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一趟法性之旅 馬金泉:從《法華經》中甦醒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共赴一趟法性之旅 馬金泉:從《法華經》中甦醒

(吉隆坡6日訊)共享空間舞團總監馬金泉指出,《法華經》要表達的目的為佛知見、佛性和法性,希望用大眾看得懂的方式,與大家共享一趟《法華經》法性之旅。



他說,《法華經》能找到自己的佛心,從“無名”中甦醒,而他在編舞過程,終于知道法性是什么。

“每個人都有佛性,只要能讓佛性種子覺醒,便能逃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另外,他談到“如來拈花”的由來,他說,蓮花是所有植物裡,唯一能呈現“花果俱在”的現象,不像其他植物必須先開花方能結果。



舞蹈員創意演出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華麗而內斂,而生長在淤泥的蓮藕,表面堅硬的蓮藕,內部卻有一個個洞,似空非空。”

他昨晚出席《法華經》舞動和平共生妙旋律巡迴講座會系列(三)時,與大家分享《法華經》對于現代的意義與價值。

3名主講人分別是馬金泉、馬大語言學(中文)學士、博大中文文學碩士周錦聰和創價學會教學部部長陳國龍。

陳國龍指出,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后十四品說一乘之果。

他談及《法華經》的“二處三會”,釋尊在靈鷲山和虛空為眾生說《法華經》,舉行3次說法的集會。

“虛空會是一個超越場所、空間的儀式,就像是佛悟得的世界。”

講座會結束后,共享空間舞蹈員呈獻小段演出,以創意手法呈獻,說明《法華經》中人人皆菩薩的道理,舞姿動人至極,觀眾皆之動容。

可調和各派爭議

周錦聰提及《五百弟子授記品》中的衣珠之喻,及《如來壽量品》中的良醫之喻.

“前者比喻每個人都有平等的佛性,佛性是形成理想人格的種子,金剛不壞,佛性能作為‘自身的主人’決定人生幸福的一個機軸;后者比喻三乘人,信授權教,不得正道。”

他總結《法華經》為語言精簡、透徹,是早期經典的理論代表,且適當地調和各派爭議。

周錦聰:譯文比本文親切

周錦聰以文學角度切入《法華經》對于現代的意義與價值,他指出,《法華經》原文是梵文,本身的韻文是印度當時優美的文學佳作,使得譯文比本文親切,描寫生動,更使人喜歡。

他提及“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典故,火災是很可怕的場面,但是在裡面玩耍的小孩卻不知道,這番描寫生動。

他說,《法華經》另一特點是對話性,內容以大量師徒對話方式呈現,讓弟子感覺佛陀與他對話,弟子就是自己。

“法華經又稱為譬喻文學,為了方便眾生理解,進入佛法世界,用了大量的比喻,來闡明難理解的哲理。”

他舉例,就如火宅,就是眾生居住的迷悟世界、長者就是佛陀、孩子們就是眾生、大白牛車就是佛乘和三車就是三乘。

他指出,現代的孩子最大問題就是沉迷網絡世界,這故事學習如何適合孩子的方式對待他,否則會與孩子越走越遠。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