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北馬天地一暹舞

薩瓦迪卡!劇團與訪客雙手合十,以暹人方式向大家問候!

報導、攝影:譚絡瑜

如果,你在北馬看到“默諾拉”(Menora)舞蹈,不要誤以為這是從泰國遠道而來的舞者!

他們可是土生土長的道地大馬人。在大馬,其實聚居不少暹人,主要分佈在北馬一帶,他們大部分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語言,還有傳統!

薩瓦迪卡!我們是大馬人

北馬人對暹人土著並不陌生,但對許多中、南馬人來說,幾乎對他們一無所知,世世代代生活在吉打的暹羅裔,至今仍保存著獨具一格的傳統文化、語言和信仰。

吉打“稻地節”舞台上,來自甘榜南邦(Kampung Lampam)的劇團,表演暹羅舞蹈默諾拉(Menora),台下有觀眾竊語:為什麼表演泰國舞?其實,他們不是泰國人,而是道道地地的馬來西亞暹羅裔人。將他們稱為泰國人,就像把馬來西亞華人稱為中國人一樣,會引起身分認同的爭議。

甘榜南邦是吉打許多暹羅村的其中一個。走入村里,暹廟、暹人、暹語還真會讓人錯覺身在泰國。村中南邦寺廟(Wat Lampam)富麗堂皇,常有來自全馬各地的佛教徒來朝拜。

張吉安與記者、人人人鼓劇團和兩位外國藝術家探訪甘榜南邦,觀賞在吉打稻地節上演出的甘榜南邦默諾拉劇團練習。劇團五位舞者都還是在籍中學生,主要演員也是唯一男生今年17歲,他們除了上正規國中,也在放學后去上暹文學校,把握課餘時間練舞,週末和假日隨劇團到處去表演。演出分兩種,一種是舞台文化表演性質,一種是寺廟宗教儀式。

祭祀慶典傳承文化

劇團有個五人樂隊,樂器有鼓(gedombak、geduk)、鑼(canang)、鈸(kesi)等,吹奏龠(pi nai)的男子是劇團班主,名叫Suksakoot A/L Sinchun。他的兄長Ti-Lung A/L Sinchun客串在默諾拉出現的諧角(Phran)。他們的父親是華人,母親是暹人,兩兄弟從小跟隨離異的父母分開生活,成年后才一起組團教舞。哥哥上過華校,有個中文名叫狄龍,會說華語、暹語和國語。弟弟不諳中文,只會說暹語和國語,訪問時有不明白之處,就需要狄龍幫忙翻譯成華語。

雖然只是練習,少年舞者們一點都不馬虎。寺廟空地菩提樹下,舖上草蓆,樂隊現場奏樂,舞者們認真地為來賓表演默諾拉其中一段。樂聲引來村人和小孩圍觀,同行的瑞士藝術家加入,來一場非洲舞vs暹羅舞的即興尬舞,樹下乘涼的和尚、村婦與圍觀者都被逗樂了。

離開之前,Suksakoot帶領來賓們到佛像前拜拜,口中唸唸有辭,大意是剛才外國來賓即興加入共舞只是好玩,若有冒犯請神明包容莫怪。流傳兩千年的傳統默諾拉,是獻給王室、在寺廟敬神的舞蹈,時至今日,暹人后裔懷著虔敬之心傳承這古老傳統文化,這份認真令人感動。

吉打甘榜南邦暹羅廟,常有外地佛教徒前來拜拜。

北馬暹人土生土長

泰國從前叫暹羅國,北馬一帶原屬于暹羅國,后來泰王將土地割讓給馬來蘇丹,而成為馬來半島國土。世代居住在此的暹羅人受承認為土著,被稱作吉打暹人(Kedah Siamese)、吉蘭丹暹人(Kelantan Siamese)。他們保留了傳統文化、語言和宗教信仰,大多數為南傳佛教徒,其中也有改信伊斯蘭成為穆斯林。

暹人后裔一般會說暹語、國語,也有部分讀華校而諳中文,他們說的暹語與泰語有點不同,更接近泰南方言。很多人把他們誤認為馬來人,但仔細看會發現,他們膚色比較黑,五官輪廓也有不同。暹人與華人、馬來人通婚混血所生的下一代,膚色則較白。

身披彩衣翩飛千年時空

默諾拉就是老一輩北馬人所說的“暹戲”。第一次觀賞默諾拉,被舞者華麗裝扮、優美舞姿深深吸引,更想知道多一點關于這在北馬流傳千年的在地暹羅文化。可惜資料相當有限,吉蘭丹、吉打、檳城的默諾拉幾乎失傳,只剩下極少數舞團,純正暹裔默諾拉舞者更少之又少。

田野調查採集者洪菀璐拜訪過檳島唯一默諾拉劇團老師萬迪,他退休后將劇團傳給了威省峇眼亞占一名17歲暹羅裔女舞者。

流傳不同版本故事

菀璐發現,不同地區的默諾拉服裝、樂器有點不同,故事內容更有好幾個版本。比如她所听到的版本是:古時泰王生下公主美絲瑪拉(Mesi Mala或Sri Mala),問卜算定公主一生只愛舞蹈,留守宮中無用,泰王因此以小船將公主流放宮外。公主漂流到一個島(Koh Si Chang)上,仍然日夜舞蹈,無人不被其舞姿吸引。公主長大后被傳入宮中獻舞,與泰王相認,舞藝因此流傳。

然而,南邦默諾拉劇團老師Suksakoot描述的版本卻有不同。傳說從小被泰王視若掌上明珠的公主長得亭亭玉立,一天忽然想吃蓮子,叫宮女採來蓮蓬,吃后竟然懷孕了。泰王怒而將未婚懷孕的公主逐出王宮,以小船流放到一座孤島。公主臨盆前一晚做了一個夢,夢中仙女下凡跳了一支共有12種姿勢的美妙舞蹈。

公主生下一名男嬰,小王子從小就愛跳舞,于是公主把夢中所見之舞傳授給他。王子長大后,名聲遠播,被泰王听到召入宮中表演,驚為天人,一問之下才知眼前人是自己的外孫,遂將王帽、匕首與王袍賞賜予王子,這也就是為什麼今日的默諾拉舞蹈者會頭戴王帽。

菀璐認為,許多民間傳說經由世代口傳,難免會出現不同版本,亦無需太考究,更應該趁著仍有機會時好好珍惜、保存,讓流傳千百年的文化藝術不至于消失。她首次在檳城看到來自泰國的默諾拉劇團表演,從一開始比較難進入音樂,到慢慢欣賞舞者模仿鳥兒飛翔的舞姿,看懂后覺得很有趣。

甘榜南邦默諾拉劇團將在9月16日再次參與《吉打稻地節》演出,公開讓民眾免費入場觀賞,詳情瀏覽面子書:warisanpadikedah。

默諾拉劇團在甘榜南邦寺廟空地菩提樹下練習。

默諾拉模仿飛鳥姿態

默諾拉的起源、在北馬流傳發展及演出方式都十分有趣,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簡述。

默諾拉在泰國流傳約兩千年,是一種結合戲劇、舞蹈、音樂的演出形式,經由泰南傳入北馬一帶。吉蘭丹傳統舞蹈Mak Yong深受默諾拉影響。

默諾拉,Menora,也叫Manora、Nora、Nohra,源自Manohara,是泰國著名半人半鳥神話Kinnari的女主角名字。Kinnari(馬來文kenari)即金絲雀,默諾拉模仿小鳥的舞姿由來于此。舞者十指戴上尖長金屬指套象征鳥爪,舞裝后面翹起的是鳥翼。表演除了舞者與樂隊,也有戴著面具、動作滑稽的諧角串場,諧角面具分紅、青、白三種顏色。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