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此曲非佛曲 聽者滿法喜

報導:葉鳳玲

圖:練國偉、觀音基金會提供

十七年來,“祥和曲”活動以音樂的形式,傳達日常生活的慈悲與真理。

它不深奧艱澀,意境淡淡在音符裡揚起,道理靜靜跟著節奏流淌……

當唱詩班隨著聖誕節跫音陸續在廣場、酒店、街頭或沿家挨戶地把歌曲、歡樂帶給大眾,一個念頭在她腦海裡蘊釀。

“同樣是祥和、歡喜的日子,為什麼衛塞節只有一天?可不可以把它延長慶祝,讓許多人感受到吉祥、歡欣的氣氛?”

就是這樣一個念頭,促使“祥和曲”活動的誕生。十七年過去了,它還在繼續唱著;“祥和曲”發起人拿督陳瑞萊當年撒下的種子,仍在各地發芽。

“祥和曲”一開始是以投稿的形式,每一年都邀請周博華、山腳下男孩、周翠玲等音樂人創作“祥和曲”。

“當年祥和曲是一個新的概念,以音樂來迎接衛塞節的到來。雖然它的發起和衛塞節有關,但它不是佛曲,歌詞裡不一定要有佛的字眼不可。只要它讓人聽了感覺到希望、輕鬆、信心,對生老病生更了解,就是祥和曲。”

觀音基金會秘書長拿督陳瑞萊認為,生活裡無時無刻都是佛法,好的理念、不能推翻的道理就是佛法,不需要歌詞裡帶有佛的字眼,或特別標籤它是佛曲。

“以幾分鐘歌曲,輕鬆地講述生活裡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從中能得到感動、共鳴。”

然而,沒有佛號或經文的“祥和曲”,旁人或許會當作“不錯的歌曲”來聽,又該如何以音樂契入佛法?

拿督陳瑞萊在“祥和曲”中領唱。

創作千百首后,必有經典

觀音基金會在1996年、1997年開始“祥和曲”的推動,也曾經把其中的歌曲錄製成CD。2003年,它開始走向人群當中,把整個五月推廣為“祥和月”,並且在這個月份帶著“祥和曲”到廣場、孤兒院、老人院、社區等地演唱。

拿督陳瑞萊透露,萬事起頭難:“一開始許多廣場拒絕讓我們的歌詠隊演唱祥和曲,他們說這是宗教演出……經過義工團隊的不停協調,已經有好些廣場都願意讓我們表演。”

“佛渡有緣人,希望能透過持續的祥和月活動來製造因緣,讓更多人從歌曲體會及思考環保、慈悲、親情等與己身貼切的生活課題。”

她希望,透過一次次的演出,爭取社會及商場的認同,提高未來獲得各方資源的可能性。

周金亮認為,認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臻至。

“大家覺得古典音樂好聽是因為它是千首、萬首中流傳下來的精品,先要有數量后才有質量,這也是祥和曲目前做得不夠好的原因,因為缺乏人去做。希望未來祥和曲有了百首、千首之后,當中有一些能讓人們傳唱。”

音樂無限想像,譜詞突出亮點

每年都會譜寫“祥和曲”的音樂人周金亮表示,他小學開始經常到佛教會去聽大人頌經:“當時聽得似懂非懂,但是聽著聽著不自覺地被引導到一個地方……希望自己寫的歌也能讓人聽著聽著,腦海裡會有畫面。”

也是觀音基金會文化局局長的周金亮說,佛經不容易消化,根據他學習古典音樂的八年經驗裡,聆聽了許多巴哈的宗教音樂,它們雖然沒有歌詞,但是聽者能從音樂當中感到莊嚴和神聖。

“當我懂得寫歌,我就想:我會怎麼做?寫歌的時候,我會從中找出一個特殊的音質、音色,讓人聽得舒服、平和,腦海裡會有意念或畫面閃過。”

之前,周金亮為《千手千眼》音樂劇譜寫歌曲也是如此。佛陀是沒有言語的,應當如何適時表現它的特殊呢?最后,他在過門音樂裡採用笛子吹奏,笛聲悠揚,引領觀眾攀越一程程佛學雲海。

“音樂不能具體,然而抽象可以有很多的想像,需要透過一個特殊的音質、音色去做引導。就像祥和曲有一首叫《媽媽的心》,媽媽的心是溫柔的?堅強的?裡面的想像無限寬闊,而譜上歌詞是想帶出當中的特殊和亮點。”

觀音基金會歌詠隊在購物廣場裡表演“祥和曲”。

沒時間不能當借口!

每年五月,觀音基金會歌詠隊會把“祥和曲”活動帶入廣場、社區等地演出,並且根據場地狀況的不同,而調整演出陣容和形式。在45分鐘的演出裡,團員們都會穿上白衣服,披戴藏傳的白色哈達,帶出寧靜、慈祥的氣氛。

今年稍有不同的是,拿督陳瑞萊領唱其中兩首“祥和曲”《媽媽的心》和《千江有水千江月》。

“領唱的感覺?當然是有深深感觸,比如《媽媽的心》,讓我憶及對媽媽的懷念和歉意,希望能帶動大家去想,自己有沒有經常向媽媽問好?”

《媽媽的心》創作者周金亮透露,這首歌讓他想到自己的母親。

“媽媽生病有一段時間,走路不太方便,所以我把她接來吉隆坡照顧。很多人會想‘我還有時間’,但更可怕的是有人覺得‘我沒有時間’,其實日常生活裡隨時可以表達對父母的關懷,比如打電話向父母問聲安好,很簡單是不是?”

譜寫“祥和曲”讓周金亮收獲到各種碩果。在寫的過程中,他看書或是請教佛學修行人士,從中消化、潛移默化,寫進歌裡。歌曲寫完了,大家覺得好聽,給予喝采,他就得到了掌聲。

“我覺得自己得到了最好的東西,哈!”

寫歌是自我的深度探索,“自我風格明顯”是周金亮在譜寫“祥和曲”之際一個要突破的關卡。如何克服呢?他說:“平時常與人接觸,聆聽別人不同的意見、分享彼此的想法,可以把歌曲內容修潤得更加客觀,寫出來的歌才不會有過多個人想法,而失去共鳴和普遍性。”

字字斟酌,發自內心

音樂在不知不覺中和人心產生共鳴,不管身在何方、說的是什麼語言,只要有音樂就可以和別人交流。

“音樂的力量很大,當我12歲、13歲聽到台灣佛曲的時候,似懂非懂之間,內心還是覺得感動、觸感,想要尋找生命的意義。”

當時,十來歲的拿督陳瑞萊經常到佛堂裡聽頌經。由于現場都是年老者居多,當大家看到一位小女孩靜靜地坐著、聽著,都覺得很奇怪。

或者,就是這樣一個因緣,多年前讓她感動的音符,她聽了、思考了、傳承了,在多年以后透過新的音符把它們推廣開來。她期望,未來“祥和曲”能夠再度出版成CD、辦音樂會。

不說不知,每一首“祥和曲”最后都由拿督陳瑞萊“把關”,周金亮笑言,他的一些創作就曾經不通關而被修改。

“有些歌曲覺得寫了108分,但是還是被改。但是,改了就更完整了。寫流行歌曲注重表達情感,而祥和曲要求的是精準的情緒到味,而且有些詞語如靈魂是佛教不用的……在大家的指教之下,我也學習了許多。”

拿督陳萊瑞則表示,她修改的其實只是某些字眼,而聽過周金亮創作的人都覺得他是一位寫歌很棒的音樂人:“他很謙虛,任何人的意見或建議都會虛心聆聽,認真思考,而且也很發心。”

周金亮發心每年為觀音基金會譜寫新的“祥和曲”,唯今年被事務纏身,沒時間寫足既定的歌曲數量,最后從去年為繼程法師譜寫的六十首歌曲當中,抽選四首法師作詞的《樹蔭》、《黃花》、《法雨》及《喜——隨喜功德》。

祥和曲

五月用來迎接衛塞節的音樂。

詞中不一定要有佛的字眼,但要讓人聽了感覺到希望、輕鬆、信心,了解人生規律。

五月祥和活動

配合衛塞節的到來,觀音基金會歌詠隊在音樂人周金亮的帶領之下,演唱溫馨動聽的“祥和曲”,以紀念佛陀的偉大精神和理念。以下是演出的詳情:

慈善團體演出

日期:5月14日(星期六)

時間:11:00am~11:45pm

地點:蓮花生慈愛之家(23 & 25,Lorong Sungai Nibong 1A,Batu 31/2,Taman Mewah Baru off Jalan Kapar,42100 Klang.)

時間:2:30pm~3:15pm

地點:雙溪威老人院(Lot 13559, Jalan SS9A/20, Seri Setia Sungai Way, 47300 Petaling Jaya.)

“觀音基金會祥和夜”演出

日期:5月20日(星期五)

時間:8:30pm~10:00pm

地點:觀音基金會會所

21-2, Block D2, Dataran Prima, Jalan PJU 1/39, 47301 Petaling Jaya.

“觀音基金會衛塞節”

日期:5月21日(星期六)

時間:10:00am – 12:00pm

地點:觀音基金會會所

*衛塞節當天,除了浴佛之外,也特別舉辦衛塞祈福法會、“祥和曲”演唱、禮佛讚頌、抄經。觀音基金會也準備免費的素食招待前來浴佛的信徒們,觀迎公眾踊躍出席,共沾法喜。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