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行腳‧一解生死困惑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校園行腳‧一解生死困惑

只要明白生命不是度過一日又一日,談生死也可以很快樂。
只要明白生命不是度過一日又一日,談生死也可以很快樂。

供稿:董總中學生月刊



第一次的死亡經驗,是有點模糊的;那一年我才15歲。在一個傳統的家庭中,死亡是禁忌。尤其是小孩子,再多的好奇、不明白,也沒有人願意冒著挨罵的風險,去問大人……

面對生死是我們文化裡最缺的一課,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教我們如何關愛別人,熱愛生命,唯獨沒有教會我們如何去面對死亡。我們這一代的愛與怕,正是生離死別這件事。究竟不敢談,是因為受到傳統文化的綁架,還是擔心談了就真的會走了?

“我的人生面臨過兩次傷痛經歷,15歲那年,突然之間,家人變成慌張起來。那時候只是聽到長輩們說:‘阿爸沒了。’第二次媽媽遇上車禍,被送進醫院后,還來不及好好道別就開車趕回家鄉路上,就接到爸爸來電說:‘搶救無效,宣告死亡。’”生命關懷工作者王錦民談及自己最傷痛記憶的時候提到,恐懼來自我們的無知,當有足夠的知識,充分的理解,可減少許多困惑和不安。

生命最後時刻需要愛



“Tag生命‧Share故事”生命教育巡迴演講《第一次的死亡經驗》于5月6日在浮羅交怡德教會紫文閣舉行。我們人生最不想面對,也害怕面對的就是生離死別,要如何跨越恐懼,讓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不留遺憾,讓在世的人如何好好活著(善生),是這次舉辦講座會的目的。

哪怕是至親離開許久,當談及媽媽的離去,王錦民還是無法強忍淚水。生命最后時刻需要愛,對在生者來說,眼淚成為唯一出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善終(好好規劃)是每個人都可追求的權利”,王錦民希望透過講座,可讓更多人盡早瞭解如何面對死亡,才能走出接到消息的瞬間表現出來的情緒,從“不敢相信,滿腔憤怒,心存盼望,憂鬱自責,唯有接納事實,最后才會改觀轉念。”

曾任台大醫院醫生,目前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于2013年在TEDxTaipei舞台上發表演說時提到,對于生死,“醫生只是個生命花園的園丁”,面對草木枯榮,首要選擇的就是善待,每個病人都有血有肉,懂得全力搶救、適時放手,才是尊重生命。我們唯有能夠面對死亡,甚至開始凝視死亡時,才能轉過來看人生到底是什麼?

人生無常珍惜當下

雖然當天出席講座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的人數只有30人,但至少有30人對于死亡課題有了新看法,而不停留在無奈,不讓在生者對于死亡形成生活壓力。演講過程,有少數出席觀眾誤以為是來賣墓地,可是卻願意坐下來聆聽生死課題,非常難得。

一直以來,我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別聊,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透過講座分享,王錦民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我們不能決定生命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深度。

孩子們都勇敢地去認識生死,大人們沒有理由不練習面對告別這件事。除了跟大人們談生死課題,董總出版局聯合孝恩輔導與咨商部這三年都走進校園,與孩子們談不同的生命課題。

“人生有起落,生命有開始就有結束。從頭到尾,也許是美好,也許是傷感,但只要想起曾經擁有的美好,就是對逝者的一種懷念。只要生命沒有到結尾,就不要有輕生的念頭,這是上天給你的機會,就該去珍惜,因為你的故事還在持續中……”SMK Serdang的黃佩怡聽完講座后說道。

來自雙溪大年新民獨中的麥惠雯則表示,她終于明白愛不是靠爭奪而來,而是每個人都值得被愛。

我們都不知道,是明天還是無常先到。我們也知道若果無常先到的話,我們必然有許多遺憾。你是否也曾想過,為自己的生命做些什麼,以減少一些人生遺憾呢?

有些失去是無法被替代的,譬如親人的離去。然而“死亡結束的只是生命,而不是關係”,逝者曾給予的愛與關懷,仍留在心中。或許我們能做些什麼,讓這份愛延續下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