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碧君:難民同人不同命
普通組記者
第2批敘利亞難民于5月底,乘坐包機從黎巴嫩飛抵我國,副首相阿末扎希、政府官員及非政府組織人員,親自迎接這68名難民,“貴賓式”迎接難民,招致批評,政府被抨沒有一視同仁對待難民。
難民,予人的印象是擠在難民船上、漂洋過海逃難到其他國家時,已是骨瘦如柴、教育水平低…,但是,這批來馬的敘利亞難民,讓人大開眼界,特別是國家領袖親自接機,政府會發出臨時工作準證給當中的專業人士,青少年難民還可以繼續上學與深造,以及獲分配擁有3間房的公寓單位。
這68名難民享有特別待遇,讓人想起一年多前發生的緬甸羅興亞難民,在浮羅交怡海上漂浮卻被拒上岸,過后又被當成皮球踢來踢去,甚至更久遠的新街場越南難民營騷亂事件,進而聯想到政府沒有一視同仁對待難民,難民有等級之分。
首相納吉在聯合國大會上,承諾接收3000名敘利亞難民,是出于人道立場,與目前國內的15萬8000名其他難民比較,這不是龐大的人數,但是,政府的處理手法,確實引人詬病,尤其是當國家經濟不景氣,政府收緊開銷之際,還得為敘利亞難民作出週詳安排,其他國籍的難民,命運又如何?
既然政府可以為敘利亞難民提供教育及臨時工作機會,國內15萬8000名其他難民,是不是也應受到同等對待,以彰顯我國政府的高度人道精神?
好事變壞事
難民管理,不是容易的事,除了人道主義,還要考量資金、國家安全問題;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以逃避戰亂、災荒為由,以難民身分尋求庇護,然后移民到第三國家的假難民。
人道主義,運用得當,可以助很多人渡過難關,反之,好事變壞事;國人爭議的是,國內還有許多人苦苦尋找生計,仍無法在三房公寓安心生活,政府是否也能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