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攝手.微觀情緒律動
報導:李毓康
圖:受訪者提供
攝手:黃紀業
據攝影人黃紀業的理解,人文攝影就是關注人的生活狀態,反映人的本質特徵,包括生活百態、精神追求、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追求的都是最真實一面。
“拍攝人文最直接面對活生生的人,他們都有喜怒哀樂,那是情緒和社會文化的一種反映。”
他自言攝影資歷淺薄,雖然拍攝人文的經驗不多,卻領悟每個人都是人文力量,希望能將精緻而深入的正面訊息,透過影像傳播出去。
“攝影首要有主題,也就是想法,否則就會比較空洞。”這如同寫文章,總要有個中心思想,所以,拍攝前先構思,結合想法,再找出一個主題,絕對是重要步驟。經過這個階段日夜磨練,作品就能進階升級了。
攝影人常會碰到一個問題,就是人家不給拍攝,怎麼辦?
“我的觀點是,不讓拍就別拍了!人文攝影首先要體現人文關懷,體現尊重。霸王硬上弓,那沒什麼意思,也拍不出理想照片。”
“不過話說回來,想讓人給我們拍,攝影人需要動點腦筋,主動溝通。”黃紀業坦言,友善的笑臉,真誠地詢問,也許人家的防備就卸下了。
人文紀實的一個基本要求是真實,所以後制不可能有什麼大動作。黃紀業透露,“在前制下工夫,是主要方向。後期製作一般就是亮度、曲線、飽和度等調整,主要是突出主題讓人注意。”
做任何事,貴在堅持。黃紀業堅持攝影的動力,來自何處?“也許內在的動力才最重要,玩攝影一開始很發燒,沒半年就焦了,器材賣了……”
如何擺脫這窘境?他覺得,多拍多看是必要的,如果要求高級的攝影器材和技術,那沒有絕對答案。“因此,我老是看別人的書,或別人的作品,讓自己減少錯誤,少走點冤枉路,盡早到達正確的軌道上。”
【影像背後】
各自演繹
黑白或彩色不是照片的所有,使用什麼色彩由你做主,視乎你想表達的訊息,視乎你要觀賞者怎麼去感受。彩色能表達傷感,黑白也能表達快樂;色彩只是協助拍攝者表達,背後隱藏的訊息,才是關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