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對話
(新加坡5日綜合電)中國週日抨擊美國“挑釁”,還說在和鄰國的南海領土紛爭方面,中國不會怕“麻煩”。
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孫建國,週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發表講話,表示目前南海情況大致穩定,航行自由沒受影響,直斥某些區外國家炒作有關議題,並在南海炫耀武力。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周六警告,中國若在菲律賓主張擁有主權的南海島礁興建設施,美國等國將“採取行動”。
孫建國強調,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不會允許自己的主權及安全利益受到侵犯,不會坐視少數國家到南海搗亂。
他表示,南海問題最近引起很多關注,亦注意到某些國家對國際法採取“合則用,不合則棄”的投機態度,一方面帶頭在南海實施所謂的航行自由計劃,公然炫耀武力;一方面拉幫結派,支持其盟國對抗中國,讓中國接受並執行仲裁結果。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孫建國指出,中國堅持維護南海和平問題,中國與東協已取得共識,透過對話和磋商,解決南海爭議,中國與東協完全有能力處理好問題。
他又指,當前南海問題升溫,是由于個別國家為一己私利,蓄意挑動而造成。菲律賓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以國際法為幌子,實質是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掩蓋其非法侵佔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的行徑。
菲挑動爭端違反國際法
他強調,菲律賓單方面提出仲裁,違背中菲協議,違背國際法。仲裁結果對中國沒有約束力,中國已多次表明,不接受、不承認、不執行仲裁結果。
他還重申,中國南海政策沒變,中國有智慧、有耐心通過和平協商談判解決爭端,也相信其他當事國有智慧、有耐心共同走這條和平之路。非當事國不要為一己私利執意破壞這條路。
報告批中國在南海大幅填海
第15屆香格里拉對話(亞洲安全峰會)周五在新加坡召開,會議主辦方當日發表戰略報告,近一半內容談及中國,部分章節指摘中國在南海填島12平方公里,越南、菲律賓僅填0.4平方公里。
中國官媒直指報告單方面指摘中國是南海問題的“罪魁禍首”,非常“不公平”。
中國官媒報導,會議主辦方國際問題戰略研究所本月3日發布題為《2016亞太區安全評估:關鍵發展與趨勢》的戰略匯編報告,整個報告共有15章,除去前言和結語剩下的13章中,有6章提到中國。報告第4章為南海軍事化,在70字的本章簡介中,詳細描述中國從2014年起執行龐大的計劃,擴大、鞏固在南海的存在,稱中國船隻在挖掘沙子並運輸,不斷填島12平方公里,越南、菲律賓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只填了0.4平方公里。
而在報告第一章闡述美國對中國看法的變化。文章列舉中國在國內、國際事務處理中的政策制定,與美國所希望的相距甚遠,包括中國駭客大規模襲擊美國,盜取個人資料;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保持強硬;及在一些其他事項上的作為,都在阻撓中美之間關係的發展。
報告第八章也提到台灣問題,指大陸和台灣已建立多渠道的交流機制,增強經濟合作和民眾往來。不過,中國官媒指,報告完全無視“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也無視中國和美國之間建立的“三個聯合公報”。
美欲在東亞建亞太安全網路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香格里拉對話”演說,不斷重複“亞太原則性安全網絡”的建議,美方希望東亞各國打破雙邊協定的限制,進一步推動類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集體架構。
他說,亞太地區基于特殊歷史與地緣政治因素,多以雙邊關係作為區域安全的基石,不像歐洲有跨區域的正式架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北約是冷戰時期,大西洋兩岸國家結盟,共同對抗前蘇聯與東歐共產政權的正式組織,亞洲從未出現類似架構,結構鬆散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也難比擬,卡特未明言建構亞太原則性安全網絡,是為因應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布局。
卡特表示,亞太區的政治、經濟與軍事態勢持續演變,發展中的亞太安全網絡除了現有的盟邦向外延伸,還將包容各方,網絡將結合所有的雙邊、三邊與多邊關係,讓各方以經濟力量跨越國界,做更多的事。
Breaking Defense報導,卡特的包容性安全網絡旨在納入亞太區背景極為分歧的各國,包括城市小國新加坡、講英語的澳洲與紐西蘭、美國長期盟邦日本、韓國與台灣、人口龐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共黨統治的越南和中立的印尼等國。
報導指出,美國與亞洲盟友只能依賴“樞紐與輻射線條”式的連結,美國承諾維繫日本、韓國與台灣的安全,與澳洲、紐西蘭簽有正式條約,但這些國家彼此間未有協定。
克里吁中國勿在南海挑釁
(蒙古‧烏蘭巴托5日綜合電)美國國務卿克里週日說,中國如果在南海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美國將視為挑釁行為。
國際法庭將在未來數周就南海仲裁案作出裁決,多名美國官員關注裁決有可能促使中國在南海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
中方在2013年曾單方面宣布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
正在蒙古訪問的克里表示,如果中國真的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美國會將視此為挑釁及令南海不穩的行動,也會令美方質疑中方一直表示以外交手段解決南海問題的承諾。
克里呼籲中方不要單方面作出有挑釁性的行動。他說,任何國家都不應以單方面行動,將資源豐富的南海軍事化。
克里週日結束訪問蒙古后,將轉往中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