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霸凌與 被霸凌者
特約:莫淑卿
最近,看到報導小學生被霸凌自剪舌頭的事件,內心充滿震撼又心疼!漸漸地,害怕佔據了內心,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會面對同樣的事件,我們也認知到“打造無霸凌校園!”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口號而已。有校園的地方,就會出現校園霸凌,要怎樣才可以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面對校園霸凌呢?
什麼是霸凌?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都分不清霸凌和玩鬧的差別,導致孩子跟爸爸媽媽投訴時,爸爸媽媽會譴責孩子無理取鬧,無法立即糾正或引導孩子拒絕,反而縱容了霸凌,直到事件嚴重化時,才來自責。“霸凌”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而校園霸凌,是指一個學生長期重複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或是有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成為受欺凌學生,造成其身心痛苦的情形。
長輩的無視和責備
在收集資料時,發現霸凌行為大致可分為下列六種類型:(1)肢體霸凌:以肢體暴力行為霸凌他人,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是最容易辨認的一種,會造成他人身體受到傷害;(2)言語霸凌:運用語言刺傷或嘲笑別人,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是校園中最常出現且最不易發現的霸凌行為,會造成他人心理受傷,傷害程度有時會比肢體霸凌還嚴重;(3)關係霸凌:這一類型霸凌,往往牽涉到言語的霸凌,包括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4)反擊型霸凌:這是受霸凌學生長期遭受霸凌之后的反擊行為,包括受霸凌時生理上的自然回擊,或去霸凌比自己更弱勢的人;(5)性霸凌:類似性騷擾,包括以有關性、身體性徵及性別取向作為玩笑或嘲諷內容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6)網絡霸凌:指利用網絡散播色情圖片、散佈謠言中傷他人、留言恐嚇他人等使人心理受傷或恐懼的行為,這是近年來新興的霸凌形態,而且程度相當嚴重。
回想起曾經接觸過的一名學生,他很容易憤怒,不敢交朋友,同學都說他是怪人,當他和我聊起童年時,述說他是如何被同學關係霸凌,那時的他覺得很無助和無奈。找老師求助時,老師詢問他是否該檢討自己,讓他更受傷,更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而讓他最傷心的是告知媽媽時,媽媽竟然要求他自己解決,導致他完完全全把自己封閉起來了。
無疑,長期的霸凌,加上長輩們的無視和責備,讓這名孩子的性格和思想被扭曲了,讓我深刻地明白沒有怪小孩,只有受傷的小孩。
齊配合減少傷害
當霸凌事件發生,我們常常會關注的是被霸凌的一方,可是霸凌者的行為其實也是求救的訊息。我記得,有一個長期運用語言來霸凌其他孩子的小學生,當他表達自己的內心恐懼和害怕孤獨的模樣時,讓聽的人很心疼。如果每個孩子都擁有健康和和諧的關係,可是內心深處曾經歷創傷,導致引發霸凌行為,不管是霸凌者還是被霸凌的人,都需要我們來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態。
這本《陪孩子面對霸凌》絕對是一本值得父母師長收藏的行動指南,裡頭有案例分享,雖然很多案例是發生在國外,可是也有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我們無法營造無霸凌的校園,但我們可以在父母師長的配合下,把傷害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