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达‧玩玩地名(终极篇) 葫芦顶地名无关葫芦 打划新村实为打活
《玩玩地名》不觉玩到60篇,以“义兴与海山争夺矿场恶斗邦咯岛和约,‘太平’因应而生”作为完结。
那篇是回顾历史,19世纪华人帮会在新加坡、槟城和霹雳州拉律发生暴乱,但拉律暴乱是义兴和海山因争夺锡矿开采引发,后来涉入霹雳州王室,加上最后英国人介入,出现“邦咯岛协议”,奠定霹雳州王朝谁属,两个帮会和解,产生马来半岛第一个以华文命名的城市“太平”。
在本系列刊出期间,许多读者通过电邮提供意见,或指出错误等等,可见本文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上文提到霹雳海山派首领名字是郑景贤,其实是郑景贵,特此更正,谢谢一位读者来电提醒。
在第4篇提到在雪兰莪沙登附近的“公蕉园”,文中说“公蕉”是粤语所称,但有一位女读者寄来电邮说,“公蕉”应该是用客语发音才准确,而非粤语。
我想她的讲法是正确的,因为当地是以客家人为主,“公蕉园”应是以客语发音而非粤语。
邦地大山图片不符
第12篇提到在柔佛州哥打丁宜的邦地大山,这是爬山客最喜欢的山头,但刊出邦地大山的图片,显示山上有水源,还有人在戏水。
千寻户外活动俱乐部的徐祥福说,图片的资讯有误,因为山顶好像没有水源。
我在文中所选取的图片是取自谷歌,谷歌有多张邦地大山的图片,我取这张可能是哥打丁宜瀑布一带的图片吧。
至于邦地大山(Gunumg Panti)一名,徐祥福的电邮中是称为“班底山顶”,这应是当地人用的名称。
Pertang客语译音葫芦顶
第5篇提到葫芦顶地名来源,引述当地商人何家福说,早年的确有人在斜坡上种葫芦,读者赖振球有不同的看法,他的电邮说:
“上世纪60年代,曾在葫芦顶住过数年,在知知港也有亲人,故与葫芦顶可说有些关系。关于葫芦顶地名之由来,笔者曾与当年之陈拾,曾繁根两位前辈谈及。两位前辈均认为因为该地以客籍人士居多,地名Pertang是以客语译音成“葫芦顶”。离葫芦顶5公里外的Simpang Pertang也是客语译音,成“新邦葫芦顶”,这和种植葫芦瓜扯不上关系。”
地名手册误称打划
此外,第43篇写到吉打华玲县的Tawar, 文中的华文地名写为“打划”,读者尤荣顺,他也是报人,在电邮中说:
“1988年成为打活女婿以来不曾听闻该村被称为打划。打活位于吉南华玲县,可能因为靠近福建/潮州人居多的瓜拉吉底而得此译名。当地社团有打活公民小学,打活佛学会和福华宫,其征信录和碑铭等一律仅用打活。”
“打划”这个地名是参考华社研究中心出版的《马来西亚中文地名手册》以及我从前收集的资料,显然这是错误的,Tawar的华文地名是“打活”非“打划”,特此更正,感谢尤先生的提醒。
另一点要提的是在《马来西亚中文地名手册》第59页,联邦直辖区地名的Kampong Lee Rubber,书中写为“李延年村”,这是一个错误,这个村实为“李光前村”。
最后感谢《中国报》给予这么珍贵的版位刊载这系列文章,感谢编辑们把这个专栏编得这么出色!同时也感谢读者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