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素燕:教育制度要怎么改?
近年确实有越来越多友族把孩子送进华小。郊区或园坵的友族,喜欢把孩子送到微型华小,理由可能只是学校靠近住家,不用烦恼交通问题而已。
当然,除了这点,许多友族家长是认同华小校风、希望孩子学华文,才让孩子念华小。
毕竟实施“严格教育”的华小,在政府评估考试中,往往交出比国小好的成绩。也许这也是许多友族家长青睐华小的原因。
华社对于友族报读华小的现象,心态其实很矛盾。
许多别无选择的微型华小,需要靠友族学生报读保校,对友族学生或许无任欢迎。但是,那些本来就学生爆满的城市华小,未必那么欢迎友族学生。
除了学额不足问题,也考量到完全不谙华文的友族学生,可能拉低学校的总平均成绩。
不是所有华小,都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点华社心照不宣。
这绝对不是冲著肤色而来的歧视问题。
就算华族的孩子,如果学习能力缓慢、无法适应学校传统教育模式或某些老师的指导方式,华小也未必是适合他们学习的地方。
成绩落后的友族学生,念华小不见得可以学得更多、更好。
联邦直辖区部长东姑安南看到越来越多友族家长送孩子进华小,但不知道他是否看到,许多华裔家长也在为华小数十年不变的应试教育苦恼。
这是为什么,近年一些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私人学校、在家教学中心或国际学校上课。
华小无法改变,家长就要自己改变。
还是原地踏步
我国小学教育问题,未必是再来几次大刀阔斧的教改就能解决的。
现在的KSSR制度本来立意,就是让学生活学活用取代填鸭式教育,可是执行起来,又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搞到现在,学校头痛的是,在新的制度之下,学生怎样才能考到好成绩?
教育制度再怎么改,大家还是原地踏步,只是想着怎样应对新的考试制度而已。
这不只是学校的问题,教育部有很大的问题和责任。
我们的社会,更是像宗教狂热般相信,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就是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