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垃圾分類:環保人士(下篇) 民間組織推動近20年 回收資源再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零秘密‧垃圾分類:環保人士(下篇) 民間組織推動近20年 回收資源再用

志工們逢週六就會聚集一起,為聯絡處收集到的可循環物品分類。
志工們逢週六就會聚集一起,為聯絡處收集到的可循環物品分類。

報導:吳燕萍
攝影:李再輝、張來星、吳燕萍
(新山1日訊)民間組織在柔州推行環保運動將近20年,本地民眾從一開始的漠視,到逐漸自動自發將家中二手物品捐贈,為州內今時落實的垃圾分類措施奠定根基。



據了解,阿彌陀佛援助總會與佛教慈濟基金會算是較早期在柔州提倡資源回收環保運動的慈善組織,他們通過教育和走入社區推動環保與資源回收運動。

阿彌陀佛援助總會公關運作執行人員高少華日前接受《中國報》訪問時透露,該會于1998年開始在柔州展開資源回收行動,而該會當時是以羅厘挨家挨戶收取物資。

“直到2010年,我們于柔州設立第一個黃色環保鐵箱,以定點鐵箱向居民回收可循環物品,而當時該會的舉動,算是全柔絕無僅有。”



他指出,該會目前主要是以黃色環保鐵箱和挨家挨戶羅厘拜訪方式收取物資,之后再將物資轉售回收商,從而以該款項維持慈善事業。

家長老師響應

而佛教慈濟基金會烏魯地南聯絡處副負責人彭美華與和氣副組長林抒穎受訪時則坦承,因他們在烏魯地南智南華小任教,所以最先在學校展開資源回收活動,家長和老師們都非常響應。

“后期于烏魯地南區設立聯絡處會所后,我們就在聯絡處進行資源回收,而志工們逢週六也會到聯絡處,幫忙分類回收的資源,一些仍有用處的資源,我們則會收起,適時再度運用。”

針對早期民眾提供資源回收的情況,他們都坦承,十多年前民眾對垃圾分類概念模糊,包括將垃圾一併交給他們回收,但多年教育下來,民眾現已清楚什麼資源才可交給他們回收。

設環保鐵箱省人力

阿彌陀佛援助總會目前在州內共設置190個黃色環保鐵箱,鐵箱定期將有員工把物資回收。

高少華指出,黃色環保鐵箱的好處就是節省人力,未來也不排除黃色環保鐵箱可能會取代目前挨家挨戶收取物資的做法。

詢及如何鑑定置放黃色環保鐵箱,他指出,該會一般在油站、商業區或住宅區置放鐵箱,如果鐵箱在幾個月內,獲得許多資源回收,他們就會繼續置放該鐵箱。

“假設鐵箱內出現垃圾等,就證明有關地點的民眾無法理解鐵箱用意,他們便會撤回鐵箱。”

他指出,一般資源回收工作在城市地區,比較可獲得較高迴響,鄉下地區則欠共鳴。”

他指出,該會進行資源回收的工作,除了為推動愛護地球的環保工作,另一目的則是希望透過變賣回收到的物資,為旗下的洗腎中心、孤兒院和老人院等籌募運作經費。

“雖然,孤兒院等運作費多數還是要依靠民間支助,但民眾的熱心提供物資的方式,多少也補貼部分開銷。”

自願捐獻二手資源

可愛手機套、漂亮刺繡畫、二手收音機和電視機等應有盡有,全都在佛教慈濟基金會烏魯地南聯絡處。

《中國報》日前走訪上述聯絡處,并獲得彭美華、林抒穎、聯絡處教育組教育幹訓李興勝和環保教育站站長謝荔馨接待,進而該聯絡處深藏不露,在兩層樓的屋子中,竟到處都是珍貴的二手資源。

由於,該聯絡站回收到的資源都是民眾自願捐獻,所以慈濟人員也歡迎民眾前來,以樂捐方式將有用的資源帶回家,讓這些二手資源繼續延續生命。

他們指出,該聯絡處二樓都是回收的二手衣服、擺設品與日常用品,當中還有校服與文具,這些物品有者是民眾捐獻,一些則是商店業者結業后,將店內物品捐給他們。

據現場觀察,許多物品猶如新品,一點都不像二手貨,現場也可看見二手收音機,志工們坦承,這些物品都沒有定價,民眾可隨意樂捐結緣,就可帶走“心頭好”。

據悉,該處也曾有民眾以5令吉至10令吉的價格,捧走仍可使用的二手家電,外勞也會前往購買衣服和飾品。

瓶罐製工藝品贈友

52歲家庭主婦利用巧手將環保理念,貫徹在日常生活,不僅用別人丟棄的汽水瓶和餅乾鐵罐等製作手工藝品贈友,還將被人丟棄的瓶罐製作成各種實用生活物品,是許多人眼中的“環保達人”。

這名環保達人為魏愛花,因為喜歡用可循環物品製作手工藝品,所以身邊好友經常都會將家中收集到的汽水罐或瓶子等,免費送給她創作,而她製做好后,也會無條件免費派送給好友與街坊。

由於經常贈送朋友精美的手工藝品,讓魏愛花累積好人緣。

魏愛花受訪時坦承,自己初期并沒有用空瓶和罐子製作手工藝品,僅是以殘障學會每年寄給她的賀卡製作燈籠,由于其燈籠手工精巧,甚至還有民眾願意花錢向她購買。

因丈夫工作關係,魏愛花后來便從彭亨遷居新山,其父親當時也跟著一起到新山住,父親喜歡收集可回收資源,某日她在家覺得父親回收的汽水罐漂亮,便開始嘗試拿來製作手工藝品。

因此,讓魏愛花自此喜歡上用回收的瓶罐等,製作各式各樣環保手工藝品。

親友助收集資源

丈夫、孩子、朋友和親戚全力支持,讓魏愛花更心無雜念,全心全意製作自己喜歡的環保物品。

魏愛花指出,除了朋友和親戚會將回收到或沒用的瓶子贈她,孩子們也會在工作地點,將可使用的二手手工材料帶回來給她。

“其實,我的孩子們都很有製作環保手工的才華,例如我朋友女兒學校某次要孩子用報紙製作手工藝品,朋友找我幫忙,我都沒信心用報紙做手工,而我兒子卻成功將報紙做成提籃。”

魏愛花認為,將可循環資源再生不難,身邊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瓶罐,其實只要再施巧手,每樣物品都有第二次再生機會。

另外,她提醒民眾若要用外面取回的汽水罐或瓶子等,都必須額外進行消毒,例如將罐子等浸泡在消毒水中,以避免罐子有細菌滋生,同時,鐵罐必須脫水,否則易生鏽。

她指出,身邊其實擁有許多隨處可得的資源,大家只要仔細觀察,很多日常生活上的物品,都可以不斷循環使用。

抽空助垃圾分類

阿嬤廖美蓮雖然年屆75歲,但2年多來,經常從住家步行到佛教慈濟基金會烏魯地南聯絡處,幫忙進行垃圾分類工作。

廖美蓮一度害羞要求不要採訪她,但在志工們協助說服下,阿嬤便嬌羞的受訪。

廖美蓮坦承,自己孩子皆已長大,孫子也有,但她仍熱愛勞作,從前未認識慈濟前,就會自己看到路邊有紙皮等,就會撿回家,遇上回收商才變賣。

她認為,這也是自己為愛護地球付出的方式之一,如今成為慈濟志工后,只要聯絡處有開門,她必定會前來幫忙,并且在往來的路上看到有可回收物資,都會撿起帶到聯絡處。

“我的孩子們都很支持我到慈濟幫忙,所以我有空就一定過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