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虚与实‧陈慧文:唯一
这学期我开始注意到,学生很喜欢问我关于华人的问题。通常的句式是:“老师,为什么华人……?”
久了我就调侃他们说:“干嘛啦!现在我是华人代表吗?”
“老师,我们没有华人朋友嘛!只好问你咯!”Akmar说。
然后我问Fatin:“你不是有华人朋友吗?你说你的华语是跟他们学的嘛!”Fatin会说一些日常用语,讲得满标准,我每次听了都笑倒,尤其是那句“你听到了没有?”
“那是中学,现在没有了。”她们当中有三人是马来文学系,一人是马来文系,系上都没有华人同学。
记得有一次某老员工和我闲聊,他是学院里的技术人员,50岁左右。我在这里约3年,相对比较新,聊著聊着他问我:“嘿,什么时候你要带我们学院的员工去中国旅游啊?”
我有点无语。不论他是认真的,或者纯粹找话题。
也有过分热情的大叔级学生,在我下了班还在WhatsApp上和我练口语,久而久之我发现了这一点,也不太回应了。我真不想下班以后,还和人家谈:“你好吗?”“我很好。”“你忙吗?”“我不忙。”“谢谢你。”“不客气……”这些“华语”。我想回去“正常”的中文世界!
另外,有些时候我也替学院的翻译小组翻译文件,但这样的工作我做得比较少,通常是由翻译系出身的华文老师处理。
上个月,警察局还召集了我们四位华文老师,帮忙做中文和马来文口译,因为要录取二十多位嫌犯的口供--我们是“专家”(pakar)。
总之,还有数不清的例子:一、学生或同事叫我帮他们找华语歌;二、大妈级的伊班人学生,叫我帮忙填上邓丽君歌曲的拼音,她爱死邓丽君了;三、祖辈是欧亚混血的同事,叫我检查她孩子在华小的华语作业等。
于是,我和学生说:“我在华人世界是普通人,怎么我在这里工作却成了华人代表呢?太奇怪了。”学生觉得很好笑:“老师,你是大使(duta)嘛!”
上两个星期,他们学到这样的课文:
大卫:老师,今天的饺子真好吃!
玛丽:是啊,味道挺不错。老师,中国人都喜欢吃饺子吗?
刘老师:大部分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 ……
Akmar看了这样的课文,说:“老师,你看,我们是跟玛丽学的,她也喜欢问她老师关于中国人的问题。”
好吧,我是华语大使。但我希望,我的非华裔学生或朋友,可以善用其他的华人资源。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很乐意帮忙,唯独练口语,还是放过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