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从华丽巴哈 到气势贝多芬
特约:张崇牧
周志文的《冬夜繁星》是一本音乐散文集,写古典音乐的聆赏,不过更多的是谈作曲家与演奏家的生平事蹟,真正说到自己感受的,常常点到即止,作为一个读者要往下读的话,真是被他这般吊瘾的方式气煞。不过也罢,读周志文本来就是读个雅,他的散文本来如此,平静如水,像巴哈〈无伴奏大提琴曲〉,虽有起伏,但也由他凭借文字铺排,彰显个人情感。
书本开章,先谈贝多芬接着是巴哈,随即有莫扎特等人。可见让周志文醉心的是贝多芬这位“乐圣”,而非被冠以“现代音乐之父”的巴哈。我开始接触古典音乐,跟其他人一样,也是从通俗节选乐章开始,接着才渐渐入门,走进古典音乐的堂奥,一窥音乐圣殿的富丽堂皇。
直至后来,音乐听多了,慢慢理出头绪,确认自己最爱的是巴洛克时期的巴哈。纵然我对贝多芬并没有太多研究和分析,虽听过卡拉扬以及伦敦交响乐团版本的贝多芬九首交响曲,但并不是很理解贝多芬乐句中的更多含义,贝多芬九首交响当中,我最爱的也只是〈英雄〉与〈合唱〉。特别是〈合唱〉,因为常被电影、电视乃至广告引用。前几年看〈拷贝贝多芬〉时,〈合唱〉便出现在其中,那悠扬、庄重的乐声,给人震撼之感。
老贝多芬的怅然阴郁
但说到贝多芬真正广为流传的乐曲,还是那首《给爱丽丝》;《月光奏鸣曲》也好,没记错的话,日本电影尤爱用这曲来配乐,哀愁中带着些许说不出的宁静,夜晚睡不着,便会在网络中找名家版本来听,释放因紧张而无法入眠的心绪。
周志文在书里极力推荐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我是稍微抗拒的,前几天就档案里找出早、中、晚期贝多芬的絃乐四重奏来听,晚期的贝多芬简直是阴郁的怪老头,再则我也选错时间来听,在上班听阴郁,被愁云惨雾笼罩的贝多芬,简直是场灾难,让你心情不得不随乐章变化而沮丧怅然。
用浪漫安抚失控情绪
说点别的,连续在读印刻的出版品,真有台湾文学出版业被垄断之感。加上最近朱天心《三十三年梦》事件,台湾文坛想必也正酝酿或发生一场茶杯里的风波。不过,也好在还有像印刻这样的出版社,偶尔出些不着边际的文学书,才又让台湾文学更有点看头。
只是这看头,还是由那些老作家老学者在撑,虽说台湾文坛新人辈出,诡异的是文学视野与格局,却如台湾小岛,每读年轻一辈的作品,文字技艺好,故事也说得很不错,可是读完总是很虚无。
我想周志文在《冬夜繁星》里不时丢的“缺乏(哲学)思考”,便是此一现象的概括解说。听音乐也要听出哲学况味来,考验的是你对人生课业与练习的功底。所以当周志文在谈马勒、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这些伟大的音乐家时,都一再提起他们作品中的哲学命题与思考。无论何事,若缺乏这一层思考,文字再美、说故事的技艺再高,也不过是华丽外层,内核空荡。
阖上书,急就写成这则读后感,定然错误百出,紊乱无章,但心情感想犹若听舒伯特、舒曼,是浪漫派的,全然凸显自己的情绪罢了。其余的,毫无理性可言。说此话,也真愧对读了康德谈理性的那几本书了。雨夜读书,水声嘀嗒,加诸事业上的各种重担,只想说压力如猛虎,好在有音乐慰藉,才能一关难过关关过。入睡前,开一本新书来读,也听听舒伯特这位“歌曲之王”的艺术歌曲,一解内心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