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縱貫線.師傅的雕技+學徒的創意 入木三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北馬縱貫線.師傅的雕技+學徒的創意 入木三分

木雕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不再需要一板一眼地學才叫傳承。
木雕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不再需要一板一眼地學才叫傳承。
學徒每周固定來到葉師傅的工作間,邊刻邊向師傅討教。
學徒每周固定來到葉師傅的工作間,邊刻邊向師傅討教。

報導:蔡愛卿
可以這么說,《入木三分》木雕展與其他展覽不同的是,它除了展出木雕作品,也告訴我們傳承傳統雕刻工藝的另一種方式。傳統手工藝不再非得一板一眼地學才叫傳承,在現代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觀下,完全可以結合學徒的個人喜好,創作出獨特的作品。《入木三分》就是這樣一種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成果。一生都以傳統方式雕刻木頭的木雕老師傅,卻能完全包容不走傳統路線的徒弟,協助他們創作出風格完全不同的木雕作品。



王真賢與董詠祥都是在檳城古跡信託會推動的傳統手工藝授徒計劃下,向木雕師傅葉壽溪學藝的學徒。其中王真賢跟著葉師傅最久,已經快要六年了,是葉師傅的第一批學徒。

葉師傅今年已經70歲,面對新時代的學徒,他完全摒棄舊有方式,不強制學徒遵照傳統方式學雕刻,反而容許學徒依照自己的喜好,再從旁給予他們指點,將自己的技術教授給學徒,創作新的作品。

先讓學徒打雜



葉壽溪受訪時說,從來他教學徒都是毫無保留,學徒喜歡刻什么,他都會把自己會的技術教給他們,幫助他們刻出自己喜歡的作品。

他說,目前時代已經不同了。以前的手工藝師傅教學徒,首先要考驗學徒的耐性,因此會先讓學徒做各種打雜的工作,能通過考驗的,才有機會學技藝。

“可是這一套在今日已不適用。願意學手工藝的人已經少之又少,如果師傅再用種種方式考驗學徒,相信沒有人敢來學藝了。”

這是葉師傅教學生6年以來,首次有學徒舉辦作品展,而師傅也會展出自己的一套作品,就是他最拿手的惠澤尊王像,這是他從事雕刻事業這么多年來,第一次參與展覽。

《入木三分》木雕展策展人符芳俊也是葉師傅的學徒之一,他之以決定策辦這項展覽,也是希望探討木雕作為一種傳統手藝,在保留傳統藝術價值之余注入新元素的可能性。

這項展覽將從本月21日起至6月12日,在興巴士公司維修站的冉阿末畫廊展出兩名學徒共三十多份作品。

董詠祥:期待作品供奉神桌上

詠祥是醉心民間傳統文化的學徒。在跟著葉師傅學雕刻之前,他已經非常喜歡各種雕工精細的神像。作品能夠被供奉在神桌上,可說是他學雕刻的終極目標。雖然目前的他認為自己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

學藝已有兩年多的他,主要刻牌匾以及神像。出于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他的作品也趨向傳統風格。他希望能夠在傳統的範疇裡雕刻出年輕人也會喜歡的作品。

學藝之后他深感師傅的指點真的非常重要。因為一旦有了想要雕刻的想法,只有經過師傅指點,他們才知道要如何去刻出來。而且,知道怎么刻並不代表馬上就能刻出很美的作品,雕刻需要不斷實踐,作品才會越來越成熟。

坦然看待學徒離去

葉師傅任由學徒發揮,過去6年來共收了20名學徒,但能夠持之以恆的也只有目前3個吧了。對于多數人只學了一段時期便離去,葉師傅倒是坦然看待。他認為,即使學徒只學了一點皮毛便離開,也是學過雕刻了。日后如果還有緣分,他還是會繼續雕刻的,一切都看個人造化。

而他之所以選擇包容學徒,是因為他清楚授徒的最終目的,就是把手工藝教給年輕人。讓學徒雕刻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會更願意留下來繼續學,也才能學到更多雕刻技術。

他不擔心學徒是否有打好基礎的問題,因為只要學徒有興趣繼續刻,他們對自己作品的要求一定會越來越高,必須不斷學更高的技術,才能刻出想要的作品。只要他們持續地雕刻,技術一定會進步。

檳城古跡信託會最近重新推動傳統手工藝授徒計劃, 葉師傅也準備再收學徒,不過到現在都還沒有新學徒上門。可見即使師傅願意教,要找人來學也是個大問題。

王真賢:非常樂在其中

王真賢是跟著葉壽溪師傅最久的學徒。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在接近6年后依然在雕刻,是因為他一直都樂在其中,雕刻對他來說就是在玩樂。

他說,每周到師傅家的工作間雕刻4小時,變成他很期待的時光。因為他可以在木頭上刻任何自己想刻的東西,只要他問師傅那些東西怎樣刻,師傅都會指點他。

但他不一定照著師傅所教的方法去刻,王真賢是完全跳脫傳統的學徒,在英國生活了33年的背景,使他的藝術眼界與眾不同。在葉師傅的指點下他可以盡情馳騁在自己建構的木雕世界,刻出一件件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作品。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