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開始注意到,學生很喜歡問我關于華人的問題。通常的句式是:“老師,為什麼華人……?”
久了我就調侃他們說:“幹嘛啦!現在我是華人代表嗎?”
“老師,我們沒有華人朋友嘛!只好問你咯!”Akmar說。
然后我問Fatin:“你不是有華人朋友嗎?你說你的華語是跟他們學的嘛!”Fatin會說一些日常用語,講得滿標準,我每次聽了都笑倒,尤其是那句“你聽到了沒有?”
“那是中學,現在沒有了。”她們當中有三人是馬來文學系,一人是馬來文系,系上都沒有華人同學。
記得有一次某老員工和我閒聊,他是學院裡的技術人員,50歲左右。我在這里約3年,相對比較新,聊著聊著他問我:“嘿,什麼時候你要帶我們學院的員工去中國旅游啊?”
我有點無語。不論他是認真的,或者純粹找話題。
也有過分熱情的大叔級學生,在我下了班還在WhatsApp上和我練口語,久而久之我發現了這一點,也不太回應了。我真不想下班以后,還和人家談:“你好嗎?”“我很好。”“你忙嗎?”“我不忙。”“謝謝你。”“不客氣……”這些“華語”。我想回去“正常”的中文世界!
另外,有些時候我也替學院的翻譯小組翻譯文件,但這樣的工作我做得比較少,通常是由翻譯系出身的華文老師處理。
上個月,警察局還召集了我們四位華文老師,幫忙做中文和馬來文口譯,因為要錄取二十多位嫌犯的口供--我們是“專家”(pakar)。
總之,還有數不清的例子:一、學生或同事叫我幫他們找華語歌;二、大媽級的伊班人學生,叫我幫忙填上鄧麗君歌曲的拼音,她愛死鄧麗君了;三、祖輩是歐亞混血的同事,叫我檢查她孩子在華小的華語作業等。
于是,我和學生說:“我在華人世界是普通人,怎麼我在這里工作卻成了華人代表呢?太奇怪了。”學生覺得很好笑:“老師,你是大使(duta)嘛!”
上兩個星期,他們學到這樣的課文:
大衛:老師,今天的餃子真好吃!
瑪麗:是啊,味道挺不錯。老師,中國人都喜歡吃餃子嗎?
劉老師:大部分北方人都喜歡吃餃子 ……
Akmar看了這樣的課文,說:“老師,你看,我們是跟瑪麗學的,她也喜歡問她老師關于中國人的問題。”
好吧,我是華語大使。但我希望,我的非華裔學生或朋友,可以善用其他的華人資源。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我都很樂意幫忙,唯獨練口語,還是放過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