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树林田为幕 舀起星光泼牛背
报导:谭络瑜
摄影:陈金荣(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
站在距离稻田舞台约两公尺的观看区,看着吉华学生们落力演出,心情激动,不禁起鸡皮疙瘩。这个由许多吉打在地人热心出钱出力参与支持而促成的活动,不一定绝后,却肯定空前的稻地节,终于成形了啊!
从1月份在张吉安面子书上看到他今年准备回乡下田的消息,2月、3月陆续宣布“吉打稻地节”活动资讯,接着跟随吉安来吉打勘察、访问,到4月30日这一天见证“稻地节”正式开幕、Part 1《插秧演季》顺利进行,有很多说不出的感动。
如果你错过了“吉打稻地节”首季活动,让文字带你重温两天的《插秧演季》。
雨季来!及时赶上插秧演季
3月杪,造访吉打日得拉王泉兴米较,当时正值旱季最炎热之时,高温达摄38度,米较外稻田土地干裂出一道道缝。当时有点儿担心,这一季吉打稻农能按时耕种吗?若旱季持续,稻田来得及赶在“稻地节”举行时引水入田吗?就在插秧演季掀开序幕前几天,水来了,雨季也来了,大家都松一口气,老天自有安排。
相隔一个月,“稻地节”正式开幕前一天,再次走入充满稻香的米较,即感受到热闹喜悦气氛。传统耕种用具一字排开展示,米较工人用木和亚答搭建小屋,向公众介绍稻地文化。学生们分成几组在排练击鼓、诗歌朗诵、舞蹈。货柜改装的稻地屋里,挂上以稻田为主题的画作,稻地屋外墙画上成了稻地节吉祥物水牛哥Boboi。
大象掉进洞里…
4月30日,第一天《插秧演季》掀开序幕,全天开放活动丰富:稻地厝导览、米较导览、稻草人展览、户外写生、童玩区等等,公众现场报名参加捉鸭子、体验下田插秧。稻田舞台正式开台,Pak Wan Selampit Kedah马来武术团率领登场演出,接下来纯粹舞团呈献了精彩舞蹈演出《回家》,博得满堂喝采。
傍晚时分,百鸟归巢,稻地人秧歌会开始,11号月台乐团、共响室内合唱团、 吉打佛学院合唱团、亚罗士打乐龄口琴队先后登上稻田舞台表演。晚霞、树林、田地为布景,蛙叫、虫鸣现场配乐,歌声乐声与大自然交融,现场气氛太美妙,更难得这是一场不售票、完全免费入场的演唱会。
童年时看过户外戏台的人很有共鸣,对来自吉隆坡的城巿人,则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当音乐人周金亮为歌手林文荪吉他伴奏演唱《农夫》时,一大群候鸟飞过天空,人人抬头望向天,刹那间舞台空间从稻田延伸到广阔天地……这真是神奇的一刻。
晚上8时,大家移到米较内观看吉打马来皮影戏。日得拉Seri Asun皮戏师特地为“稻地节”重演一出传统戏目《Puteri 12》,即场增加逗趣笑料的故事,讲述了吉打地名由来。日得拉(Jitra)暹语意为“协议信”、樟仑(Changlun)暹语意为“大象掉进洞里”,这些在地人也未必知道的有趣典故,原来藏在皮影戏里。
田间戏水舞米乐
实地实景唱秧歌
《插秧演季》第二天是劳动节,也是公共假期,一大早就有公众涌入参观,米较外停车场爆满。“开田礼”序幕表演临时出了点小状况,水牛哥Boboi闹小脾气,好歹被安抚后由农民牵着下田,与张吉安、作曲家余家和、沙巴舞者Rithaudin合演《神农稻魂.水牛开耕》。
人人人鼓剧场带领吉华独中鼓手们呈献精彩的《稻鼓.动田》,从在舞台上击鼓到走入田里戏水,鼓声吆声激动人心。吉隆坡汉风舞团直接以稻田做舞台,赤足在田里跳一支《亩舞米乐》舞蹈。吉打暹罗村默诺拉舞团演出传统舞蹈《暹罗古调》,叫初次见识吉打暹罗文化的外州访客眼界大开。
既有舞,就少不了歌。吉礁德教会济阳阁华乐团演奏作曲家吕书成作品《华乐秧歌》;大马著名女高音卓如燕现场高歌《永远的吉打河》;共响室内合唱团人声演唱马来民歌《Potong Padi》。吉打弘德体育会龙狮团在台上舞龙祈甘露,50人华乐团以曲风轻快的民谣音乐伴奏,128人下田集体插秧,《插秧演季》礼成!
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长达5个月的《稻地节》系列活动之开始。等待秧苗在稻魂保佑下茁壮成长,四个月后稻谷成熟,9月中秋节《收割演季》约定大家一起回来庆丰收!
竖起稻草人!
刘启辉(摆渡人工作室):“稻地节前一个星期,我们就来与吉华独中学生进行稻草人工作坊,制作了22个稻草人,吉华学生很纯朴、配合度很高。不巧开幕前晚下了一场大雨,几个竖立田中的稻草人倒了,重新立起后会在原地展示。9月收割时我们会再回来,教学生用竹片制作创意灯笼。第一次下田插秧,踩在田里才发现泥土可以这么温柔地保护我们双足。”
找回童年感觉
黄祥志(吉隆坡汉风舞团):“在田里跳舞滚了一身泥,找回了童年老是等下雨天去泥泞里玩耍的感觉。”
首次田中吹笛
余家和(作曲家):“以往跟吉安在街头、山上合作演出过,在稻田里演是第一次。走在田里步步小心,边走边吹奏笛子的感觉很奇妙。”
鼓手下田击水
周顺兴&廖世仪(人人人鼓剧团):“很感谢稻地节的每一个推手,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可以站在稻田上击鼓是很幸福的一件事!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中的“节气、节令”,其实跟农耕有相当大的关系,这一次终于有机会让鼓手们体验插秧,顶着大太阳底下,赤脚踩在稻田土地上,弯下腰插秧,感受农民的辛劳,二十四节令鼓的传统花式里就有模仿“插秧”、“收割”、“淘米”等一些动作。鼓手们下田“击水”,真是大家前所未有的尝试!沾湿鼓手们的是夹杂汗水、雨水和泪水,祈福种下的秧苗茁壮成长,有个大丰收!”
写生农家风光
杨荔云(画家):“以稻田做为表演地点的概念很特别,整个稻地节活动很丰富,办得很成功。个人是第一次在稻田写生,曾以水墨临摹过水牛,现场画还是第一次,感觉很好。”
台湾媳妇入乡问俗
绘出稻地插画
王泉兴米较一隅,小亭子上盘腿坐了一位女子,正在埋头画展示用的传统稻农祭品,那份旁若无人的认真,令我更加喜欢她、与她的画。
图文工作者洪菀璐是参与《吉打稻地节》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展示在稻地厝里。她在稻地节现场看到的有趣东西,就打开笔记本画下来。她的笔记本是个藏宝箱,收集了从马来西亚各地淘出来的“宝”,也是准备出版第二本书的创作素材。
菀璐的绘图每一个细节都画得很用心,配上深入考究写出的文字,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有时还会加上幽默文字,观者会心一笑。通过图文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文化,比起长篇大论谈文化研究来得更容易吸收、消化。
叫我汗颜的是,菀璐是台北人,婚后定居槟城也不过七八年,可她对马来西亚历史文化的认识,远远超过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超过40年的本人。比如,对于大部分马来西亚人都不熟悉的吉打暹罗人,她早几年就产生巨大好奇心,并走入暹人村庄探访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
这一次参与稻地节,她交出的作品分别以米较、吉打暹罗人传统舞蹈默诺拉及皮影戏为主题。把米较稻谷加工机器钜细靡遗地画出来,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啊?菀璐只花了下午几个小时,坐在米较里就完成了铅笔草图,回去上色搞定。
跨越族群语言交流
之前洪菀璐曾跟随吉安去Kampung Lampam暹罗村采集故事,与默诺拉舞团和皮影师缘悭一面。稻地节现场终于得以真正与画中人会面交谈,她兴奋得像个小粉丝,急于知道画里乐器名称有没有写对、影戏里人偶真正身分是什么?
菀璐的英文跟中文一样好,福建话当然没问题,会说一些简单马来文,但要与只讲暹语和马来话的暹罗人沟通就有难度了。于是,记者暂时充当翻译员,把暹人的马来话转成华语告诉菀璐,再把菀璐的问题转成马来语,通过年轻暹人舞者转成暹语向老师傅请教。
菀璐一边把内容翻成英文,向特地来参观稻地节的西班牙摄影师介绍。几个人的语言频道不停切换,虽然有点晕乎,但这不就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跨越语言、族群交流最可爱的真实写照吗?
笔耕农家文化
菀璐以手绘图文方式记录马来西亚文化,是在马来西亚田野调查这一块土地上深耕的快乐“农夫”。这一次,除了有机会采集吉打暹罗人文化,还第一次赤足走入稻田里插秧,体验当农夫的感觉,心情特别感动。
“我很期待稻地节可以继续挖掘这样的草根题材,真实生活的样貌,文化不只是展演,也不只是被贴标签的迷信、守旧,因为整个村子可能因此维系生活化的样子,有他们共同的价值存在。”
说来,她对吉打一点都不陌生,而且渊源很深,因为夫家就在亚罗士打,她曾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现在也常常从槟城回来探亲。对于这片土地及生活在此的人,她观察到:“我家婆及老一辈吉打福建人,会定期去参与暹罗人的仪式,送袈裟什么的,族群几融合一下啊!”
洪菀璐⊙简介 :
1981年生,住在槟城的台北人。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肄业。2007年在槟城做短期田野调查,结婚后长期定居于此,曾在陈耀威文史研究工作室工作。目前为自由研究工作者,并从事插画工作,2014年出版《妈妈的田野笔记》。
粒粒蕴藏数千年沧桑
知道不知稻?
“你必须永远记在心间,七千多年来,无数稻农流尽了可以汇成一池比海水还要浓的汗水,才把汗里苦涩的盐,转化为细嚼白饭时,留在齿颊的香甜。”
戏剧导师孙春美老师与舞蹈家林保旭合作编导,吉华独中学生呈献的《乡音谷诗‧何乃健稻地诗歌》。
稻地舞台上,学生们高声朗诵取自何乃健文章和诗歌里的文字,从稻田获得灵感启发的文字,随着蛙鸣、鸟叫声安然回归稻田……
感受何乃健精神感召
“如果不是吉安这只吉打牛对土地的执著,如果不是何乃健老师的遗愿,我这吉打人也不知什么时候有机会回到自己成长的土地,撒下一些艺术的种子。”
孙春美老师在从亚罗士打回吉隆坡的火车上,第一次阅读何乃健老师的著作《稻花香里说丰年》,就被他清雅、细腻的文字和情怀触动,他对土地、水稻、耕种的描述,不单单刻画出一种意境,更是带出许多意象丰富的画面,农妇弯著腰插秧的谦卑身姿、农夫辛勤劳动的身影、水牛的默默耕耘、稻草人坚守岗位的精神等。
“他的文字还让我听见许多环境音,如蝉鸣、蛙鸣、鸟叫声等。这一次和林保旭老师合作,我喜欢保旭老师很道地、集结多元文化的肢体,可以和何老师的文字进行很好的对话。学生很棒,他们当中很多没有戏剧的经验,但他们纯稚的情感、纯朴的身体,很有稻地的感觉。”
体验纯朴生活
吉打稻地节意义在于通过艺术、音乐、表演、歌舞、文字,传达农民心声,记录稻地民俗文化及历史。
人人人鼓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廖世仪觉得这次的稻地节非常“道地”,“从当地老农夫的故事分享,到各种稻米知识工作坊以及传统捉鸭子游戏等安排,都非常有意义,连接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让参与的人回到纯朴的生活体验。”
重新发现吉打
2016是《发现吉打》年,吉打让你想到什么?日莱峰、布央谷、敦马哈迪、李心洁、浮罗交怡……
现在说起稻田,大家首先想起适耕庄,吉打稻田虽不那般整齐,却有纯朴原生态的一面。
除了稻田,吉打拥有许多自然资源,有美丽山河海岸、苍翠茂的热带雨林及景观奇特的象屿山岩洞,更有丰富多元文化和历史古蹟,米都亚罗士打老房子保存完好魅力不逊于乔治巿,查希尔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杰出典范。
唯这个远在北方的州属旅游业并不发达,很多大马人不知道全世界最长的热带雨林空中吊桥、2.7亿年古老石灰岩洞都在吉打。
吉打稻地节意义在于通过艺术、音乐、表演、歌舞、文字,传达农民心声,记录稻地民俗文化及历史,同时也让大家重新发现吉打。
吃饭,要知耕田苦!
稻谷生产专家彭发球在种秧工作坊上分享大马稻作和米业的故事:
‧专家观察发现,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当一个人的收入增加,他会吃优质稻米,他会多吃蛋白质和肉,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量将减少。
‧马来西亚人每年平均稻米消费量,1970年代每人一年吃约135公斤米,2015年每人一年吃约75公斤米,相比新加坡、日本及韩国,每人一年吃约60公斤米。
‧马来西亚米业数字:每年人民消耗200万~220万吨米,国内生产120万~140万吨,从国外进口80~100万吨。
‧马来西亚稻米进口商: 1(国家稻米局 Bernas)
碾米工厂:250
批发商:1500
零售商:3万7500
农民:26万
消费者:3000万
‧水稻学名叫Oryza sativa,主要分为两大品种:热带国家种植的籼稻(Indica)和温带国家种植的粳稻(Japonica),大马多数种籼稻。
‧西马半岛水稻8个种植区分布在6个州:吉打、槟州、霹雳、雪州、登嘉楼及吉兰丹,吉打面积最大。
‧现代品种水稻生长期约100天。
‧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的农作物。
‧稻米分成:灌溉、雨育、旱稻、易洪稻田生态系统,大马稻田为灌溉生态系统,也有少数种植旱稻。
‧大马稻田采用土耕法,以前用人力、水牛,现用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翻耕2到3轮。
‧耕作过程:1.扩大地皮和平整地面 2.准备稻苗 3.插秧 4.除草、施肥、喷农药 5.收割
地图上装米的碗…
历史学家拿督沙拉尼和伊布拉欣巴卡在工作坊上,向大家讲解更多吉打稻田的冷知识。
‧吉打(Kedah)过去也被称为:Kiet-ch’a、Kataha、Kalaha-pura、Kadaram在阿拉伯语意为碗,可见从古早开始就与米离不开关系。
‧一万年前,吉打仍沉在海底,这里后来变成一片肥沃平原,居住在布央谷的马来人与暹罗人很早就开始种植稻米。
从前用蝙蝠粪做肥料
‧1886年,时任吉打首相Wan Mohamad Saman下令挖运河,从亚罗士打将Sungai Korok河水引向峨仑日莱峰山脚,全长35公里的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工程耗时超过10年,全部以人力完成。
‧在还未伊斯兰化之前,马来农民过去很重视Semangat Padi,有说法:Jaga semangat padi, jangan dia lari,开田插秧和收割都会选择吉日举行仪式,祈求稻神保佑稻米成长丰收。
‧尚未使用化学肥料之前,吉打农民在田里施蝙蝠粪做肥料。
‧过去,吉打曾大量种植糯米,此与当地人民传统饮食习惯有关,后因白米需求更大而停种,现在国内糯米都从泰国进口。
‧过去吉打稻田一年种一季,通常在4月雨季开始时插秧,10月旱季到来时收割。
‧稻农相信必须像照顾女儿般温柔尽心照顾稻田,稻米才会长得好。
‧马来人把4视为吉祥数字,过去农民相信秧苗要长到44天才可以插下田,稻苗44天长出穗,稻穗44天成熟。
‧成长6个月以上收割的稻米,叫做padi berat,4个月以下收割的叫padi ringan。
‧古法种植收割时先割下一束稻米,收在田边粮仓(jelapang padi)里面,同时供奉镜子、梳子、胭脂水粉,因为旧时农民认为稻神是女的。
‧吉打近代稻田种植时期分成:1955 散户耕种、1970 开始大规模耕种、成立MADA、1974起现代化种植法,一年种两季。
‧1960年代开始,政府为稻农提供各种资金和技术帮助,比如建造灌溉水道、田堤、现代化耕种机械、肥料、农药,也设立农业银行为农民提供贷款。
‧吉打稻田种植面积约9万6000公顷,政府津贴超过6万1000户稻农。
完成何乃健老师遗愿
我是玩世吉打牛
两年前,乡音考古工作者张吉安与何乃健谈到在稻田上办一场文艺活动,可惜计划随何老师病逝而搁下……
去年,张吉安回乡时与中学学长、州议员陈国耀提起想法,经他介绍王泉兴米较创办人、吉玻米较公会主席王孙泰,后者大方借出米较做演出空间,并租用旁边一块田搭建舞台。委员会奔走找赞助、与学校合作,终促成第一届“吉打稻地节”。
百人集体插秧仪式礼成后,从田里上来、满脚是泥的吉安被何乃健夫人紧握住双手,感谢他完成何老师遗愿。虽然何乃健无法亲眼看到,但其精神以另一种形式参与“稻地节”,文字编成剧,著作在现场摆卖,旧照片在稻地屋里展出,这是大家纪念他的心意。
演季,继续精彩
吉打稻地节不是纯粹的艺文活动,而是进行长达4个月的传统稻地生态体验,依循传统的吉打农耕旧俗,分成首季《插秧演季》以及尾季《收割演季》。
插秧演季完成后,稻田领养地计划正式开跑,从5月起至6月底每个周末,来自9间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学生到稻地插秧,然后农民将会照顾田地一直到8、9月收割。
如果你错过了插秧,请耐心等待收割。9月15日到17日的《稻地节收割演季》精彩丰富活动包括:华乐演奏稻地月光会、稻地大汇演吉打暹罗皮影戏、Dikir Barat、玛诺拉传统歌剧、印度舞蹈、吉打乡音民歌汇集等,闭幕礼上大家坐在稻地吃饭,晚上观赏电影Jagat放映会。
更多“吉打稻地节”资讯请浏览面子书:warisanpadikedah,或致电012-4758222(Ms. Lim)询问。
狂踩稻浪嬉黄昏
张吉安透过文字,分享他的感动:
每一天勺起的一口饭,有谁知道那是稻地人的一世辛劳?在童年的日与夜,总爱自称是一头玩世的“吉打牛”。黄昏来了,纠众结伴去,我老是赤足窜入别人的田埂,狂踩那一株株冒出穗花的稻浪,踩在烂泥泞捉田鱼、追赶那些逃命田蛙、将红蜻蜓系在细线上当纸鸢,田亩上能见到的随手拈来,一一成了童玩竞技把戏,唯最怕的是沾满双脚的水蛭。天黑了,外婆一边拿着蒲葵扇在厝脚下乘凉,一边用老乡音吆喝:安仔,暗了,返来食饭咯!
回想这一幕,小脑袋里懵懵懂懂,从未过问每天碗里盛满的白饭,是从践踏的土块上长出来的。难怪那些年,老人家终日在嘀咕,囡仔只会吃饭不知米价。
稍懂得吃饭这一回事,是1995年1月5日那一场学校讲座。华文学会老师请来一位多栖身分的吉打作家何乃健、身兼研究水稻、慕达灌溉局主任,还特别叮嘱我们每个米乡长大的人,该好好阅览他的文字。讲台上,侃侃说着我们似懂非懂的二三事,揭示吉打稻谷历史从公元一世纪就在沿河发迹,还有从单季到双季种稻、从插秧、施肥、守护、收割,每一株水稻形成一粒白米,几千年来,农民要提防虫害、病疫、鼠患、水灾、旱季、风暴,稻地人流尽汗水,转化成细嚼的白饭,温饱一代又一代人。
下田采集乡音
至今铭记深刻,是他说到“饭”这个字,由“食”与“反”合成,这个古老的汉字暗藏着玄机,自古警惕著历代统治者,若平民百姓没饭可“食”,就会群起造“反”,要巩固政权,必须先安置民心,人人有饭吃。整场讲座,听完长长的“稻”理,在礼堂外买了一本8令吉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当下才知晓家里的那一包米,比这本著作还要贵。读后,愧疚,浮现童年找乐子的风景,已数不清踩烂了多少农夫的心田?两年后背井离乡,在吉隆坡终于读懂了吃饭这回事。
锄禾日当空,米乡稻地上,为完成已故何老师的遗愿,也为老矣的稻地人做些事,从4月30日至9月17日,国土上首次汇集超过100位各族艺文工作者和稻地人,一起下田插秧、采集乡音、演绎稻艺、集体吃饭,呵护一株秧苗,长成稻谷、米粒,直到勺起一口饭。
感激成就“吉打稻地节2016”第一季《插秧演季》的你们,我们约定来临的8月12日收割、打谷、晒谷,9月15日到17日回稻地,收成、提灯、赏月、席地、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