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萝夏:入微──香港早期女作家
虽然张爱玲曾在香港居留,也留下不少文字,但恐怕不能算香港作家,只能说她是香港的电影编剧,或者翻译作者。她为香港电懋写了好几个剧本,甚至有没挂名的。她也为美新处翻译了好几个美国名家的浓缩小说,如《老人与海》、《鹿苑长春》。
五十年代的香港女作家,几乎都与男作家一样,都是来自上海。他们大概也不是特意把鸳鸯蝴蝶派小说带到香港,但只有这类题材小说才有人要,才有读者,都是“生活这么苦”的需要。
所以,小时知道的香港女作家,几乎清一色是女性杂志与“环球文艺丛书”的作者。最幸运的是郑慧,一个类似东方《小妇人》故事的短篇小说,拍成了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四千金》,几乎是扶摇直上青云,其他小说也都获得电影公司青睐。话说回来,当时读者认为她是半个文艺小说作者,大概因为《紫薇园的秋天》、《紫薇园的春天》与《黛绿年华》,都是由左派色彩的粤语片公司拍成电影。
其实,那时我更喜欢在“家庭生活”杂志写小说的梁枫,她的小说故事浓厚,人物时髦。至今仍记得她写的两个小说故事,但她的小说似乎没有获得拍成电影的机会。
(回顾历史,当时《家庭生活》最红的人物是黄梅女士,主持社会男女问题专栏。今日看,来信很有时代价值,可以窥见当年男女感情生活的困扰。我可是由此明白“夫妇生活”与房事,还有“发生超友谊关系”一词是指什么。)
在当年的香港,潘柳黛可就比张爱玲活跃多了,她也在环球文艺丛书写小说,以柳秋娘写的报纸专栏很不错。她最为人记得的是小说《情天长恨》,改编为林黛获得第四个亚洲影后奖的《不了情》。
不能漏了著名的孟君,早期还被认为是文艺作家。著名服装设计师刘培基成名后,一直传他童年就被生母弃养,他在自传里承认此事,而生母就是孟君。令以前的读者瞠目结舌。
还有一个沙千梦,也写爱情小说,高原出版社为她出版过一本“文艺小说”,名字忘记了,奇怪是故事还记得大概,书里一个上海风流白相人,要让女主角相信他的真情,他会回来找她,把两个装了西装的皮箱托在她的家里,最后发现里面是装了报纸,很真实的情节。
还有一位专出单行本的才女慇勤小姐,记得她是因为书里还有多页玉照芳姿。好奇地问姐姐,她说这里可不能写、只能说,可见即使在那个年代,女作家的身分就是分外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