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韦地:真医生假文青──包含新华的花踪文学奖?
黄锦树于5月6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重建新马华文文学的一体性〉,读到这篇文章后数日,我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见到贺淑芳,她见到我就问:“黄锦树前几天的那篇文章你看了吗?”
〈重建新马华文文学的一体性〉一文十分有趣,从马华/新华文学史为始,谈到民族国家、教育政策和本土论,接着是重要的移民文学课题,过后谈到小文学的现状,黄锦树的结论难得十分正面积极,“我们既然有共同的历史,共享同一个区域文学传统,也应设法共创未来”。
我自己还是比较关心实际上的作为方法,黄锦树在该文里提出这些建议,“建立共同发表的平台(副刊,杂志)”、“南洋理工大学的驻校作家”、本地作家“可兼用马华作家”、“共同编纂选集,建立论述”,还有全文最后的“大马的花踪文学奖,也应向新加坡写作人开放,良性的竞争方可能有进步”。
一个包含新华的花踪文学奖?这是一个新奇有趣的想法。花踪文学奖办了这么多年,最令人诟病之处就是其小圈圈性,因为是华文世界仅有的写作者可以得首奖了再参加,参加了再得奖,得奖了再参加,参加了再得奖,如此生生循环不息的单篇竞赛文学奖,造成得奖名单来来去去都几个人。花踪文学奖成为一些作家的花踪提款机(规则如此,这当然不是那些作家的问题,有钱赚是好事,但也造就拿文学奖收入比出书高,所以每两年全力写几篇就好;还有长篇作品和出版少人耕耘的情况。)也强化马华文学是越来越小的现状。去年花踪文学奖之后,甚至出现一群得奖得太多次的作家,宣布以后不再参加花踪,以让位给新人的奇特现象,又再引起一轮争议和论战。
开放新加坡写作人参加花踪文学奖,似乎可注入一些新血,解决花踪现有的问题;但反过来,如果此事真的发生,一些新华自己都还没有正面处理和论述的问题,马华就要提前面对,比如何谓新华和移民文学?技术上文学奖的定义,应会是作者为新加坡公民就可以参加,那照这个定义,很多入籍新加坡的中国移民都可以参加。花踪文学奖一直以来的特色就是外国评审、外国品味(除上一届台味比较重以外,历届都很大中华),开放以后,还会出现中国得奖者的情况。
正面地看,本土马华基于民族意识、国族自尊,就会踊跃参赛(我自己可能都会参加),之前被嫌得奖太多次的作家们,反而还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被大家要求一定要参加,为国增光以保颜面,可以想像,这个奖的受关注程度,和作品素质必会提高(从本土赛变国际赛)。反面地看,本土马华年轻写作者将更难被看见,花踪从此也将不再等同于马华文学,一定会有其他文学奖冒出来攻占花踪原有的定位,这恐怕也不是星洲集团所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