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纵贯线.体会人与自然永续共存 串一个未来的故事
报导:蔡爱卿
对多数人来说,故事是已经发生的事,属于过去式。但是对于台湾云林故事人协会创办人唐丽芳来说,故事不只是过去,也是现在与未来。属于未来的故事会对人类产生影响,甚至可能改变很多人。
唐丽芳与她的团队成员日前来到槟城,与本地的社区艺术工作者、本土创意人、策展人、说故事人等交流。她们相信故事可以好像一条看不到的线,将每一个人都连接起来。多年来他们在云林推动以故事维系社区的工作,还创办了云林故事馆。并且不时到海外分享经验。
唐丽芳受访时分享了一个未来的故事。她从老师刚特鲍利(Gunter Pauli,蓝色经济创办人)口中听到,有一种捕鱼方法并不是用网捕起来,而是用制金造泡泡的方法捞鱼,而且只将公鱼捞起来,母鱼则放回海里生小鱼。
观察当地人生活形态
听到世界上有这种永续的捕鱼方法后,唐丽芳真的到这个位于摩洛哥的渔村来收集故事,此后凡她走过任何一个有鱼的地方,都会讲这个故事,她希望人们能够从故事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共生的重要性。而这样的故事,她就称之为未来的故事。
她说,人与自然必须共存,才能真正永续,而永续必须利用目前我们拥有的来创造,它不会被大家用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东西,无网捕鱼就是一种永续。
“听明白的我们该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希望未来的渔夫不会再用一网打尽的方式捕鱼。”
唐丽芳在不同地方都收集过故事,这些年来她收集的多数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她认为,文明的最高境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因此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观察当地的人如何吃、如何行动、如何生活。
观察整理后,她会问当地人的意见,从他们口中得到反馈,故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收集来。另外一种就是她先从别人口中听到故事,然后她再亲自到某个地方去采集。在这过程中她通过聆听、发问与搜寻资料学习,大大丰富故事内容。
全心地感受所见所闻
唐丽芳认为收集故事的人应该像一块海棉,来到一个环境中,他不会抱着既定的价值观,而是全心地感受,用缓慢的态度行走当地并与在地的人见面,听他们的声音。把所听到、看到与感受到的汇整一个故事。
对她来说,故事是进行式,并不是收集完了就结束,也不是用多长时间去收集的问题。故事开始了就一直前进,没有结束的一天。他在分享故事时,故事就住进不同人心里,展开不同的旅程。
她说,收集故事的人当然可以为故事画上句点。例如此次他们到马来西亚来的走读过程,也可以整理成故事并出版,一篇故事就划上了句点。但这也不代表现实中故事就此结束,他们在马来西亚认识的朋友日后会继续交流,做更多的事,故事还在继续发酵。
为故事提供者打预防针
在交流环节时,社区艺术策展人李嘉霓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故事提供者的隐私。在故事曝光之后,可能会引来更多好奇的公众和媒体,对故事提供者造成生活上的干扰。唐丽芳认为,收集故事者应该事先为这可能出现的情况打“预防针”。
她说,他们的确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对此他们会先告诉故事提供者,他们的故事是很有社会意义的。采集故事的对像有许多都是从事传统行业,这些人肯分享故事,可以让更多人对传统行业有所了解,还可能因此找到新的接班人。
他们就曾经收集一个制作榻榻米老师傅的故事,本来他已经后继无人。结果他的故事曝光之后,有年轻人对这传统工艺很有兴趣,愿意向老师傅学,这工艺就不至于失传了。
她说,一般上如果人们理解自己故事的意义,就不会认为这是一种干扰。当然还是有些人无法接受,那么收集故事者大可告诉他,对于那些来敲门的人,如果不愿意再接受访问,他们可以拒绝。
“我们要陪伴他,让他成为一个分享者,而不是成为受害者。而且必须让他知道,他的分享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采集故事促使反思未来
采集故事与口述历史有相似之处,例如采集故事也必须问很多问题,并且在过程中将听到的故事重新叙述一遍。这些故事实际上也在记录著部分的历史。
唐丽芳说,她并不希望故事被人们视为一种严谨的文学形式,或是在记录历史。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故事也的确是在记录部分历史。不同的是故事一直在转化,不像历史被记录之后就定格。
故事是不是口述文学并不重要,她更重视的是故事如何连接人们,串连过去与现在,促使人们反思未来。她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因为她相信故事可以创造未来共同的记忆。
她说,这很重要,因为现代人生活越来越疏离。每个人玩自己的手机,看电视时人人都想看自己喜欢的频道。大家聚在一起的场合,有些人甚至用手机互发信息来交流,人们有共同记忆的时光越来越少了。
在交流环节的最后,唐丽芳用一条线将在场每一个人连接起来,让他们说出心中梦想以及落实方法。她说,这就是一种共同记忆,她相信参与者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曾经被一条线连系著分享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