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行脚‧一解生死困惑
供稿:董总中学生月刊
面对生死是我们文化里最缺的一课,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关爱别人,热爱生命,唯独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死亡。我们这一代的爱与怕,正是生离死别这件事。究竟不敢谈,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绑架,还是担心谈了就真的会走了?
“我的人生面临过两次伤痛经历,15岁那年,突然之间,家人变成慌张起来。那时候只是听到长辈们说:‘阿爸没了。’第二次妈妈遇上车祸,被送进医院后,还来不及好好道别就开车赶回家乡路上,就接到爸爸来电说:‘抢救无效,宣告死亡。’”生命关怀工作者王锦民谈及自己最伤痛记忆的时候提到,恐惧来自我们的无知,当有足够的知识,充分的理解,可减少许多困惑和不安。
生命最后时刻需要爱
“Tag生命‧Share故事”生命教育巡回演讲《第一次的死亡经验》于5月6日在浮罗交怡德教会紫文阁举行。我们人生最不想面对,也害怕面对的就是生离死别,要如何跨越恐惧,让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不留遗憾,让在世的人如何好好活着(善生),是这次举办讲座会的目的。
哪怕是至亲离开许久,当谈及妈妈的离去,王锦民还是无法强忍泪水。生命最后时刻需要爱,对在生者来说,眼泪成为唯一出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善终(好好规划)是每个人都可追求的权利”,王锦民希望透过讲座,可让更多人尽早了解如何面对死亡,才能走出接到消息的瞬间表现出来的情绪,从“不敢相信,满腔愤怒,心存盼望,忧郁自责,唯有接纳事实,最后才会改观转念。”
曾任台大医院医生,目前是台北市长柯文哲,于2013年在TEDxTaipei舞台上发表演说时提到,对于生死,“医生只是个生命花园的园丁”,面对草木枯荣,首要选择的就是善待,每个病人都有血有肉,懂得全力抢救、适时放手,才是尊重生命。我们唯有能够面对死亡,甚至开始凝视死亡时,才能转过来看人生到底是什么?
人生无常珍惜当下
虽然当天出席讲座的爸爸妈妈、阿公阿嬷的人数只有30人,但至少有30人对于死亡课题有了新看法,而不停留在无奈,不让在生者对于死亡形成生活压力。演讲过程,有少数出席观众误以为是来卖墓地,可是却愿意坐下来聆听生死课题,非常难得。
一直以来,我们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别聊,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透过讲座分享,王锦民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我们不能决定生命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深度。
孩子们都勇敢地去认识生死,大人们没有理由不练习面对告别这件事。除了跟大人们谈生死课题,董总出版局联合孝恩辅导与咨商部这三年都走进校园,与孩子们谈不同的生命课题。
“人生有起落,生命有开始就有结束。从头到尾,也许是美好,也许是伤感,但只要想起曾经拥有的美好,就是对逝者的一种怀念。只要生命没有到结尾,就不要有轻生的念头,这是上天给你的机会,就该去珍惜,因为你的故事还在持续中……”SMK Serdang的黄佩怡听完讲座后说道。
来自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的麦惠雯则表示,她终于明白爱不是靠争夺而来,而是每个人都值得被爱。
我们都不知道,是明天还是无常先到。我们也知道若果无常先到的话,我们必然有许多遗憾。你是否也曾想过,为自己的生命做些什么,以减少一些人生遗憾呢?
有些失去是无法被替代的,譬如亲人的离去。然而“死亡结束的只是生命,而不是关系”,逝者曾给予的爱与关怀,仍留在心中。或许我们能做些什么,让这份爱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