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文:自由工作者淡淡的哀愁
0.07857。不,这不是什么新的圆周率,而是我文字的单价。听不懂?意思是我供稿给报纸杂志,每个字平均8分钱。
事实证明,我们活在一个一个字买不到一粒糖果的年代。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人舍弃朝九晚五的安稳职务,选择以个人名义承接工作。没有底薪,没有员工福利,没有公积金,也自然没有花红,手停就口停。
很多人称他们为“兼职”,他们更喜欢“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这名字。英文单词里的“free”,是指自由身,不隶属任何一家公司;无奈很多人却联想到“免费”,不禁叫本地的自由工作者感到淡淡的哀伤与无奈。
中国日前发布的“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公众眼中最幸福的职业竟然就是自由工作者,认为自由工作者的收入不错,又无需被打卡制所约束或看老板脸色,两全其美,羡煞旁人。
这也难怪,年前有分析报告指中国自由工作者当中,近七成的月收入高于人民币5000元(约3000令吉),近一成的月收入超过1万元。
甚至有美国杂志给专栏作家,开出每一个英文单字4美元的高价。
折合马币约 15.71,跟0.07857相比,这也难怪本地许多自由工作者常自嘲为“廉价劳工”。
文创不被尊重?
在美国,多达5400万人是自由工作者,占总人口约15%。其中,又以“艺文、娱乐、媒体”界的自由工作者比例最高。
专家甚至预测,5年后,自由工作者将成为美国劳动力的主流,预计在2020年占据劳动力的50%。
看似欣欣向荣的前景,为何没出现在马来西亚?
虽说先进国和发展中国家不管在经济表现、生活素质、人均消费指数等各方面都相差一大截,但我想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们对艺文创作的态度。
一般人会对30岁前赚取人生第一桶金的人表示赞赏,对30岁前出了人生第一本书的人却不以为意;不问自取,且没有注明或刻意省略掉原创者名字,随意转载文字或照片,凸显国人版权知识的匮乏;许多无良雇主老是以“你不要,我找其他人做”的态度压价,是对智慧产权的侮辱,更是对自由工作者专业的不尊重。
当每个人在谈论著最低薪金制,我想代表全体自由工作者跟全国雇主说一声:请问价钱可以再高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