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強:看懂機會成本
馬來西亞講師協會理財顧問兼講師
一般上我們對成本的瞭解是直接成本,例如購買原料的成本多少?買一輛羅里的價格是多少?請一位銷售員的薪金與津貼等的總酬勞是多少?
延著直接成本的就是間接成本。間接成本如原料運輸費、員工津貼、應酬費、電話費等等。
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都是通過記錄而可直接計算的成本。做生意精打細算的基礎就是直接成本。
在管理與經營一家企業時,瞭解這些成本是基本的成本計算,但在事業的發展路上,如果只瞭解這,直接成本是無法把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或突破。
傳統上,有些成就的華人企業家對另一個成本也非常敏感,那就是損失成本。
粗略而言,損失成本就是選擇某個決定後所面對的潛在損失。舉例,一間企業為了賺取更多的盈利降低產品的品質,表面上是賺了,但長遠而言是損失了原有信任與支持該家公司的忠誠客戶。
舉例二,增加新的服務項目,結果服務不到位而造成公司花更多人力與資源支援沒有實質回報率的服務項目,就如畫蛇添足。
推動企業突破
真正起著關鍵因素讓一間公司能不斷成長與突破的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該機會可能帶來的潛在收穫。這概念基礎是同個資源(可以是錢、時間、空間等)是具有多種用途。每個選擇的背後,我們也同時放棄其它用途的選擇機會。所以在眾多選擇之中,下的決定將根據最低可能的機會成本。
舉例一,同樣的店租與規模,如果可以銷售10令吉的高品質貨品,為何還要擺賣7令吉的經濟產品。付出同樣的努力與成本,應該選擇最大收益的產品。
舉例二,投資新機器的直接成本可能是企業兩年的盈利,如果能看到投資後為公司創造新價值超越這直接成本時,也是公司邁向行業領導地位,獲取高值客戶的開端!
所以,企業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闆打算盤時對成本的詮釋,當然這也需要有大格局的眼光!
具備機會成本思維的老闆,一般上思考並不是從「直接成本」→「損失成本」→ 「機會成本」。
而是從「機會成本」→「損失成本」→「直接成本」 。
看得懂這三種成本,又看得到未來的機會成本,才是奠定企業持續發展與領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