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韦地:真医生假文青──包含新华的花踪文学奖?(下篇)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林韦地:真医生假文青──包含新华的花踪文学奖?(下篇)

只开放给新加坡土生华人,而排除中国移民,技术上似乎并不可行,且有岐视之嫌。如果马华方面要“重建新马华文文学的一体性”,关键处是先要处理新加坡中国移民文学的议题,是否能提出更深刻、包容的“新新马华文文学论述”。分享花踪文学奖的资源,对区域文化的融合是有助的。另一方面,这也取决于中国移民社群的态度,中国大而新马小,在全球化时代,这资本差距也被进一步放大,许多移民新加坡多年的中国读者,对新马文学也不熟悉。



本土新华方面,从新加坡文学奖的入围名单,到黄锦树提到的“南洋理工大学的驻校作家”计划历年人选,以及王润华和柯思仁近日在《联合早报》的发言,可见新华文坛在忧患意识之中,对保议主义的倾向(王润华:“未来50年,虽然仍然会有新移民从事文学创作,但新华主流作家应该还是在本地成长的一代。”《联合早报》2016年1月26日;柯思仁:“不过,文学和文化是在地生成的,如果将期望寄托在移民文学,我看那也不需要。”《联合早报》2016年5月10日)。

在此氛围中,要求开放南洋理工大学的驻校作家之“本土作家”位子予马华作家,将三个不同族群揉合成“新马华文文学”一体,似乎庞大而艰钜,短期内无法完成的工程。(不要忘记,花踪理论上还是华社的资本,南洋理工大学的驻校作家计划,可牵涉到新加坡国族主义问题)。以现况论,恐怕很少有人是对马华文学、新华文学和新加坡移民文学都熟悉的,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也因如此,花踪文学奖反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比起“建立共同发表平台(副刊、杂志)”和“共同编纂选集,建立论述”旷日费时,花踪文学奖工委会只要更改章程,就可踏出“重建新马华文文学的一体性”关键的第一步,反正上一届他们更改章程,将马来西亚公民的参赛资格改为“在马来西亚连续居住十年以上”时,乍看也没考虑太多太久。



若此事真的发生,那长期依赖《星洲》资本和花踪文学奖的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是否已到一个段落?难道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在我们眼前的新马华文大文学的一个历史新起点?

以后不再有“马华作家”、“新华作家”或“新移民作家”了。

我们大家都将会是传说中的“新马华文作家”?那里将会有一个传说中的“南洋文学共和国”?

好大的梦。

在新加坡当医生、“草根书室”董事,曾获花踪文学奖、大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艺文部落格奖。出版文集《在第一本书之前》、《不可一世》、《于是》、《两医之间》。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