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柔佛头条】海水倒流入麻河 生蠔产量锐减90%
报导:刘美娇
(麻坡20日讯)艾尔尼诺现象造成降雨量减低,衍生海水倒流入麻河问题,以致生活在咸水与淡水交汇处的生蠔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近3个月的产量锐减了90%。
麻坡靠近河口的巴力地南,拥有天独厚的水域,也是天然生蠔的盛产地。
然而,经历过数次南马大水灾后,加上水源污染、采砂船经过等因素,该区生蠔的生态环境已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以致产量逐年减少,生蠔采集者的收入也锐减。
海水入侵
近两三年,在气候变化下,逢严重干季,麻河就会出现海水入侵的现象,使得河水生态也遭到破坏。
从事蠔业的苏谷(53岁)告诉《中国报》,平日他每天潜入河中三至四小时,可采取约12公斤的生蠔,及逾100公斤的青蠔。
麻坡开埠前已存在
如今,基于麻河水位下降,咸水不断倒流,生蠔产量大减,他上下河水近400回,却只能采集区区2公斤的生蠔。
拥有12年采蠔经验的苏谷披露,物以稀为贵,如今每只肥大的生蠔售价2令吉,至于一些较瘦小或次等的生蠔,则剥壳后以每公斤30令吉出售。
他指出,采蠔这老行业早在麻坡开埠以前已存在,他家四代人都以采蠔为生。
苏谷为前公务员,他退休后毅然重新投身采蠔行业的原因是,采蠔不像做生意或割胶,须有钱投资或园地,他凭年少时随父亲“出河”下水的经验,继续采蠔。
他说,采蠔收入不定,年底东北季候风时,由昔加末上游的河水还会大量流下来,冲走生蠔。
“近几年,采蠔者多了一份担忧,即是海水倒灌现象,影响产量。”
他说,生蠔是麻坡特产,也是旅游卖,倘若当局不采取保护麻河的步骤,恐生蠔会从此消失。
采蠔凭胆识机智耐性
采蠔风险高,从事蠔业者必须比他人多一分的胆识、机智和耐性。
儿时的苏谷经常陪父亲去采蠔,他在15岁那年有了潜水采蠔的第一次经验,但却因为受不了气压而耳鼻出血。
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还成为父亲的好帮手,如今重新投入麻河工作的他,偶尔也与儿子祖法卡一起去采蠔。
他分享采蠔经验时披露,曾经有2次发生长棍因载砂船经过,及遇上急流而断裂飘走,吓得他急忙从水中力游上河面,并拉住渔船。
他也提到,海水倒灌的问题,也造成水母游至巴力地南水域,造成采蠔者须面对被水母刺伤的风险。
他说,水母一般是一大群游过,一旦不小心“中招”,其皮肤就会红肿发痒,甚至出现关节疼痛,须休养至少一个星期。
风险高采蠔成夕阳行业
采蠔曾经是麻坡人风靡一时的行业,但目前变成了仅有8至10人在苦撑的夕阳行业。
另一名采蠔者那希尔(47岁)指出,生蠔的营养价值高,其主要成分“糖原”能迅速补充恢复体力,并可以提高肌体免疫力。
他指出,市场对生蠔的需求量极高,奈何这份行业风险太高,而且充满挑战又辛苦,年轻人都不再选择以采蠔为生。
他说,麻坡的生蠔品质一流,甚至可以媲美纽西兰出名的生蠔。
他对于近年气候变化,导致该水域出现咸淡水的“失衡”冲击,影响采蠔者的收入,感到无奈。
苏谷则说,采蠔人多是趁著涨潮之前潜入河中捕蠔,主要河水较浅,且河水最为平静时刻,采集生蠔的工作自然比较容易,也减低被急流冲走的风险。
有鉴于此,他说,采蠔人须对潮汐特性所以了解。
他也说,从麻桥至第二麻桥之间的河水范围都是属于天然生蠔的繁殖地,采蠔者可自由采集。
华裔偏爱体积小“蛋蠔”
苏谷说,一般华裔比较喜欢吃体积比较小的“蛋蠔”,而肥大的生蠔则被新山、马六甲或吉隆坡的买家订购。
他说,2006年及2011年南马严重大水灾后,麻河水域就找不到“蛋蠔”,且采集者为确保蠔量持续,一般在“触摸”到体积小的生蠔时,都会放过它们,让它们继续成长。
他指出,麻坡另一个著名的河产,即青蠔,一般会依附寄生在生蠔的外壳,而他在将它们采集上岸后须分类。
他又回忆大水灾之前,即使年底遇雨季,淡水大量冲入河口,或影响生蠔产量,但他在那期间却可以捉到龙虾,赚取额外收入。
不过,他说,麻河水质已大不如前,此条河早已不再见龙虾影踪。
徒手潜入河摸生蠔
潜入6公尺深河底,闭气3至4分钟,捉到的是时多时少,甚至一个空箩的生蠔。
苏谷指出,采集生蠔在当地已是一份存在逾100年的古老传统行业,且这个世纪以来,采蠔靠的是一双手和经验。
他说,由于河水污浊,乘着渔船到河中下水采蠔的师傅们,都是在停止呼吸及紧闭着眼睛的情况下,用手凭“感觉”去触摸生长在河内草堆中的生蠔。
由于采蠔者在采取蠔获的同时,还须与河中暗涌博斗著,因此他们的手或脚一秒都不能离开长棍。
苏谷说,每名采蠔者都会自备长25尺的长棍,待船只停在采集区时,将之插入河底,再闭住气握著“长棍”往下潜入,并在那三、四分钟内采取生蠔。
他说,污浊的水面里,他是完全不能开眼睛,所以看不见生蠔或其他生物,仅能凭“感觉”触摸。
采蠔者就这样做了数百回潜入又浮上的动作,赚取一天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