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琪:与水共存或与水争地?
士乃区州议员
一场倾盆大雨,吉隆坡主要干道瞬间成水乡泽国,百多辆车泡水报销。
午后暴雨,道路积水深已不是新闻,新闻是有没有车子被泡坏,城市水灾不仅仅是发展基础建设问题,更是城市发展思维问题,只要一天没走对方向,洪水就迟早有一天会找上门。
传说古时大禹治水,不用防堵,改用疏导,因此成功。
若把这样的思维,放在今时今日城市里的治水,我们必须思考的,不是建设更大的沟渠,防止水倒流地面,而是如何让水流往它应该流的地方。
如今,国外已有海绵道路的技术,即把路面设计成附有许多小孔,水流能够直接穿透路面,经碎石层过滤,保留在储水层。
念过地理的人都知道,这是地下水的生成途径,科技只是把自然功法运用在现代生活上,解决现代文明问题。
不能抢占湿地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城市不能继续与水争地,本来就是水道的地方,硬是截弯取直,会改变水流速度、河床深浅,导致淤积与水患。
湿地须保留作为湿地,抢走大自然湿地的结果,除了地方生态系统被破坏,特定物种消失,严重的就是城市水患。
填高许多的新山金海湾路段,逢雨必淹,除了附近工程影响,我不能不联想到,从十几年前就开始逐步消失,到现在几乎可以说被完全砍伐殆尽的红树林湿地。
大自然湿地,基本上就与人造防洪池同理,后者不只是一个人造湖,而是一整片湿地,有机的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和天然湿地一样储水、净水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只有在排水系统无法负荷时,才想到要盖防洪池,一开始就应让湿地做回湿地,而不是抢占湿地,却又怪雨水侵占路面,淹没城市家园。
城市水患不是水沟不够大或不够深,而是我们侵占了太多大自然的土地。
因此,我们的城市若要防灾,设计上必须思考如何让城市的路面呼吸,让水渗透,让湿地做城市的第一道防线,否则,若干年后,我们始终会遇上X年一遇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