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縱貫線.華樂推手搞組織 期待更大喜樂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北馬縱貫線.華樂推手搞組織 期待更大喜樂

 ■從搞華樂到搞組織,吳淑亮在兩者之間遊刃有餘。

■從搞華樂到搞組織,吳淑亮在兩者之間遊刃有餘。

報導:蔡愛卿
吳淑亮並不是一個純粹的華樂老師,他更多是一個搞華樂組織的能手,從組織樂團、舉辦比賽、帶團出國表演到與官方建立聯繫等。要做這些事除了涉及各種人際來往,還要不斷找經費確保組織能存活下去,這一切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都是挑戰。



搞組織的話,音樂就不再是音樂這么簡單了。在這行業十多年,吳淑亮清楚藝術與政治息息相關,也受到政治變化影響。要推動華樂,就必須得到政府相關單位的支持。

他說,如果只搞文化,沒有走出自身文化圈子,則根本無法推廣。起初他的做法不受老一輩認同,認為他是在“賣華”。但是他知道如果沒有走進其他族群,其他人是不會接受與支持華樂的。關起門來的方式只會讓矛盾越來越嚴重,無助互相了解。

打造系統化環境



他當然不是一開始就懂這些。2003年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回到家鄉亞羅士打發展時,與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一樣擁有蓬勃理想。他曾經想把中國、台灣那一段表演方式搬到家鄉,但很快就發現這種想法很空洞,因為吉打州根本沒有真正的演奏廳。接下來他當然陸續體驗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

但這並沒有將他打倒,他依然成為一個全職的華樂工作者。他了解到馬來西亞的華樂發展不可能好像中國或台灣,但是若是與海外有華人的國家比較,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華樂的發展可說是遠遠超越他們。吳淑亮就是在這空間不算大,但仍充滿希望的土地耕耘到現在。

他的夢想是為華樂打造系統化的環境,能有職業化的樂團與正常撥款。這個夢想到今還未實現,他依然在努力當中,沒有放棄。

他是這樣說的:我們並沒有放棄,依然在等待與期待,只是已經沒有當初那些天馬行空的理想了。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工作,但從工作中我們看到,這裡依然是有希望的。

持續拿到政府撥款

從事推動華樂工作多年,吳淑亮最清楚華樂團體的生存不易。他認為華團應該用最實際的方式支持華樂,而不是好像派救濟金那樣,象徵式支持一點,但對於實際推動沒有幫助。

雖然是在推動華樂,但並不是一開始就得到很多支持。他說,2010年過後情況才有了改善,得到來自華團的經費舉辦活動。

吳淑亮一直認為,只要能推動華樂,他們可以跟任何團體或組織合作。為此他還曾經與在那裡教華樂的亞羅士打濟陽閣德教會意見相左,他們認為只需靠自己的團體力量推廣,但吳淑亮認為那樣的話太慢了。

而他帶領的團體能持續拿到政府撥款,也說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他說,他所做的與其他全職華樂工作者其實沒兩樣,不同的只是他也走進別人的文化圈,開拓更多資源。而這樣做最終受益的是華樂。

吳淑亮簡介

自幼學習中西樂器

吳淑亮自幼獲得父母鼓勵與熏陶,先後師從朱繼績、陳仕昌、溫永偉、陳賢忠、林順有、呂慧敏及西安音樂學院張賓教授等著名音樂家學習中西樂器、音樂理論及指揮。

他中學時期即加入吉華國中華樂團,連任四屆該團樂隊團長及受委為拉弦組首席及學生指揮,並於1999年獲馬來西亞全國公開獨奏賽二胡組冠軍。隨後遠赴中國上海音樂學院進修二胡,導師為王永德教授,也曾跟隨台灣國立實驗樂團指揮瞿春泉深造指揮。

他多次擔任各中小學及大學華樂團音樂文化活動之策劃人、藝術總監兼音樂總監,他以多媒體與音樂結合,使傳統華族音樂更生動。

他也是國油科技大學華樂團指揮兼導師,多次參與國油大學華樂團的華樂行政管理。曾分別於2010年、2011年、2012年及2013年在國油大學主辦《春》 《夏》《秋》《冬》音樂會。

他曾在2013年受吉打州蘇丹封賜PJK勛銜,並在2015年獲得台灣僑聯主辦的海外優秀青年獎。

主動出擊爭取支持

吳淑亮是藝術與交際兩不誤的音樂家。他認為與其坐在家裡埋怨別人不支持藝術,倒不如主動出擊,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藝術,這樣還有機會得到支持。

他說,本地有開辦藝術相關課程的高等學府,缺少藝術行銷課程。除了教導學生專業知識,如何將自己的專業包裝與銷售出去同樣重要,不然將來學生畢業後一定遇到許多問題。

他說,這些年來他也看不少剛畢業出來的新鮮人,心高氣傲,想要賣自己的產品卻用錯誤的方式,試問人們要如何支持他?

學院或大學生在畢業之前都需要實習,他認為學音樂的學生也必須實習,到相關企業或是樂團工作,體驗實際操作樂團起來是怎樣的情況。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