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龙:100年后的会馆…
交通部长拿督斯里廖中莱说,文冬华团、庙宇及华人新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这些都是难得的史料,可以将它们编成历史文献。
不止文冬,东海岸华人聚集区,开埠时,各籍贯乡团都会成立自己的会所,无形中就是一种文化资产。可惜,大部分的乡团都没有很强的意愿设立文化馆。
社团老前辈常带责备的口吻,指年轻人不参加会馆,会馆很难找接班人,导致领导层青黄不接。
问题是,年轻人步上会馆,见到的是空荡荡一片,吸引他们的,可能是墙上挂著的泛黄照片,或是陈旧的麻将台。
如何着手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根,要让他们接棒,一时很难。
廖大人有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文冬掀起文化风气,重新包装的文化街,把当地的历史文化、美食、特产、及壁画等,一举推上国际舞台。
对,搞的就是包装!旧会馆是可以包装成新产品的;传统文化经过包装就是新玩意,年轻人就是喜欢新包装的旧玩意!
日后的挑战是,分布在全国各地、墙壁都斑驳得惨不忍睹的旧会馆,穿着拖鞋开会的老理事,或者仍握著NOKIA 3310手机的会长们,能否意会到部长的新点子?
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冲击与淘汰,能留下来,是因为先辈们懂得运用智慧,将古早的东西,顺应时代化,让它不断增值,历久不衰。
100年后,今天肩负著传承文化历史的华人会馆,是一座座毫无生气和历史价值的残旧建筑,抑或人头攒动的古蹟中心,就看今天的华社领袖智慧、创意与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