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我低调内向的人生
特约:赵演晴
如果问我,前晚吃了什么?还真的一时间答不上来。可是总会有好几个年代久远的画面,忘也忘不了,好比幼童军们和带队老师在草地区学习野外生火及煮食,我组进度快,锅里的水沸腾度已达70%。虽是小学生,但由于在家有煮快熟面的经验,所以我准备把面放进锅内。说时迟那时快,老师快狠准地拍走我的手,说水还未全滚不能放面条。
没人看到或记得这个小片刻,全世界唯一在意的只有我。为什么这无关紧要的片段,储存在我的核心记忆区里?那是因为,这是内向的我第一次在团体里的主动,却被无心的老师拍走了。
还有几个例子:堂姐拜访后离开,公公对着大概不到10岁的我说:“堂姐懂得和我聊天,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安静不说话?”中学时期的某天,我站在队伍中在心里反复练好台词,为的就是在邮政局买邮票;大学室友说,从我身上发现,安静可以是很优雅的事,但也疑惑为什么我能那么安静?
安静、少话、害羞这些性格,就像我的单眼皮,打从离开娘胎就是如此,绝无作假。生性敏感、多虑、表达速度慢、爱观察、在团体交流里总是沉默的那个人、不好交际,只有在熟悉的朋友圈里,才能自然地展示我的活泼和幽默。
以上人生三个学习阶段的性格模式,直到踏入社会工作,以及在非营利团体服务后才有了调整。但,我只爱在非公开式、人数少的场合交流,一整天需要说话的活动,会让我精神疲累。此外,在交际上有不少异于大部分人的行为,因此一直认为自己孤僻,直到捧起《零压力社交:内向者的轻松人脉术》,才搞清楚自己的性格倾向。
踏上人生交际舞台
人生是个交际大舞台,每当你不是完全孤独时,都正在进行社交(这句话听起来很恐怖,外向者可不这么认为)。在社交团体中,有不同的个体,如内向者、中庸者(也称中向性格者)、外向者,当然还有活泼的内向人、害羞的外向人等。书架上那一堆交际指南书,大部分内容只适合给本来就懂,并热衷社交的人看。内向者在没有交际相关的基础经历,或抗拒社交游戏的情况下,只能有看没有懂。
《零压力社交》彻底破解人际网络的铁律,破除大众对性格制式、肤浅的刻板印象。按照不热衷社交的性格来说,如果并非有务实急用的需求,我根本不会买下这本书。但是副题“内向者的轻松人脉术”却发出了让人无法忽略的闪光,更有安全感的是,作者黛芙拉就是内向低调的人,她理解也经历过我所经历的。她是名成功的咨询顾问,同时在康乃尔大学教授人际关系课程。
建立外向与内向人脉
黛芙拉一直强调“害羞”、“活泼”,这种标签和内向外向没有直接关系,性格只反映一个人的偏好,而不是能力。内向的特点有:内在导向、三思而后言、自我激励、不太喜欢刺激、需要专注、专注于想法和点子、偏好一对一讨论、重视隐私权。
外向的特点:外在导向、说话以便思考、与他人彼此激励、享受同步的刺激、需要适时分散注意力、专注于人物和活动、偏好团队讨论、重视与人分享。毫无疑问,我是个内向者。做了书里的性格评估后,我才意识到自己通过后天自觉性的锻炼,目前介于内向和中庸之间。
到底什么是建立人脉?外向者总是以人脉数量沾沾自喜,内向者注重的却是保持永续、深入的关系。建立人脉即是连接和维护人际关系,彼此分享正面结果的艺术。
此书通过测验活动和范例,提供三个引导技巧进行社交:停顿(Pause)、准备(Prepare)、调整步调(Pace)。黛芙拉认为,内向的人拥有许多优点,应该好好运用本性,重新定界、转换对“人际社交”的负面想法,转向建立有意义人际网络的机会。
另外,还满喜欢书里提及的一点,在交际金科玉律里有这么一句话:“用你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其实这并不全然适用。试想想,内向或外向者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对待和自己个性相反的同事朋友,效果肯定适得其反。所谓将心比心,应该是经黛芙拉改良版的“用别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他!”最后,推荐大家上网观看TED演讲Susan Cain〈内向者的力量〉。内向并不负面,认同自我、呈现自信的一面,是社交成功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