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阅房.坚忍不拔影响世界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童阅房.坚忍不拔影响世界

伊拜尔~一个勇敢的巴基斯坦男孩/马拉拉~一个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 文、图:珍妮特温特(美国) 译:徐德荣 出版:北京联合
伊拜尔~一个勇敢的巴基斯坦男孩/马拉拉~一个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
文、图:珍妮特温特(美国)
译:徐德荣
出版:北京联合

特约:子若 [email protected]



巴基斯坦有两个出名的孩子,男孩名叫伊拜尔,女孩则是马拉拉;他和她用坚忍不拔的姿态,向世界示范强权不会阻止他们挺身而出,捍卫儿童权利,而知识是人们获得改变的勇气与力量!

伊拜尔出生于巴基斯坦拉合尔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子,自4岁开始,就为了帮忙偿还父母的债务,被送到地毯厂干活,12美元就把一个孩子的自由断送。

在工厂里,他被如奴隶一般对待,被拴在织布机旁,跟其他孩子在暗无天日且闷热的工厂里,不停地织地毯。他们所织出的美丽地毯,将以高价销售到全世界。伊拜尔的童工生涯里,每天都早出晚归,阳光之于他根本就是奢侈品。

直至有一天,当他知道债务奴役被宣布为非法后,他毅然离开工厂,并勇敢地站出来,四处散播这个好消息,希望巴基斯坦国内数千名童工,都能得到解放,获得最终的自由!他甚至飘洋过海到美国演讲,信誓旦旦要尽一切努力,废除该国的奴隶制度。



尽管他面对许多威胁,却一点都不害怕,用行动向人们展示他自由的生活。可惜,他始终挡不了一颗子弹的袭击,1995年4月16日,他因为反奴隶、反童工制度,受到枪击而丧命。

在伊拜尔去世两年后,一个叫马拉拉的女孩,在斯瓦特河谷的明戈拉小镇出世了。由于当时此地受到宗教极端分子塔利班的控制,当地女孩全被禁止上学。逐年长大的马拉拉却不畏惧,坚持要用知识让自己强大起来。

塔利班每天都想方设法阻止女孩子上学,他们恐吓人们、放火烧学校,但汲取知识的渴望,为女孩们撑起心中的阳光。马拉拉站到前线捍卫学习的自由,她带领女孩们通过乔装,再一起坐大校车,哪怕再危险也要上学去。

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在乘坐校车回家时,有人朝她开了三枪,头部与颈部两处中枪一度濒死;她被枪击的新闻传遍世界各地,后来被送往英国救治,在历经四次手术后,才把小性命捡回来。

▲这张插图带读者回到2013年7月12日,当时只有16岁的马拉拉,在联合国大会上为“马拉拉日”发表演说。当时,她呼吁大家捡起课本和笔,因为那是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的最有效武器。
▲这张插图带读者回到2013年7月12日,当时只有16岁的马拉拉,在联合国大会上为“马拉拉日”发表演说。当时,她呼吁大家捡起课本和笔,因为那是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的最有效武器。

小小年纪挺身而出

是的,这两个为捍卫儿童权利挺身而出的孩子,就出生在局势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人民有苦难言的巴基斯坦,他们是男孩伊拜尔(Iqbal Masih,1983年~1995年)和女孩马拉拉(Malala Yousafzai,1997年出生)。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本双封面绘本《伊拜尔~一个勇敢的巴基斯坦男孩/马拉拉~一个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内容述说这两个出色巴基斯坦孩子的真实故事。

此书创作者是擅长书写真实人物的美国童书作家珍妮特温特(Jeanette Winter),她是一个关注时事,尤其关注第三世界落后地区生存困境的童书作家。

她的作品当中,许多是针对第三世界真实人物与事件的艺术再现,包括《驴子图书馆~一个哥伦比亚的真实故事》、《和平树~一个来自非洲的真实故事》和《巴斯拉图书馆员》等。

我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芷萱两姐妹在逛书局时,经常看到披着红色头巾的马拉拉封面照片,都会追问她到底是何人,这本绘本恰恰能一解她俩的疑问,而我也借此机会认识了伊拜尔。

马拉拉在国际的名声,无疑比伊拜尔来得高,这可能与他们活在不同时代有关,另一个原因,乃是马拉拉于2014年,以17岁之龄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和平奖)得主,其实,伊拜尔也在2000年获得联合国创办的世界儿童奖。

伊拜尔和马拉拉两人的年纪虽小,却用坚忍不拔的行动影响全世界,而这个世界也因为有了他们的出现,变得不同凡响。

 ▲伊拜尔自幼被送到地毯里当童工,遭受奴隶般的待遇。

▲伊拜尔自幼被送到地毯里当童工,遭受奴隶般的待遇。

生命中所有事非必然

伊拜尔虽然在人世间只活了短短12年,却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他身亡的新闻,后来影响了一个远在加拿大的年轻人,促使对方成立国际解放儿童组织(Free The Children),它致力拯救和解放因为战争、贫穷而失学的孩子们。

对于活在相对安逸环境下的孩子们,此绘本让他们知道,生命中所有事情并非必然。

在我们生活中,理所当然的玩耍、上学等事,原来对世界上有些孩子而言,是需要用性命来换取的。所以,在我们可以拥有时,就要好好把握,并学会珍而重之。

至于马拉拉,她给世人带来满满的勇气,哪怕是子弹也不能让她沉默,因为她始终坚信:“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笔,就能改变世界。”所以,没有一个学生应该被禁足到学校。

她的这番话早已成为经典,一直被人们传播再传播,给世界上许多因各种原因失学的儿童带来希望。伊拜尔生前最想学习的就是法律,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拥有一种力量,它不仅可以改变个人命运,甚至可以改变世界!

对于在知识这条路上通畅无阻的我们,是否也该在有所成时,给世界上其他不幸的儿童伸出援手,助他们一臂之力?把伊拜尔和马拉拉大胆抗争的故事说给身边的孩子听,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方式。

▲伊拜尔不幸命丧于枪口下,不过,那个飞扬而去的风筝,仿彿把他的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地。
▲伊拜尔不幸命丧于枪口下,不过,那个飞扬而去的风筝,仿彿把他的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地。

再卑微也要自由!

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学习与玩乐的自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利用风筝来贯穿整个故事,同时也把伊拜尔跟马拉拉的故事连接起来。

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风筝,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是和平、希望,它代表欢悦的自由。在翻阅此书时,芷莹还特地把书中出现过的风筝给圈出来,让我在书写时留意到。

在马拉拉的封面插图里,风筝出现在她身后的山群中,那是随风扬起的风筝,宛如代表马拉拉如今正在飞扬的生命;而在伊拜尔的封面插画中,风筝被伊拜尔织在地毯里,说明男孩即使被裹挟、被围困,生命再卑微,也对自由充满渴望。

当两个故事互相衔接时,身体变成透白的伊拜尔,其风筝已脱手而去,一直往马拉拉的方向飘去。而有色彩的马拉拉,则紧紧捉著风筝不放。这个跨页背景中出现的星月,恰恰衬托出两个孩子炳若日星的光彩,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

左图:马拉拉 右图:伊拜尔
左图:马拉拉
右图:伊拜尔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