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蔡愛卿
對多數人來說,故事是已經發生的事,屬于過去式。但是對于台灣雲林故事人協會創辦人唐麗芳來說,故事不只是過去,也是現在與未來。屬于未來的故事會對人類產生影響,甚至可能改變很多人。
唐麗芳與她的團隊成員日前來到檳城,與本地的社區藝術工作者、本土創意人、策展人、說故事人等交流。她們相信故事可以好像一條看不到的線,將每一個人都連接起來。多年來他們在雲林推動以故事維繫社區的工作,還創辦了雲林故事館。並且不時到海外分享經驗。
唐麗芳受訪時分享了一個未來的故事。她從老師剛特鮑利(Gunter Pauli,藍色經濟創辦人)口中聽到,有一種捕魚方法並不是用網捕起來,而是用制金造泡泡的方法撈魚,而且只將公魚撈起來,母魚則放回海裡生小魚。
觀察當地人生活形態
聽到世界上有這種永續的捕魚方法后,唐麗芳真的到這個位于摩洛哥的漁村來收集故事,此后凡她走過任何一個有魚的地方,都會講這個故事,她希望人們能夠從故事中體會到人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性。而這樣的故事,她就稱之為未來的故事。
她說,人與自然必須共存,才能真正永續,而永續必須利用目前我們擁有的來創造,它不會被大家用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東西,無網捕魚就是一種永續。
“聽明白的我們該從故事中得到啟發,希望未來的漁夫不會再用一網打盡的方式捕魚。”
唐麗芳在不同地方都收集過故事,這些年來她收集的多數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她認為,文明的最高境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因此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觀察當地的人如何吃、如何行動、如何生活。
觀察整理后,她會問當地人的意見,從他們口中得到反饋,故事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收集來。另外一種就是她先從別人口中聽到故事,然后她再親自到某個地方去採集。在這過程中她通過聆聽、發問與搜尋資料學習,大大豐富故事內容。
全心地感受所見所聞
唐麗芳認為收集故事的人應該像一塊海棉,來到一個環境中,他不會抱著既定的價值觀,而是全心地感受,用緩慢的態度行走當地並與在地的人見面,聽他們的聲音。把所聽到、看到與感受到的匯整一個故事。
對她來說,故事是進行式,並不是收集完了就結束,也不是用多長時間去收集的問題。故事開始了就一直前進,沒有結束的一天。他在分享故事時,故事就住進不同人心裡,展開不同的旅程。
她說,收集故事的人當然可以為故事畫上句點。例如此次他們到馬來西亞來的走讀過程,也可以整理成故事並出版,一篇故事就劃上了句點。但這也不代表現實中故事就此結束,他們在馬來西亞認識的朋友日后會繼續交流,做更多的事,故事還在繼續發酵。
為故事提供者打預防針
在交流環節時,社區藝術策展人李嘉霓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護故事提供者的隱私。在故事曝光之后,可能會引來更多好奇的公眾和媒體,對故事提供者造成生活上的干擾。唐麗芳認為,收集故事者應該事先為這可能出現的情況打“預防針”。
她說,他們的確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對此他們會先告訴故事提供者,他們的故事是很有社會意義的。採集故事的對像有許多都是從事傳統行業,這些人肯分享故事,可以讓更多人對傳統行業有所了解,還可能因此找到新的接班人。
他們就曾經收集一個制作榻榻米老師傅的故事,本來他已經后繼無人。結果他的故事曝光之后,有年輕人對這傳統工藝很有興趣,願意向老師傅學,這工藝就不至于失傳了。
她說,一般上如果人們理解自己故事的意義,就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干擾。當然還是有些人無法接受,那么收集故事者大可告訴他,對于那些來敲門的人,如果不願意再接受訪問,他們可以拒絕。
“我們要陪伴他,讓他成為一個分享者,而不是成為受害者。而且必須讓他知道,他的分享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採集故事促使反思未來
採集故事與口述歷史有相似之處,例如採集故事也必須問很多問題,並且在過程中將聽到的故事重新敘述一遍。這些故事實際上也在記錄著部分的歷史。
唐麗芳說,她並不希望故事被人們視為一種嚴謹的文學形式,或是在記錄歷史。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故事也的確是在記錄部分歷史。不同的是故事一直在轉化,不像歷史被記錄之后就定格。
故事是不是口述文學並不重要,她更重視的是故事如何連接人們,串連過去與現在,促使人們反思未來。她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因為她相信故事可以創造未來共同的記憶。
她說,這很重要,因為現代人生活越來越疏離。每個人玩自己的手機,看電視時人人都想看自己喜歡的頻道。大家聚在一起的場合,有些人甚至用手機互發信息來交流,人們有共同記憶的時光越來越少了。
在交流環節的最后,唐麗芳用一條線將在場每一個人連接起來,讓他們說出心中夢想以及落實方法。她說,這就是一種共同記憶,她相信參與者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曾經被一條線連繫著分享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