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我聽醫生勸告,做過一次大腸檢查。
過去,同樣檢查,費時又令受檢查的人有痛苦的難受,而且多少也造成心理生理雙方的負擔。
醫院採用了最先進的檢查儀器,醫生只用眼看,透過具備人工智能的儀器進行檢查。我全無痛覺,也不覺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惡感,就完成了健康檢查的過程。
醫生交給我一份過程記錄影片,可以慢慢“欣賞”檢查的經過,又讓我看一個小瓶子裝著從我的大腸內清掃出來的一堆“垃圾”。
原來,檢視中,人工智能可以判斷大腸內長的小肉瘤是良性抑或有害的病源。有害肉瘤得進行比較費時的切除與治療。年歲大了,腸壁上多少會長些無害的小肉瘤,人工智能儀器會將情況告知醫生,經醫生同意,在大腸內進行搜索的儀器,就“順便”將小肉瘤切除下來,再透過吸塵式道具排出體外。
減少誤診誤醫
在以前,醫生根本無從看到人體內的狀況。人工智能超越了醫生的診斷能力,不止把人體內部狀況反映給醫生看,還具備提醒、建議及代醫生執行治療工作的行動能力。
這就是人工智能正面功效之一。
對個人保健和重症治療,人工智能不止做到醫生再聰明也無法做到的一步,又比醫生更精準的判斷病情,在治療過程上減輕負擔亦為病人搶回珍貴的活命時間。
更大的成就,是人工智能用于醫療治病與保健,大大減少了醫生因經驗、心情及疏忽而造成的誤判和錯誤處理。有人約略推算過,平均大約20%的治療有醫生判斷錯誤或治療過失。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隨之誕生。人工智能醫療儀器的使用,醫生變得不是完全要角,再下去醫生會依靠儀器而變得沒有了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