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垃圾分类:环保人士(下篇) 民间组织推动近20年 回收资源再用
报导:吴燕萍
摄影:李再辉、张来星、吴燕萍
(新山1日讯)民间组织在柔州推行环保运动将近20年,本地民众从一开始的漠视,到逐渐自动自发将家中二手物品捐赠,为州内今时落实的垃圾分类措施奠定根基。
据了解,阿弥陀佛援助总会与佛教慈济基金会算是较早期在柔州提倡资源回收环保运动的慈善组织,他们通过教育和走入社区推动环保与资源回收运动。
阿弥陀佛援助总会公关运作执行人员高少华日前接受《中国报》访问时透露,该会于1998年开始在柔州展开资源回收行动,而该会当时是以罗厘挨家挨户收取物资。
“直到2010年,我们于柔州设立第一个黄色环保铁箱,以定点铁箱向居民回收可循环物品,而当时该会的举动,算是全柔绝无仅有。”
他指出,该会目前主要是以黄色环保铁箱和挨家挨户罗厘拜访方式收取物资,之后再将物资转售回收商,从而以该款项维持慈善事业。
家长老师响应
而佛教慈济基金会乌鲁地南联络处副负责人彭美华与和气副组长林抒颖受访时则坦承,因他们在乌鲁地南智南华小任教,所以最先在学校展开资源回收活动,家长和老师们都非常响应。
“后期于乌鲁地南区设立联络处会所后,我们就在联络处进行资源回收,而志工们逢周六也会到联络处,帮忙分类回收的资源,一些仍有用处的资源,我们则会收起,适时再度运用。”
针对早期民众提供资源回收的情况,他们都坦承,十多年前民众对垃圾分类概念模糊,包括将垃圾一并交给他们回收,但多年教育下来,民众现已清楚什么资源才可交给他们回收。
设环保铁箱省人力
阿弥陀佛援助总会目前在州内共设置190个黄色环保铁箱,铁箱定期将有员工把物资回收。
高少华指出,黄色环保铁箱的好处就是节省人力,未来也不排除黄色环保铁箱可能会取代目前挨家挨户收取物资的做法。
询及如何鉴定置放黄色环保铁箱,他指出,该会一般在油站、商业区或住宅区置放铁箱,如果铁箱在几个月内,获得许多资源回收,他们就会继续置放该铁箱。
“假设铁箱内出现垃圾等,就证明有关地点的民众无法理解铁箱用意,他们便会撤回铁箱。”
他指出,一般资源回收工作在城市地区,比较可获得较高回响,乡下地区则欠共鸣。”
他指出,该会进行资源回收的工作,除了为推动爱护地球的环保工作,另一目的则是希望透过变卖回收到的物资,为旗下的洗肾中心、孤儿院和老人院等筹募运作经费。
“虽然,孤儿院等运作费多数还是要依靠民间支助,但民众的热心提供物资的方式,多少也补贴部分开销。”
自愿捐献二手资源
可爱手机套、漂亮刺绣画、二手收音机和电视机等应有尽有,全都在佛教慈济基金会乌鲁地南联络处。
《中国报》日前走访上述联络处,并获得彭美华、林抒颖、联络处教育组教育干训李兴胜和环保教育站站长谢荔馨接待,进而该联络处深藏不露,在两层楼的屋子中,竟到处都是珍贵的二手资源。
由于,该联络站回收到的资源都是民众自愿捐献,所以慈济人员也欢迎民众前来,以乐捐方式将有用的资源带回家,让这些二手资源继续延续生命。
他们指出,该联络处二楼都是回收的二手衣服、摆设品与日常用品,当中还有校服与文具,这些物品有者是民众捐献,一些则是商店业者结业后,将店内物品捐给他们。
据现场观察,许多物品犹如新品,一点都不像二手货,现场也可看见二手收音机,志工们坦承,这些物品都没有定价,民众可随意乐捐结缘,就可带走“心头好”。
据悉,该处也曾有民众以5令吉至10令吉的价格,捧走仍可使用的二手家电,外劳也会前往购买衣服和饰品。
瓶罐制工艺品赠友
52岁家庭主妇利用巧手将环保理念,贯彻在日常生活,不仅用别人丢弃的汽水瓶和饼干铁罐等制作手工艺品赠友,还将被人丢弃的瓶罐制作成各种实用生活物品,是许多人眼中的“环保达人”。
这名环保达人为魏爱花,因为喜欢用可循环物品制作手工艺品,所以身边好友经常都会将家中收集到的汽水罐或瓶子等,免费送给她创作,而她制做好后,也会无条件免费派送给好友与街坊。
由于经常赠送朋友精美的手工艺品,让魏爱花累积好人缘。
魏爱花受访时坦承,自己初期并没有用空瓶和罐子制作手工艺品,仅是以残障学会每年寄给她的贺卡制作灯笼,由于其灯笼手工精巧,甚至还有民众愿意花钱向她购买。
因丈夫工作关系,魏爱花后来便从彭亨迁居新山,其父亲当时也跟着一起到新山住,父亲喜欢收集可回收资源,某日她在家觉得父亲回收的汽水罐漂亮,便开始尝试拿来制作手工艺品。
因此,让魏爱花自此喜欢上用回收的瓶罐等,制作各式各样环保手工艺品。
亲友助收集资源
丈夫、孩子、朋友和亲戚全力支持,让魏爱花更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制作自己喜欢的环保物品。
魏爱花指出,除了朋友和亲戚会将回收到或没用的瓶子赠她,孩子们也会在工作地点,将可使用的二手手工材料带回来给她。
“其实,我的孩子们都很有制作环保手工的才华,例如我朋友女儿学校某次要孩子用报纸制作手工艺品,朋友找我帮忙,我都没信心用报纸做手工,而我儿子却成功将报纸做成提篮。”
魏爱花认为,将可循环资源再生不难,身边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瓶罐,其实只要再施巧手,每样物品都有第二次再生机会。
另外,她提醒民众若要用外面取回的汽水罐或瓶子等,都必须额外进行消毒,例如将罐子等浸泡在消毒水中,以避免罐子有细菌滋生,同时,铁罐必须脱水,否则易生锈。
她指出,身边其实拥有许多随处可得的资源,大家只要仔细观察,很多日常生活上的物品,都可以不断循环使用。
抽空助垃圾分类
阿嬷廖美莲虽然年届75岁,但2年多来,经常从住家步行到佛教慈济基金会乌鲁地南联络处,帮忙进行垃圾分类工作。
廖美莲一度害羞要求不要采访她,但在志工们协助说服下,阿嬷便娇羞的受访。
廖美莲坦承,自己孩子皆已长大,孙子也有,但她仍热爱劳作,从前未认识慈济前,就会自己看到路边有纸皮等,就会捡回家,遇上回收商才变卖。
她认为,这也是自己为爱护地球付出的方式之一,如今成为慈济志工后,只要联络处有开门,她必定会前来帮忙,并且在往来的路上看到有可回收物资,都会捡起带到联络处。
“我的孩子们都很支持我到慈济帮忙,所以我有空就一定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