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萝夏:入微──只是似曾相识
要感谢自称是我的“粉条”的Y先生,他在专业人员之外是网海捞遗珠高手,但凡见到我陋文里提及不见了的旧日老歌,就会慷慨的下网海寻觅,更烧成唱片奉上。所以,近日许多童年后久未听到的歌曲,我得了不少,除了多谢Y粉条,更衷心感激把这些几乎遗失的珍贵歌曲送上网海与大家同享的好心人。
(Y先生称是粉条,理由是自己老皮老肉了,不好意思用美媚与小哥们用的粉丝。粉条也含铁粉之意,难为他的创意。)
近日,我得到以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谱曲的歌曲,是邱文苑女士唱的,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歌曲很特别,分为三段,先是西洋钢琴伴奏,邱女士唱完后,改为笛子独奏,然后邱女士再清唱一曲。
歌声、琴音、箫乐自然都是珍品,不过不是我回忆里的那一首,只是似曾相识。这一首录音是典型的文艺歌曲,水准自然高,但就免不了有曲高和寡的寂寞了,难怪Y粉条没有任何赞赏之意。
但昔年学校修士教的同一首〈春夜洛城闻笛〉,自己偶尔低吟也仍然觉得曲调优美,是因为修士教的这一首把太文艺的腔调删了,与邱女士唱的这首是同样的曲调,但修士教的改了大约卅巴仙,最合适的说法是不太文艺了,曲调更自然,也容易学,让儿童唱歌学古诗更容易朗朗上口。
修士在学校教学生唱歌,这样的改动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修改后的曲调自然,也更显出其优美,不然自己不会一直念念不忘。修士是中国北方人,可是他流传下来的这首却有粤曲韵味。
改动与未改动的两个曲调各有其优。这样比喻吧,如果参加文艺歌曲比赛,最好用邱女士这首典型文艺歌曲。但在一般场合高歌一曲娱宾,恐怕人们会给修士教的这首更多掌声,此谓曲高和寡也。大概也是这首明明很动听的“诗歌”,未能普遍的原因。
相信修士教的这首,是他年轻时南来前在中国得到的另一个曲谱。也许在他的学生时期,此歌更受学生欢迎了。
小时候,在一本歌书里见过有作曲家为李清照的〈声声慢〉谱曲,整首啊,多长。姐姐说,她从未听过有人唱过,我不知天高地厚,看简谱哼一两段,就立即自知之明放弃这个宏愿。
我真的不以为网海能捞到这首〈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