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項研究指出,交朋友也是要看年齡的,人的社交巔峰期在25歲左右,那個年齡上下的人最受朋友歡迎,過了25歲,社交圈就開始縮水。
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和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合作的研究,分析320萬名歐洲手機用戶的通訊資料,從打電話的頻率、通話對象與通話長度,分析每個人社交活躍度。
結果發現25歲以前的年輕人比較愛跟朋友通話聊天,“廣結善緣”,而過了這個年齡,社交圈就逐漸縮水,常互動的對象變成一小群親友。
論文中解釋說,年輕人跟外界接觸比較多,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多,“年齡和性別是影響社交習慣的兩大重要因素。”
25歲以前不斷結交新朋友,大約在25歲找到值得長期交往的朋友後,就開始減少朋友,剛開始女性跟朋友失聯的速度比男性快。而30多歲的男性,則比女性更會流失朋友。
從25歲到45歲之間,社交圈縮水到一定程度,之後約有10年維持穩定,到55歲以後又會逐漸減少。
參與研究的亞伯丁大學學者戈米里昂(Sarah Gomillion)表示,人活到一個年紀,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相繼發生後,就會花更多時間去經營家庭,社交圈也限於親近的朋友。年紀再大一點,考量退休、健康等因素,加上親友去世,人的社交圈會變得更小,不過可以鼓勵年長者參與志工活動或宗教活動,來增加跟人群的互動。
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者鄧巴(Robin Dunbar)則說,“人會為了某些回報付出努力”,人們在這個階段,會把較能支持自己的的人放在優先位置。
他說,育兒年齡的女性有社交“小圈圈”,跟母親、婆婆、密友頻繁互動,因為這些人可能會協助她照顧孩子,這就是所謂的“祖母效應”。
文:綜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