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豪:為何“考慮”變成“答應”?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吳嘉豪:為何“考慮”變成“答應”?

當孩子希望父母可以為他買心愛的玩具時,父母說,如果他做完功課,就會考慮。



當孩子做完功課了,提醒父母所說的話,父母對他說,只是考慮他的請求,並沒答應他。

大家讀到這裡,大概會想到這孩子臉上的表情會非常豐富吧!

當州選民聽到一名首長爽快地指出,他會“考慮“委任華裔為副首長時,當然會認為有人在朝好辦事。



怎知,當州內閣名單出來,除了某黨魁難掩失望,州選民也憤怒不已;然而,他過后解釋時,若贏完所有議席會“考慮”委任某黨魁。

納悶的是,他並沒承諾,為什么“考慮”會變成“答應”?

這是因為州選民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當他失口否認、解釋考慮並非答應時,希望就變成失望。

將“失望”降到最低

明乎此,不但首長不好當,而且父母也不容易當。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官”是選民最相信的人。

針對滿足要求者的需求層面,父母與孩子說話時,要考量的方面與“父母官”對選民說話無太大差異。

猶記得在今年4月8日,有柔州行政議員稱,即使接下來2至3個月沒下雨,柔州大致上不會出現制水的問題。

結果,他說話1個月后,柔佛又有地區配水了;免費上網服務、和諧巴士及泊車位收費制度等,事后都令柔佛子民不甚滿意。

從上述一系列的事件中,不難發現,當別人對我們的說話抱有“希望”,不論我們是“考慮”或“答應”,我們也只能盡可能讓別人對我們的“失望”程度降到最低。

以“差一里路”和“只欠東風”來回應統考課題,是存有高風險的,因為當某黨讓選民失望后,“反風”會讓該黨走上“末路”。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