕所下放有一个用来装排泄物的桶。常常有一个当地人称“担屎伯”的老伯伯,到每家每户收集桶里的粪便。他说,担屎伯取出装有粪便的桶,再倒进三轮车上的大桶。可以想像到担屎伯的三轮车一定臭不可当,因此村里小孩子看到他来时一定都跑光光!

流动小贩骑入村做生意

吴丽珠的父亲是一名流动小贩,洪振鑫至今仍收藏着外公的一张小贩执照,是1958年由北海市议会发出,上面注明他的外公吴基成是一名骑脚车售卖鲜鱼的小贩。每年执照费为18元。

他说,外公在榴梿季节时帮人卖榴梿,平日则流动卖鱼。不过外公有一次在帮人从罗厘卸下榴梿时突然跌倒,就这样逝世了。外公突然去世时,他妈妈还是个18岁少女。

流动小贩在早年偏僻的乡下非常重要。今日拉惹乌达有许多街边摆摊的小贩,也有多家咖啡店和美食中心,但洪振鑫小时候看到的小贩依然是流动为多。他说,以前在路边摆卖的小贩并不多,熟食小贩们常常骑着摩哆进到村子里做生意。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