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閱房.舊物裝載美好記憶
特約:子若 [email protected]
今日焦點:林小杯
小女孩的年邁阿嬤有個“大玩具”,它會發出喀噠喀噠的聲響,而阿嬤用這個大玩具為她做出許多好看的東西,包括她最喜歡的小裙子與小包包。
正在小憩的女孩,再次聽見客廳裡傳來喀噠喀噠的聲音,原來,阿嬤答應為她做一個超級大袋子!在女孩心中,喀噠喀噠好厲害,好奇心重的她,忍不住要學阿嬤那樣玩一玩。
可是,喀噠喀噠上的針很尖且動得快,一個不小心,喀噠喀噠爆線且停了下來,怎麼辦呢?阿嬤聞聲走了過來,關心女孩是否有受傷,然後,三兩下手腳就把喀噠喀噠修好了。
女孩班演要到了,阿嬤答應為她跟一起演出的同學做戲服。阿嬤和喀噠喀噠忙得不可開交,很少休息。喀噠喀噠突然停止轉動,請來老師傅怎麼搶修也修不好。
離演出時間還有一天,可戲服還未完成呢!為解決燃眉之急,阿嬤決定親手用針線縫製,並日以繼夜地把戲服趕出來。
第二天早上,戲服終於大功告成!小女孩穿上阿嬤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戲服,站在舞台上完成演出。彼時彼刻,她才恍然大悟,真正厲害的不是喀噠喀噠,而是阿嬤呀!
縫縫補補都是記憶
上一期的《童閱房》,寫過媽媽變鱷魚的故事,今天且來聽聽媽媽的媽媽(阿嬤)的故事吧!以上是《喀噠喀噠喀噠》(2015年)的故事內容,看完整個故事,你可知道喀噠喀噠是什麼嗎?
那個阿嬤的大玩具老式手動縫紉機這個畫面,勾起多少人的舊記憶呀!以前家裡總有一個角落,是用來放縫紉機,那是屬於一個大時代的產物。
我們所熟悉的縫紉機牌子,並非如圖中所畫的“霸王號”,而是“SINGER”(勝家),這可是上世紀有縫紉機以來的代名詞呀!
不管什麼名號,同樣是呈黑色的鑄鐵機身,還有棕色木質底座,它把多少記憶縫縫補補在裡頭。
可惜當下的孩子,很難再見到這種縫紉機,還有勞父母給孩子解釋什麼是縫紉機呢!由於芷萱兩姐妹的阿嬤,還在用著家裡那架老舊的縫紉機,所以,這個東西她倆並不陌生。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供縫紉用的機器。小時候,總看著媽媽在縫針上裝上線,然後把布放在針下,就可以縫紉了。
不可磨滅的記憶體
作者曾說,故事裡的主人翁,其實是阿媽而非阿嬤,後來更改是因為她認為,阿嬤比阿媽更寵孩子!縫紉機宛若一個八寶箱,它可以讓阿嬤的巧手(縫紉)變出很多好東西。
在那個不是以物質為主的年代,長輩給後輩的禮物,多半是親手炮製,這些都是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在人與物件之間,流著一種永恆的溫度。
縫紉機之於婦女,可說是上天的恩賜。你瞧,書中小女孩臥室裡掛著的可愛小包包、身上穿的衣裙,還有讓她玩得不亦樂乎的披巾,以及用來裝恐龍的大袋子,這全都是阿嬤的傑作。
從小到大,芷萱姐妹的阿嬤,時不時就給她們縫製衣褲,如同書中的小女孩一樣,那衣物將成為她們長大後,最不可磨滅的記憶體。
在這些記憶庫存裡,儲存的還有阿嬤與女孩之間的祖孫情。有如書中阿嬤,曾為孫女不眠不休完成縫紉工作,孫女因此體貼地為忙碌中的阿嬤倒水,這都是珍貴且不流露痕跡的情感交流。縫紉機不只是“補”衣物,也“補”親情啊!
在這個家人相處時間越來越少,即使見面,也被電子產品佔據大部分時間的時代,我們已經甚少能找到一個可以讓家人間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的活動與時間了。
這本書提醒我們,在回不去的那些時光裡,家人曾有過的親密時段而幸福,往往就是如此簡單而已。你跟父母還有孩子,是否找到了可以共同進行的活動?
舊物再造結果美好
林小杯是一個具有獨特創作風格的台灣繪本創作者,圖畫中的線條無規律,廓線錯錯落落,如此跳躍式的畫法,仿彿讓書中主角躍然紙上。
在本書中,她刻意加插具有童趣的塗鴉,以增添生活感。她指出,前、後環襯的圖案是牆紙,環襯上的無規則線條、東歪西倒的數字等,皆是孩子隨手恣意塗鴉的結果。
創作者把塗鴉安排在書的下半部,那是代表孩子的高度;她的畫風雖然灑脫,可是又不失女性該有的細膩。
在色調方面,她運用淡雅顏色,如:淡綠牆面、刷舊淺藍地毯、大地色系地磚,還有低調的牆紙等,這些復古色澤,使畫面更有味道,讓人感覺那個美好時代的淳樸體驗。
最讓人意外的是,她賦予這本書最美好結局。當老舊的縫紉機不能再修好以後,一般的命運都是被擱置在一旁,但小女孩卻讓爸爸把它改成小桌子。
父女倆完全體現舊物再造的綠色使命,這個後續動作似乎跟之前女孩演的護樹環保劇,有一定程度的相呼應。
從此以後,祖孫倆就坐在新桌子旁,喝著最愛的桂花茶,伴隨茶香的,還有親情香,以及舊物的新香,在室內飄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