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街童揮別陰霾 走向海闊天空
特約:子若
圖:練國偉、世界宣明會提供
世界宣明會創辦人鮑伯皮爾斯牧師博士(Rev. Dr. Bob Pierce)的女兒瑪麗莉(Marilee Pierce Dunker)
今年3月間,“藍天合唱團”(Blue Sky Choir)隨著世界宣明會(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宣明會”)創辦人鮑伯皮爾斯博士(Rev. Dr. Bob Pierce,1914~1978)的女兒瑪麗莉(Marilee Pierce Dunker)到了檳城,不僅為人們詠唱生命的詩篇,也欣賞到美麗的海邊景色。
“這些孩子生活在蒙古的烏蘭巴托,對他們而言,坐飛機離開蒙古,或者是走在沙灘上或看見海洋,這些都是相當新鮮的體驗與新奇的景色。”
眼見孩子們享受歡樂的模樣,瑪麗莉隨著他們走進這些生命的驚喜,“我們經常忘記了,總是習慣將許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就好像我住美國南加州的海灘附近,對我而言,海灘並不是新鮮事,但對他們來說,卻十分珍貴。”
發掘孩子歌唱天賦
這讓她再一次觸動心靈深處,堅定了她為貧困孩子帶來更多機會的做法,給他們體驗更大、更廣闊的世界!
“藍天合唱團”(Blue Sky Choir)裡的兒童,大部分是一群來自蒙古的街頭游童,但昔日生活中的彷徨沒有讓他們深陷生命的無底洞。
蒙古世界宣明會在1997年成立了燈塔中心,幫助和收留街童,以重建他們破碎的生命。2004年,燈塔中心通過成立“藍天合唱團”,發掘這群孩子的歌唱天賦,讓他們自由地發揮天分與潛能。
自2004年開始,被助養的這群遭遺棄孩子住進了兒童院。在兒童院裡,這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不只學習音樂,還組成合唱團錄製專輯,且在音樂節上獲獎無數;他們用清澈嗓音唱出希望,引領人們走進動人心扉的旋律。
這一次大馬之旅跟以往好多次的旅途一樣,在他們所到之處,“藍天合唱團”負責唱好歌,瑪麗莉則負責分享她游走世界各地倡導女性與孩童權利的經歷,用唱、用講來演譯人間處處有陽光、有希望。
“藍天合唱團”這則真人真事告訴我們,只要有人願意為世界上最需要的弱勢群體扶一把,再灰暗的生活亦會讓人遇見藍天!這群街童命運改變的經歷,給世界許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孩子帶來希望。
這就是瑪麗莉的父親鮑伯皮爾斯牧師博士當年成立世界宣明會的初衷,而今天瑪麗莉做客《架勢堂》,與你我分享她從父親身上所學習的、游走世界貧困國度所見的種種。
第一個助養孩童白玉
聽瑪麗莉細述,從鮑伯皮爾斯牧師博士的女兒到成為家庭主婦,再蛻變為世界宣明會兒童權益大使的故事之前,且讓她為大家溫故知新宣明會之所以誕生的來龍去脈。
1947年,有位年輕的美國布道家去到了中國,他在當地的大學與教會演講,后來,他受邀前往中國廈門鼓浪嶼一所女子學校,當時,他遇見一位被家人鞭打並飽受飢餓的女孩,她的名字叫“白玉”。
在那一個當下,這個布道家也不知道可以為白玉做些什麼,因為他不能留下來照顧她,也不能把她帶回家,但,他的口袋裡有5美金;于是,他從口袋裡拿出僅有的金錢,並交給傳教院的院長,以充作白玉的生活費用,並確保她在未來的日子裡,得到所需要的食物與照顧。
他同時承諾,回到家以后,會繼續為白玉匯來生活費用。此年輕布道家不是別人,正是瑪麗莉的父親、宣明會的創辦人——鮑伯皮爾斯牧師博士!中國女孩子白玉正是他第一個助養的孩童。
在離開中國后,他的腦海裡一直浮現著一個個貧窮飢餓孩童的容顏,促使他萌生助養孩童、救災扶貧的念頭。1950年,他正式創立宣明會。
65,80令吉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在經歷66個年頭的深耕以后,宣明會如今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之一,通過宣明會的兒童助養計劃,馬來西亞的愛心人士每個月只需給65令吉(亞洲區兒童)或是80令吉(非亞洲區的兒童),就可以成為兒童助養人,給活在水深火熱的兒童及他們的家庭和社區,帶來生活的改變。
宣明會在全球約100個國家,橫越5大洲範圍內,設有夥伴關係辦事處,約5000項社區發展計劃在世界各地幫助超過1億人。
做為這樣一個常年奔走在世界各角落的父親,瑪麗莉的成長歲月有過得比別人不一樣嗎?
童年常缺席的父親
把愛給了更多孩子
瑪麗莉有姐姐雪倫(Sharon,1941~1968)和妹妹洛賓(Robin),她與她們的年齡差距達八九年,于是,他們一家人總是開玩笑地說:“看來,爹地是每八九年才回家一次呀!”
宣明會與她在同一年誕生,所以,打從她出世以后的歲月裡,每年約有10個月,父親都是不在家而身在地球某一個角落。她坦言,小時候她對父親並沒有太多的瞭解,而母親(Ruth Lorraine Pierce,1917~2011)就像是單親媽媽,獨自扶養她們,也習慣了父親不常在身邊的生活模式。
在當時,其父親儲了數以萬計的驚人飛行裡數,“他不停地飛到世界各個角落,尋找和探訪那些活在貧困線上的兒童,並希望通過他的幫助而得到改變。”每一次父親回到南加州的家,她最愛做“跟屁蟲”的角色,隨著父親四處出席宣明會在當地教會或是民眾的活動,並細心聆聽他發表演說。
習慣父親經常遠行
她父親也是個電影人,把游歷世界時所見所聞拍成電影。好比,上世紀50年代,正值韓戰爆發,宣明會就在當時進入這個戰亂地帶,他把所看到的難民、戰爭兒童,以及飽受飢餓肆虐的民眾等實況,納入電影裡頭。
“這些電影我都看過了,其實是知道父親在做什麼。”這原本沒有什麼特別,因為她習慣了父親經常要遠行。
直至她身為人母以后,才察覺到她所認識的父親,更多是宣明會的鮑伯皮爾斯牧師博士,而不是“父親”這個人。她有感而發說道:“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而對父親這個角色的瞭解也少之又少了!”
當她也扛起世界宣明會兒童權益大使的重責大任之后,她欣慰地說,當中最厚重的一份禮物是,她可以親眼目睹父親的生命如何影響其他生命,“我見了那些認識他的人,透過他的視角來瞭解這個世界,並承受他曾經有過的心痛與心碎。”時至今日,她知道,她讀懂父親了,並且以他為傲!
身為一個基督教徒,父親除了教她們要愛上帝,同時也要照顧弱勢社群,“父親教會我們珍惜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及帶來的舒適感,而我們應該與他人一同分享自己得到的美好祝福。”
她說, 一個人獨享的世界極微小,若是試著走出自己的世界,給比自己不幸、貧弱的人伸出援手,力圖助之改善現狀,並看著他們成長且開花結果,剎那間,你就能意識到自己活著的真正價值,是幫助他人得到同樣的美好生活,世界因你有了改變。
慷慨慈悲助人是美德
在成長過程中,瑪麗莉被教會“我們得到禮物,是為了可以送禮物;我們獲得金錢是為了可以共享金錢;我們獲取知識,是為了可以分享知識”,這些來自長輩的金玉良言,她不曾忘記亦受用無窮。
因此,身為兩個女兒之母,三個孫子之祖母,瑪麗莉不僅追隨父親的腳步,經常帶著他們出行,更把這些做人謀事的核心價值觀,深耕厚植在后代身上,使他們成為一個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對待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慈悲心與慷慨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做人關鍵詞。”
瑪麗莉開心地透露,她的長女米雪兒(Michelle,39歲)在好萊塢當電視演員,終有那麼一天會涉足拍電影,並製作觸動人心的電影;至于小女兒史蒂詩(Stacey,37歲)則是3個孩子的全職媽媽。
不說不知,在當上世界宣明會兒童權益大使之前的20年時間,她是個在家照料丈夫與孩子的家庭主婦,直至50歲那一年,她被感召走出家庭、走入世界。在過去那16個年頭裡,她不在家裡就走在世界各地宣明會的所在之地。她開始走到台前向群眾發表演說,分享所見所聞。
可以說,哪裡需要她,她就到那裡去!
努力做好自己有能力的事
改變,在 50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份禮物。”原來,一直以來,她都在進行激勵演講,並且撰寫、出版了4本書,所以,她才說,溝通是她人生中重要的禮物之一。
“我喜愛與人交流,而宣明會的故事等同于我的故事,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把這個故事說得比任何人都要動聽。”她是如此地為父親留給她的一切引以為榮,同時也非常樂意跟世界上的更多人分享。
“從述說宣明會願景的過程中,我讓聆聽者理解到每個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哪怕是一大步還是一小步,只需要把你所擁有的奉獻出來,最終將會令世界有所改變。”
“這個世界面對的問題真的很多也很大,許多人都會不知所措,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正如父親當初面對白玉的個案,以及韓戰時,他都曾經出現無能為力的感覺。”
她說,當父親把關于韓戰的電影播映出來時,請求大家給他一些東西,而他承諾會將這些收到的錢,交給韓國當地可以助一臂之力開發各種計劃來餵養、照顧及栽培因戰亂成為孤兒的人,“這就是宣明會的創始路,一切都是在沒有計劃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形成。”
身為一個女人,她沒有厚重的文憑學歷,只會講一種語言(英語),乍看之下,她好像沒有太多東西給大家,但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談話者,有能力把故事說好,再加上她非常熱愛這份任務,所以,她傾盡全力把宣明會的故事分享出去,務必把這件事做好。
常言道:做自己有興趣的、有能力,同時也肯努力去做的事,“如果一個女人擅長于烘焙或裁縫,她可以做些餅乾或是衣飾,並送給比自己不幸的人們呀!”她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奉獻世界的能力,這是她從家裡走向世界的最大領悟。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