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身为职业爵士音乐家(3之1)那些常被问到的问题
特约:郑泽相
要当一位爵士音乐家,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许多上门来学习爵士乐的年轻朋友都会有这个疑问,而我也为了要回答这些问题,思考了不少。当然,喜欢爵士音乐是第一条件,如果不喜欢,还做来干嘛?记得在大学教课时,我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时都会问:“你为什么选择念爵士音乐?”惊讶地听到好多答案都是:“念音乐是成绩不够好,没办法去念别的科系,父母亲说不如念音乐,以后教音乐比较轻松。”我往往被这样的答案吓得不知所措。
那为什么选择进修爵士音乐呢?回答:“哦,那是考音乐入学试,古典修为不够好,所以校方建议到现代音乐系进修爵士乐。”此时我的嘴已经关不上了。这是怎样的想法啊?真的以为爵士音乐这么容易混?不过,这不是这篇文章要讲的。
成为爵士音乐家要有什么样的训练?首要条件是听很多音乐,不管什么样的音乐类型——从古典到爵士到中古圣乐,蓝调到摇滚,嘻哈到民谣到流行,能够听多少就多少。至于吸收与否,我倒觉得不一定就在当下能马上做结论;尽可能不要马上就黑白分明分辨这是所谓好的音乐,或者不好的音乐,应该再模糊一点,将我现在喜欢和现在不太喜欢、明白或不明白、有共鸣或没有共鸣的音乐粗略分类一下。
年轻时没有的顿悟
像吴念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的:(读)听到不明白的(文章)音乐,是因为我现在还笨笨的,所以不明白,等以后慢慢再明白,而不是马上反应说这是什么烂(文章)音乐!
趁年轻的脑袋空空,多装点东西等以后慢慢用。而且请不要胡乱判断音乐——这首歌那么流行一定是烂歌,这首音乐这么前卫一定是好东西。
什么样的市场都有好和烂东西,还是以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心,好好研究后才下定论,而且这定论未必就是盖棺论定哦!回想当初,接触到自己很喜欢的爵士乐后,就拼命搜索各种书籍唱片,这是互联网出现前的时代,只有透过实体书籍和唱片。如此冷门的兴趣,当然比较难找到资料,一旦遇上了,口袋马上掏空买下来。
有一回到新加坡买了一本《The Guide To Jazz Music》,随书付赠了一张CD,我开心得不得了。印象深刻的是,第二首曲子就已经是后期的John Coltrane这位前瞻性的乐手,演奏的是Naima。Coltrane在1960年代后期,他去世之前开始探讨音乐的框架问题,开始寻找突破,改写音乐的定义。所以,这首录音是John Coltrane的Tenor Saxophone在鬼哭神嚎,撕裂爵士乐惯有的华丽外衣,往地狱深渊跳下去一样。
第一次听了后,我很失望,啊,这爵士乐好难啃!我真是不够水准去欣赏。把那首曲子放在一边两三年,聆听了、阅读了、累积了许多经验以后,再回来听,顿时觉悟——啊,真是好东西!在年轻时,经历过这种宝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上了年纪,视野狭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所以,我们常听到四十岁以上的人,常在感叹以前的音乐多好听啊!以前的食物多好吃啊!以前人的文章多好啊!以前的女孩子多漂亮啊……
多方吸收各种养分
当然,一些实际上的改变是不可否认,不过也有一半以上的因素,在于年轻时,你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养分。上了年纪后,这块海绵无法再吸收新东西了,况且上了年纪,世界观和审美观也形成了,比较难以改变。所以年轻时,什么都听都看,尽量接触各种不一样的东西,开阔耳界,知道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有这样做音乐的方式。参考,可是别太在意专家说的经典。
我还记得,听到《Kind Of Blue》这张几乎所有阐述爵士音乐的书籍,都打高分的经典中的经典唱片时,我失望地感觉:这就是终极经典吗?后来在了解了个中精髓后,才真正回味这张专辑的深厚功力。
别小看慢慢用身体感受的音乐,在多年累积后形成的印象堆,这些藏在意识角落、各个抽屉里的音乐,不知在哪里各自反应激荡,不知什么时候会融合,变成你自己的养分,变成你的灵感,变成你的原创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