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重寻家庭价值 我是女儿爵西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主题故事.重寻家庭价值 我是女儿爵西

张爵西在马来西亚的影视、模特、歌唱界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她曾演出过五部电视剧及两部电影,之后积极投入电影幕后工作。2015年,张爵西首度执导自己编写的《我来自纽约》,故事灵感源自生活,她希望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拍一部适合一家大小观赏的电影。
张爵西在马来西亚的影视、模特、歌唱界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她曾演出过五部电视剧及两部电影,之后积极投入电影幕后工作。2015年,张爵西首度执导自己编写的《我来自纽约》,故事灵感源自生活,她希望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拍一部适合一家大小观赏的电影。

报导:谭络瑜
图:受访者提供



人越长大、越能深深感到,父爱如山,父爱如海。多年来与父亲之间的情感纠结,终于在自己也为人父母后一点一点地解开。
张爵西执导的电影处女作《我来自纽约》,上映即交出亮眼成绩,票房告捷、在多个影展上获得奖项肯定。电影里打动人心的,不只是港星狄龙与小演员陈泌霖的爷孙情,更是他与宣萱的父女情。在父亲节的这一天,我们请张爵西来谈谈,她电影中的父亲角色……

Q1 . 不少导演第一部电影都会想拍“父亲”的故事,什么原因让妳完成这部《我来自纽约》?

“处女作”先由“父亲”开始,并没有刻意和特别理由。也许外公和父亲的严厉和传统教育方式,让我有深刻印象和记忆吧!

我小时候,思想很传统的外公和爸爸,在饭桌上管教礼仪是很严格的。要招呼完每个坐在饭桌上的人才可动筷,吃东西不说话,咬嚼不发声,筷子要握好,不可交叉,不可以往外夹食物,不晃脚,不留一颗饭粒。反观新生代父母都没耐心教小孩用筷子,因为吃得慢、食物容易掉,所以去餐馆吃饭都自行带匙叉。



我在海外几个国家住了四年,2010年回到大马几个月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怎么这里的年轻人和小孩,无处不是头低低玩手机,就是对着手机讲话?连小宝宝坐在餐馆高凳子上,一边张开口等佣人喂吃东西,眼睛却只注视著平板电脑荧幕看卡通,完全感觉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让我质疑宝宝是否知道在吃着什么?

这种现象和其他亚洲国家很相似,年轻人一直头低低,懒懒地瞄到长辈一律叫Uncle、Aunty就搞定,在饭桌上金口不开,手指动不停滑手机、平板电脑,食物一来自行先吃,没招呼大人,更不用想和他们多聊几句,因为他们在忙着和手机另一端的人对谈。现在老人家想要和网络世代的年轻人说话,都得学用手机,才有共同话题,不然想和孩子们闲聊都很困难。在餐馆,看到老人家孤独落寞地和一家人吃饭,大家无暇聊天,他们规定的“食不言”,已不需要执行了。

2012年6月,我和伙伴罗德明监制聊天谈到《我来自纽约》的故事,没想到对方被感动,就说要敲定开拍,并让我当导演。当初是因一股热血写了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剧本创作的经验,只好把分场交给一位著名编剧朋友过目,她鼓励我写下去,我也硬著头皮完成。

最意外的是,《我来自纽约》的剧本还没开拍,就拿下了2013年纽约以及2014年好莱坞Screenplay Contest的卓越剧本奖,让我顺理成章要走下去。

Q2 . 为什么设计林春根(狄龙饰)这个角色,灵感来自哪里,以及想透过这个角色传达什么讯息?

多年漂泊海外,观察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家庭生活,给我许多灵感,总觉得很多人都比较怕父亲多过母亲,相信许多跟我同世代的人都有这样的“严父”感受。也因此就很自然地把故事系铃人交给林春根,那样他和女儿以及孙女的代沟、摩擦,会更强烈。我想透过林春根来提醒大家和自己,缘是天意,分是人为,珍惜每一个缘分。

Q3 . 《我来自纽约》里,另一个父亲阿宝的爸爸(梁拯康饰)也令很多人印象深刻,请谈谈这个角色设计,他与林师傅有什么不同?

阿宝爸爸、明哥是一位典型的亚洲中年男人。念书不多,离校后顺其自然继承家传事业,和老婆打理简陋杂货店,生活平稳,性格忠厚,是那种爱在心里口难开的男人。明哥和阿根最大的分别是,他的教育方式是用低俗口语,只言教而不以榜样为身教,没有教育技巧,仅仅是以自己的习惯来训导孩子。

Q4 . 妳认为林师傅和阿宝爸爸代表了华人社会大部分的爸爸形象——严肃、古板、不把爱说出口吗?

在我的记忆和观察中,我认为是的,至少我的外公和爸爸就是这样。但我也发现,因为科技发达,老中青的爸爸们都学习利用通讯软体跟家人表达心情和爱意,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Q5 . 据妳观察,摒除以上刻板印象,华人爸爸的优点有哪些?

注重传统教育、礼义廉耻,这是我认为基本教育的核心价值,没了这些,辈分轻重就乱了。

Q6 . 为什么妳找狄龙和梁拯康演以上父亲角色?妳觉得他们表现如何?拍摄过程中,两人有哪场戏是妳印象最深刻的?

一开始,狄龙大哥不是我笔下的公公阿根,因为狄龙在我记忆和印象中,是个大侠、大佬、影帝;林春根却是个古板固执、思想封建的孤独老人。2012年在亚太影展上遇见龙哥,他神情威武,气概非凡,严肃不拘言笑地坐在贵宾厅沙发上,我心跳加速,心想:“我的阿根,就是这样的!”对龙哥一见难忘,他的神情让我在修饰剧本时,让阿根这个人物更加鲜明、扎实。
接着我就决定找龙哥,我相信他适合演阿根这位个性硬朗如铁、思想古板、不苟言笑的老人。这对他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因为龙哥没演过这类角色,所以新导演加上老戏骨,一碰就擦出亮眼火花。
至于梁拯康,我和他很有缘。之前监制电影《纸月亮》的咸湿uncle,到《辣警霸王花》的土豪,都是我指明要他演。阿宝爸这个角色更是在写剧本时,把他写进去了。没有特别理由,就是欣赏他的爽快,喜欢他的喜感、不刻意和充满技巧的演绎方式。阿明戏分不多,但他代表了许多中年男人的生活和写照。

Q7 . 妳个人最喜欢电影里哪一场戏?

自编自导的电影,当然是每一场戏都喜欢!但如果说让我有惊喜效果的是,当Sarah埋怨外公学习慢而发脾气,说著说著突然抱着外公哭泣,原来是她不舍得和外公分离,那句“公公……”让人心酸。还有Sarah追着外公,连珠炮发问问题,外公嫌她婆妈囉嗦,最后两人走在走廊上说著可爱对白,再配上宇田轻哼的〈Joy of Love〉,画面特别温馨。

Q8 . 《我来自纽约》大获好评,导演听到感动的评语是什么?当你看到观众带父母入场看戏,有何感想?

太多了,都很感动,因为都是很温暖人心的评语。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谢谢你的电影,让我在四十多年后,再进戏院看戏。”原来现在的影院是这样美的啊!”或“’我和爸爸已经没有说话十多年了,因为想看偶像狄龙,他答应我妈妈一起看《我来自纽约》。看完电影,爸爸主动叫大家一起在外吃晚餐后才回家……”真的,太多了。每天读到留言说电影让大家哭了几次,用了很多纸巾,我何尝不是每天因这些评语感言而流泪了两个月呢?
每一场谢票,看见一家大小老少看完电影,和我们一起合照,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感动,特别安慰,特别有感触,脑海就浮现许多童年回忆——小时候跟爸爸到戏院看邵氏电影以及龙哥的印象等。

Q9 . 《我来自纽约》之后,妳接下来会再拍父亲主题的电影吗?

其实,《我来自纽约》的关键人物不只是父亲、公公而已,妈妈、孩子都很重要,只是细节轻重而已。毕竟,我是在写一个关于“生活”的电影。写实生活就是离不开家庭、感情、人与人的相处,所以不会刻意回避,也不介意把它再带进下一个故事中。

最喜欢的电影爸爸

《100 foot Journey》是这几年来爵西最喜欢的西片。印裔爸爸的固执和传统思想,还带有老顽童特质,常让孩子们哭笑不得。印裔爸爸想把传统印度餐分享给吃惯法国牛角包和蜗牛的一个小镇居民,艰辛过程让一家人的感情更巩固。印裔爸爸对文化的执著和爱护孩子的坚毅态度,令人感动。她也很喜欢戏中印裔爸爸与法国女人的黄昏恋情,东方爱情电影常会避开这样的话题,她觉得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会因年龄增加而避开或减少。
另外,描述两位父亲挣扎于血缘和情缘的日本电影《如父如子》(Like Father, Like Son也译为《谁掉换了我的父亲》 ),也有张爵西看了难忘的“电影爸爸”。

古板严肃 父爱的元素

电影里打动人心的不只是港星狄龙与小演员陈泌霖的爷孙情,更是他与宣萱的父女情。

20160619heart01

20160619heart02

20160619heart03


复刻我父形象
黎杰荣
叶福炎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儿子的前世,是父亲的什么人?
相信大部分男读者跟父亲的关系,总是处在微妙而难以言说的若即若离中。你们都是男人,本该更了解彼此,可是很多时候却显得陌生。纵然眼前的父亲在小时候如何紧紧拥抱你,如何将他所知一切知识相授给你,但到了青春叛逆期,或者某个从男孩转大人的阶段,父亲突然变得不再可亲了——儿子和父亲,瞬间成为「前世的敌人」。
这个父亲节,我们何不来思考,如何用已成年的儿子身分,了解渐渐老去的父亲,跟父亲说一句:「爸,我们放轻松说个话,好好交流吧!」

黎杰荣:如父如子

父亲一直是安静的。但也并非不爱说话,两人共处时,总是他话多一些,而话题将随着我应答的热衷消寂下去,沉默终究是占了多数。几乎没有例外的时刻。

前几年和朋友到电影院观看枝裕和的电影《如父如子》,日本剧情片大多表面淡雅,我也仅仅浅尝辄止,大约记得散场后有些感动和惆怅,如今情节早已忘掉。在网络翻找影评,再看了预告片,失去的又倏忽回来了。原来遇上了极可能感同身受的故事,感官机制即启动抵御能力:越容易触痛的事物,记得少,忘得快。

“果然是这样啊。”获悉儿子自小在医院中被调包,影片中的父亲良多即刻吐出回应。庆多从来就是个不符期许的儿子,温吞的个性让良多看不过眼——即使输了也不会很不甘心。这是一个在血缘和亲情之间权衡的故事。而在另一端的另一名父亲,却是个过于亲和的男子,喜爱和孩子嬉闹,没有些许严父架子。良多眼见亲生儿子仿如被驯化一般,成为一名平庸的小孩,心中很不是滋味,遂从借宿开始,两个家庭交换了儿子,打造一个“像自己的儿子”或许为时未晚。

孩子其实就是时间

父亲看我,觉得一切难以弯转了吗?

我和父亲一点也不相似。从外表、性格、言谈,都看不见继承的迹象。父亲曾是在乡间和水牛一同在树荫下打盹的小孩,之后曾到印度升学,再回到首都当送货员。这是一段我从未深究的过去,一切依旧是神秘的。父亲到底在印度念了什么科系?从办公室骑摩哆到另一办公室的送货工作是什么内容?我没有想要追问,反而觉得,这是我们之间不必明说的牵系。

但我们除了默契便剩下不多了。父亲是稳扎稳打型,主张从简、务实。他总是笑言我“想太多”,偶尔在聆听新闻后若有所思,“其实啊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我不知回应,只是不出声,脑筋却是千回百转,焦虑早已成为日常。但他都知道。

这是父子的奇妙关系吧?两人之间,一定有较为敏锐的一方。虽然我和母亲说的话多,父亲始终是最了解我的人,即使我不愿承认。“孩子其实就是时间”,我是父亲投注的时间。

影片中也有一段关于时间的对话。捕蝉人和良多说:“蝉在这里产卵,幼虫破土而出,再到羽化成虫,要花15年的时间。”“这么久?”“感觉时间很长么?”

再漫长的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大专时期,朋友曾掀起相互展示童年照片的风潮。照片里,父亲抱着刚满月的我站在生日蛋糕前,我几乎认不出自己了,那么小,那么无从依靠的模样。拥抱着第一个孩子的父亲,当时是怎么想呢?他应是开心的吧,因为有所牵挂,他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安心地让孩子成长。他一定会是个好儿子吧,怎能不这么想。

我是父亲心中终生的小孩

即使父亲再慈祥,有段时期我们仍争拗不断,无非是试着了解的摩擦。影片比现实残酷一些,庆多最终当然获悉“爸爸不是爸爸”的真相。良多在把庆多送到另一家之前曾劝说,就把在新家庭生活当作爸爸给的任务吧!然而“任务”尚未完结,良多即懊悔不堪。两人走在公园里,小径岔开,儿子庆多走上较高处,良多则在相对的另一端,仰头对庆多叫出不舍,叫出蕴藏已久的抱歉。

我有时觉得,父亲不该轻易妥协,不该无条件纵容我的任性。仔细想来,亲情其实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情感。父亲看我,一辈子总是小孩,而我又该怎么看他呢?好久以前听过骆驼、狮子、婴儿的比喻。父亲在青年时期是任劳任怨的骆驼,在壮年时期是克制的狮子,只是当狮子日渐衰老,当时间抽丝剥茧般耗去能力,父亲从俯视的大人退到仰角的婴儿,因为把重量和时间都托付了我,他或许会变得很轻,或许会忘了他对我是多么重要。

不管善用或挥霍,时间是回不来的了,我想没有父亲希望孩子活在自怨自艾之中。如果有一天,父亲对我说他觉得疲倦了,我想我只会默默搀扶他,但心中一定回荡著话:“任务结束了,我们回家吧”。

叶福炎:父后百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

“亲爱宝贝乖乖要入睡,我是你最温暖的安慰;爸爸轻轻守在你身边,你别怕黑夜。”母亲把堂妹接回来照顾的那段日子,我常哼著 〈摇篮曲〉陪她入睡,像是一个大人正在照顾小孩。其实,我也是个小孩,稍微年长了些。但,始终没想到,现在的我必须靠着这首歌安抚自己,进入梦乡。尤其,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面对您离去的日子,父亲。

百日了。

仍记得,您和母亲到机场送我赴台唸书。这是您我的第一次。没有拥抱,没有多语,我们像是朋友一样握个手,随即转身离开。我们一直都习惯这样的互动,从小到大皆是如此。这一飞翔却让我一直盘旋在自由的蓝天。回家,仿彿是希望你们能看见自己的长大,一年一次足矣。这是我想像中一个“真男人”的表现。或许,急着让你们看见自己转大人,可以独当一面面对现实生活,却忘了彼此相处的时间,早已消耗在翱翔中。遗憾的是,没有办法和您分享这份喜悦,无法从您的口中得到赞赏。

爸,我回来了!

去年七月,外公才刚病逝不久,紧接传来您患病的噩耗。二哥说,状况比外公还严重。此时,我们都知道这一天的来临并不遥远,只求还有多一点,再多一点时间,好好告别。人还在处于忙碌的日子里,一直仅能接收从家乡传来的讯息。直到接获死讯,一切仿如正看着股票开盘到崩盘,瞬间结束,却无法重来。

曾经,您在机场送我赴台不舍而哀愁;今日,我在机场不忍待机回乡而哭泣。飞机如何让人类在不同的空间快速移动,仍比不上死亡的那一瞬间来得快。夜里,我静静把手上的工作完成,并交代身边的人,一一写信告诉大家必须回乡告丧。不禁悲从中来,我们连“认真悲伤”都要向他人请假。午夜到清晨,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第一次感受到时间的缓慢,第一次感受到情感的煎熬,第一次感到是面对死亡的恐惧。

您的逝世,依旧深感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我不曾参与您的生命最后部分。乘坐飞机穿越平流层,路经槟威大桥,跪爬家门告诉您:爸,我回来了。

我们都爱当个男人

随着丧礼仪式的安排,按照需要进行角色扮演——当个孝子:穿着孝服,奉上三餐,折冥纸,随师父唸经。什么都喊“好”,什么都喊“有”。如此悲伤的事情,仍然盼求您能为后代带来大富大贵,仿彿是和上天进行一场交易。我不能再做些什么了,还能做些什么呢?除了哭泣和难过以外。回想起来,这一切并不荒谬。或许,我们早已习惯了“荒谬”本身。

这五天五夜竟像是一场梦,无所适从。

在百个黑夜里,我一直等候您能来到梦里做客,苦候多时却始终不见您的背影。或许,您要告诉我“不必追”。从年轻到快步入退休生活,这些日子以来,感谢您为家里不辞劳苦。我知道,却不说。我们仍喜欢保持着感觉对方的相处方式。我们都爱当个男人,不需要安慰,不需要拥抱。

辛苦了,父亲。

我们都要好好生活,不管彼此身在何处,我知道您一直都在。


镜头前亲子情
我是儿子青元

周青元导演的前三部电影《大日子》、《天天好天》、《一路有你》,被形容为「父亲三部曲」。他解释,自己并没有刻意拍摄「父亲三部曲」,在拍完第三部《一路有你》之后,他发现都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去说故事,父爱的潜移默化就包含在电影情节里。
从戏内到戏外,让我们看看周青元导演,如何刻画华人父亲那内敛而温暖的父爱、与孩子疏离而纠结的关系……

不少导演的早期创作主题都与父亲有关,比如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囍宴》、《饮食男女》,纯属巧合或是导演内心投射,这当中是否有一些微妙理由?

“当导演创作以家庭为题材的电影时,通常中心角色不是父亲就是母亲,在华人社会里,特别是我身处的那个年代传统严父有很多的戏剧元素,严肃的外表后面,有很多温柔情感在里头,让人动容。

其实周导真正第一部构思的电影,是描述父爱的《天天好天》,后来却先完成了《大日子》。《天天好天》的Uncle Lim和《一路有你》的全叔,则是典型传统华人父亲,外表很凶、不容易沟通,但内心其实很疼爱孩子。

我把反省拍成电影

《天天好天》里有两个对比强烈的父亲,一个是与儿女感情疏离的Uncle Lim,一个是与孩子亲密互动的单亲爸爸阿福,人物角色灵感来自生活。

“那时很想写一个父亲跟孩子的故事。我发现当孩子开始长大,父亲会慢慢改变,会主动想靠近孩子,但那时才发现孩子都不在身边。当时因为一些活动而接触老人院,觉得老人家的处境很可怜,为什么会住在老人院?于是就创作了有点小讽刺,两个老人家逃出老人院去找孩子的故事。”

周导记得中学时,有个同学的爸爸虽然很疼孩子,但从不正面跟孩子讲话,即使同桌吃饭有话要说,也会通过妻子传达。这些细节被放进电影,就成了《天天好天》Uncle Lim在饭桌上,跟儿女宣布自己患了癌症的戏剧性一幕。

Uncle Lim对孩子的爱藏在心里开不了口,女儿对爸爸的认识还不及孙女,儿子用摩哆载老爸僵硬不自在,那种明明是最亲密又最疏离的亲子关系,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与反省。

“我们常说,你能见父亲或家人多少次?如果一年见一次,他如果能再活30年,你只能再见他30次。这事情对我冲击很大,所以我把它放进电影里面。”

“我们很常因忙碌而对长辈讲的事情不放在心上,他们诉说身体疼痛,就觉得他们胡思乱想或随便敷衍,当真的发现他们患病,内心就会很愧疚。”他希望借电影提醒大家,行孝要及时。

戏中送煤气的单亲爸爸阿福,粗犷却充满父爱,这个角色是导演对现实中小人物的钟爱。他很想体现,孝心跟受教育的高低未必对等。到大城巿工作的孩子生活忙碌、压力大,很容易忽略父亲。反之在小地方生活的父亲,未必能给孩子富裕物质,但他常陪在孩子身边,更能给孩子完整的父爱。

父亲内敛深藏之情

《一路有你》讲父女的故事,感动许多大马人,也创造了大马国产中文电影票房纪录。拍这部电影的念头,是因为周导看过太多平常看起来一辈子不会在人前流泪的父亲,在女儿出嫁那一刻,都会偷偷掉泪的动容情景,包括他妹妹出嫁,爸爸也是掉眼泪。

电影最后一幕,全叔女儿出嫁时对爸爸说了一番真情告白。听到“看到你的头发一天天越来越白……”那句对白时,戏院里的观众很多都忍不住哽咽。

“我们华人情感内敛,即使一直能够感觉到父母的爱,但很少表达内心的感受。大家都不舍得或不懂得讲出来,到了非讲不可的时候才讲,有的人来得及讲,有的人来不及讲。”

从前父亲话不多,但可感受到他的父爱。周导特别喜欢《一路有你》的一场戏,当全叔知道女儿未婚先孕,但一直不说穿,见女儿出嫁时,为了藏起肚子以免被发现让老爸没面子,拼命拉紧礼服,全叔终于出声叫女儿不要再拉,还叫她别穿高跟鞋。那种父亲关心女儿,愿意代女儿承担被人笑话的父爱表现,内敛得来令人感动。

一部电影若能让人产生共鸣,就会让人想多做一点事情。当时这部电影让很多人看完后,主动跟父亲沟通,也有记者、片商告诉周导,他们看了电影,很想马上打电话给爸爸。

当孙子遇上祖父

《大日子》戏中有两位爸爸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黄一飞饰演四千金的爸爸阿发,外表粗枝大叶内心温柔细腻,林德荣阿炳的爸爸憨厚诙谐,他们是电影里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平凡伟大的爸爸。

阿发是典型怕老婆也疼爱孩子的爸爸,周导觉得由平常生活里超疼爱妻女的黄一飞来演,最合适不过。黄一飞在海边和四个女儿真心对话的一场戏,让很多观众掏纸巾抹泪。那场戏对白也完全说明了爸爸和妈妈的不同。

阿发说著每一个女儿的出世日期和体重,讲错了就被躲在一边的老婆出言纠正。“父爱和母爱是一样的,无论爸爸多爱孩子,都会记不住孩子出生的细节,但妈妈却一辈子都清楚记得孩子几点几分出生、几克重。”

阿炳尽孝心带爸妈去影棚拍旅行照的一幕,则叫人笑到飙泪。“可以跟孩子直接讲话、没有代沟的爸爸,在我那年代很少见,属于非典型爸爸,跟传统严父对比强烈,于是我把这些有趣角色放入戏里。”

周青元的戏不只描述父子、父女情、也有爷孙情,比如《大日子》的连八记和莲蓉、《天天好天》的Uncle Lim和孙女。他发现身边很多爸爸对孩子非常严厉,对孙子却非常宠爱,父爱与祖父爱的表达方式如此不同,在他看来十分有趣。

把家顾好是最大梦想

周导最新作品《Ola Bola》是以足球为主题的电影,其中也有令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爸爸角色——印裔守门员Mutu的爸爸。

“小时我住乡下,看到很多在油棕园勤奋工作、爱家顾家的印裔父亲,所以很想颠覆大家对印裔父亲喝酒打老婆的刻板印象。”

他想借着戏中这个角色,表扬不分种族的草根父亲。“男人的梦想是什么?最重要就是把一个家养好,把太太孩子顾好。Mutu爸爸不想儿子去踢球,只想他安安定定生活,但他不会表达,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去阻止儿子。”

Mutu爸爸跑到球场去找儿子,拉小儿子耳朵打骂同时,又为大儿子救球喝彩的一幕,令观众又笑又哭。他设计了一个令人玩味的情节,当Mutu爸爸为孩子成就开心欢呼时松开了手,小儿子跑开了又主动走回去让爸爸拉耳朵。

孩子们都很怕爸爸,但孩子对爸爸的爱很微妙,又畏又敬。“就像我们都很怕爸爸,不敢反抗,自己做错事时,还会乖乖拿出籐条来给爸爸打。”或许在心中,我们都明白父亲的严厉是爱的表现。

这位印裔素人演员本身是救伤车司机,人很好,在医院掌掴三个儿子的那场戏不敢用力打,反而是演他三个儿子现实生活中的爸爸很开明,明白剧情需要,叫他放心打。周导现场看到戏内、戏外过去和现代父亲的对比,觉得很有意思。

东西方 父亲进化史

东方传统严父为家庭拼搏,少与孩子互动。“我们一直以为东方人比较爱家,西方人不那么注重家庭,但最近我才当头棒喝,觉得并不完全对。”

周青元看到很多东方爸爸为了要让家人过得很好,拼老命赚钱养家,假日都去上班。但西方人刚好相反,他们觉得花时间与孩子相处,才是爱家的表现,在外国,周末一定是家庭日。

过去的严父很有距离感,现代年轻爸爸多数用西式开放态度与孩子相处,比较会与孩子互动,拥抱亲吻也很常见。那么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更好吗?也未必。他觉得,不同年代的父亲表达方式不同,爱并没有减少。

“以前的孩子与父母有疏离感,但对父母的爱并没有少。现在孩子每天跟父母讲早安我爱你,但真的感情就比以前的父子好吗?以前爸爸反对你出去,还是偷偷把钱塞进你的钱包,煮你喜欢吃的东西,骂完你后叫你快点吃。现在的爸爸未必会煮给你吃,或叫女佣煮给你吃。”

创造了不同面相的爸爸角色,周导说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爸爸一个小细节放在戏里面。他记得,小时候爸爸会在每天回家后,从裤袋里掏一把硬币放在桌上,任由他们兄弟姐妹平分存进扑满。后来他才发现,爸爸会在回家前特地去找散钱,每个不会说话的硬币都是他给予孩子的爱!

最喜欢的电影爸爸

周青元对李安电影里郎雄的父亲角色,印象特别深刻,不管是《喜宴》里同性恋儿子的父亲,从不认同孩子性取向到接受,或《饮食男女》非常会煮的老爸,都体现父爱非常伟大。

他也很喜欢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福山雅治饰演的爸爸,某天忽然被医院通知,原来儿子出生时被调换了,悉心栽培了六年的独生儿子,竟然是别人的孩子。六年的爱,他应该执著于血缘还是情缘。

到自己电影所有父亲角色当中,周导最喜欢的是全叔。这个闷骚老爸外表严肃,内心充满爱,一个人带大女儿不易,一直默默支持女儿,又不想给人麻烦,把东方爸爸的含蓄演活了。然而,饰演全叔的Uncle Frankie,在现实中是个超好玩,和儿女、年轻人打成一片的可爱老人家。

■电影里所有父亲角色当中,周导最喜欢的还是全叔。
■电影里所有父亲角色当中,周导最喜欢的还是全叔。
■《Ola Bola》突出的绿叶角色马来广播员拉曼,戏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的爸爸,也是爱家的丈夫。
■《Ola Bola》突出的绿叶角色马来广播员拉曼,戏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的爸爸,也是爱家的丈夫。
■《天天好天》里,单亲爸爸阿福和儿子感情好如兄弟,可以一起站路边小便。
■《天天好天》里,单亲爸爸阿福和儿子感情好如兄弟,可以一起站路边小便。

声光尽显父爱
随锦伟看电影

影评撰稿人:陈锦伟

电影史上有数不尽以父亲为主题的影片,创造了各种形象的父亲角色,你最记得的是哪一个?
喜欢看电影的影评撰稿人陈锦伟指出,虽然我们鲜少表达对父亲的爱,但是在电影中,出乎意料的,描述父爱的电影却如此之多,随便举例就有:李安的《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意大利导演贝尼尼的经典父爱电影《美丽人生》,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的《大鱼》,或者近期一些的《失孤》、《海洋天堂》……

七号房的礼物

这部韩国电影描述智障人士阴差阳错下被关到监狱的七号房里,狱友一同协助“偷渡”女儿到狱中与智障爸爸相聚。最后智障爸爸因为某些因素,不得不被处以极刑,女儿长大后,坚持成为律师,成功帮爸爸翻案。虽然爸爸只有6岁智商,但他对女儿有着如海深般的父爱,最后更为了保护女儿,选择认罪。

海底总动员

小丑鱼爸爸马林原本拥有完美的家庭,然而鲨鱼夺走了他的幸福,只留下儿子尼莫和他相依为命。尼莫不幸被捕,他为了救儿子,毅然游出舒适圈,经历一次次冒险。找回儿子后,他明白父爱并不是将儿子牢牢控制在身边,而是让他自由地游,然后在他需要港湾停留时,告诉他:“别怕,爸爸在这里保护你!”

即刻救援

父亲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性感、暴力!影坛硬汉连恩尼森还是饰演特工,却为了国家牺牲了婚姻、家庭。当女儿需要他,他凭一己之力,对付犯罪集团,颠覆了稚嫩、卑微的爸爸角色。我们成长时,都希望有个英雄爸爸,遇到困难时有爸爸从天而降,这部电影满足了我们的幻想。

长江7号

这部电影是一对父子与外星宠物七仔的故事,但也是描述父爱的温馨影片。周星驰出身中下阶层,却对生活从未失望。他常教儿子小狄“我们虽穷,但不能说谎、不能打人、不是我们的东西不能拿、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都是父亲希望我们能做的事情。

星际启示录

宇航员父亲踏上了外太空冒险,他对女儿承诺一定会回来。但外太空的几个小时,在地球而言却是数十年,他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女儿从开始的怨恨,也渐渐理解,努力想要找出帮助人类的方程式,完成大家或者爸爸未完成的使命。父女二人在四维空间相会,解开心结。

搭错车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的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剧情描述一名好心哑巴,收养了一名弃婴,后来这名小女孩阿美成了大红大紫的名歌手,却因种种原因不能与敬爱的养父相认,最后父亲撒手人寰,阿美留下遗憾。

电影中令陈锦伟最深刻的,除了演唱会上阿美演唱〈酒干倘卖无〉外,还有阿美养的狼狗,为保护哑巴父亲被车辗毙的那一幕。

阿郎的故事

《阿郎的故事》可说是一部经典的父爱电影。周润发饰演的阿郎,曾是放荡不羁的浪子,年少轻狂与女伴波波有了孩子。出狱不久的阿郎独立抚养孩子,两人相依为命,但天伦乐被命运硬撕缺角。

电影中两父子的相处,令锦伟无法忘记,周润发饰演的阿郎对孩子的爱,就是典型父亲的爱,不常说出口,虽然没钱,却总是将最好的留给孩子;虽然两个人可能要吃一个饭盒,却也吃得开心;虽然住在破旧、肮脏的老房子,却没有任何抱怨。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