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姍:若干年后…去博物館賞貝類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郭慧姍:若干年后…去博物館賞貝類

當海邊不再有魚蝦貝類,那會是個什么樣的海邊?



數十年前,曼絨沿海一帶從力僑、甘榜雙溪迪南、巴西班讓、新甘光港口、溪隆勿的老舊碼頭、班台、昔加里至雙禮佛等,原擁有丰富的天然海產,多個毗連的大片紅樹林就孕育著無數的海產種類,使曼絨一度以海鮮聞名。

然而,該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並未獲得妥善的保護及延續,來勢洶洶的發展洪流狠狠地沖擊著沿海一帶的海洋生態,魚蝦疑不抵遭污染而變質的毒海水,相繼大量死亡,貝類也因近年漁民大肆捕撈供市而生態被破壞,原有的“雞腳螺”、“竹蛤”、蜆及河蚶等貝類都已絕跡曼絨!

近年,地方上有如雨后春筍的住宅區、商場、工廠、養殖場及新闢農業地,更已逐漸取代原有的紅樹林、儲蓄森林及海岸,伴隨而來的就是常被人類視若無睹的污染及自然生態被破壞等問題。



一旦追究責任,各人都各有自己的說法。

養殖業者說排放進大海的污水是乾淨且無害、而廠家則拍胸口指排入大海的廢棄物無毒、小園主則力指所採用農葯並未污染河流,而地方政府則說發展是為了地方未來好。

百口莫辯的海洋生態如魚蝦貝類,只好不惜以“死”及“家破人亡”來證明現在的海水有毒,住不下也活不了!

如地方政府繼續無視或放任地方發展所造成的污染加劇,相信曼絨海域現有的貝類如蛤蜊、蚌、綠牡蠣、血蚶及海螺等也將走入歷史,民眾若干年后只有前往博物館才能一睹各種貝類的原貌!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