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文:发问,真的需要勇气
又有记者问了一道千千万万国人积压在心底多时的问题。终于。只可惜,问的人不是我们自家记者。
明明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却是外国记者来替我们问出积压在心底深处许久的问题。
就像房间里有一头黄色大象,大家却视而不见。直到有人推开房门,毫不犹豫地指著大象问道:你为何在这里?
或者,你为何“还”在这里?
这正是来自英国的记者乔纳登米勒日前对首相纳吉的提问:涉及跨国贪污丑闻的您,为何还未辞职?
对啊。人家冰岛总理波洛申科都已在今年4月“巴拿马密件”爆发后闪电辞职了,你为何还在这儿啊?
多么有胆识又大快人心的一道提问啊!
明知道当事人不可能会停下脚步来做出任何回应,更知道问出口后分分钟得面对牢狱之灾,但米勒还是选择了忠于执行记者的最基本职责——发问。
因为他知道,那也是千千万万个马来西亚人迫切窥探的真相、渴望得到的答案。
问人们想问的问题,不也正是普罗大众对记者的期望与委托吗?
暂且不去翻旧帐,单单是自美国《华尔街日报》揭露有来历不明的数十亿令吉被汇入至首相的私人银行户头以来,前后已有10个月之久。当事人出席过多少公开活动、召开过多少记者会、说过多少令人难以信服的所谓原因,但本地有任何记者曾鼓起勇气当面质问,问出国人心中最大的疑问吗?
保持沉默等于纵容
很多记者朋友也许觉得我好傻、好天真:问首相关于贪污丑闻,岂不是在茅厕里点灯——找死(屎)?
也许是吧!但如果连最基本的发问都不敢问,连最应该追问的也不去问,空有一张记者证,又有何意义?当人们越来越瞧不起记者,那又能怪谁?怪就怪媒体自我审查,不敢越雷池半步。
媒体朋友或许又要抗议了:你以为我们想的吗?好吧!也许大家都很讨厌敢怒不敢言的自己,但这并不表示就能把自我审查的举动给合理化。
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但不等于认同,也无法认同。因为在不该保持沉默的时候保持沉默,等同于纵容不该被纵容的恶行。管你有什么苦衷或内心有多纠结。
人,一旦把自己的懦弱给合理化,渐渐的,就再也找不回逝去的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