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泉:理論與實踐失衡 現代教育需自然教學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楊泉:理論與實踐失衡 現代教育需自然教學

老師帶領學生到菜圃清理野草,也教導分辨草和菜的區別。(檔案照)
老師帶領學生到菜圃清理野草,也教導分辨草和菜的區別。(檔案照)

是草還是菜
獨家報導:丘惠萍
(吉隆坡5日訊)綜合教育學者、導師的專業意見,“學生搞不懂是草還是菜”實例反映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失衡,孩子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缺乏生活基本常識。



教育學者楊泉博士分析,現今教育只注重課本教學,少了自然教學,若要學習基本科學知識,先要接觸自然環境。

他舉例外國教育,每學期學校放假,老師都會帶學生去郊外旅遊;反觀,我國教育是封閉式及缺乏多元化,若能在課程穿插讓學生捉小魚看昆蟲,這能讓孩子觀察和瞭解自然環境。

威南新邦安拔文明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到菜圃清理野草時,發現有學生分不清是草或是菜,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楊泉接受《中國報》訪問時強調,教學旨在啟發學生探索及尋找答案,同樣的,學生分不清是草還是菜,是缺乏生活基本知識的小事,沒有對與錯。

生活知識很重要

“重點卻是現今教育缺少靈活性,缺少發展兒童思維及創新能力的部分,這說明教育不應只局限在某方面的學術知識,其實生活知識也很重要。”

他建議家長多帶孩子郊遊,自然生態旅遊可增廣視野,促使孩子身心發展平衡。不只是帶孩子逛商場,應讓孩子多樣化接觸、學習與成長。

談到城市與鄉區孩子的分別,楊博士說,曾有城市孩子將蟲當成蛇,害怕得不得了,不敢走進草叢。可見這些孩子不瞭解大自然,對大自然產生距離感。

“城市孩子去旅行,依然住城市舒適酒店,鄉區孩子是野外扎營活動。”

他強調,怎樣的環境會塑造怎樣的人,選擇走近大自然,就跟追求人生幸福感一樣,有人選擇賺錢,有人則喜歡體驗生活。

吳建成:缺體驗脫離生活實踐

資深獨中校長吳建成說,現代人只懂理性知識,缺乏感觀體驗,愈顯脫離生活實踐。

幽默的吳校長舉出有趣例子,即該校學生犯規要罰勞作,問題是老師也不會勞作,比如學生問老師怎樣洗廁所,老師自己也不懂。

“結果,我叫師生齊齊去請教校工學洗廁所,還叫學生在教師節時,也送校工禮物,感謝校工這‘生活老師’。”

他說,這是生活變化因素,家庭與學校教育偏差,導致孩子失衡發展。

他鼓勵父母及校方帶孩子去郊外,尤其是城市化的孩子,更需要走進大自然,不然孩子只有理論知識,只懂文字書寫和數字計算,或只學知識,不會動手學技術。

“沒有感觀經驗,或缺少生活基本常識,變相或間接是與生活脫節。”

導師:過於保護抹煞學習新事物

曾經主持電台兒童節目“FM小太陽的天空”的前廣播員兼美國NLP認證高級導師羅國祥說,現代孩子不是在家,就是補習或沉迷在手機電玩等,甚少對外互動。

他說,現今孩子也缺乏父母的語言引導或灌輸生活教育,加上現代父母過于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出去,間接抹煞孩子對學習新事物的好奇心。

羅國祥也是心理與行為協調工作者,他說,孩子沒有接觸過的東西,肯定不懂得區分,特別是今日的孩子沒有多少機會接觸大自然,不懂分辯是難免的,看到綠色植物,必然感到混淆。

他覺得,今時的學校教育偏重填鴨式,學生靠背作文,缺乏創意思考,師長要孩子乖乖聽話,只會限制孩子發揮創意天分。但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所謂的“壞學生”,頗具創意潛能。

林導師:孩子從問答中學習

從事20年教育研究工作的林導師指出,時代變遷,現今的孩子都沒有太多時間,也沒有成人陪伴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故當孩子想到或問到,師長要當下解答,教育也就產生了,孩子就這樣在學習。”

她說,她是70年代鄉村長大的孩子,有接觸大自然,但曾經也分不清馬陸和蜈蚣。

“若以過去和現今作為孩子成長與學習的比較基準不公平,畢竟時代不同,現今社會資訊知識附帶度高。

“以前的孩子放學后,下半天可以無所事事到處跑,反觀現今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都被壓縮得很小,學業功課繁重,父母也藉治安不好為由,要孩子留在家,家長的時間也被忙碌工作占滿,沒時間陪伴及攜帶孩子去郊遊。”

她舉例,她第一次學煎蛋,也弄傷過,但不學不懂,接觸過就懂。孩子不也一樣是懵懵懂懂中長大,最重要是孩子有問,師長有答。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