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排隊讓座
中國各大城鎮很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設。公車線路遍佈全市,基本上解決了市民外出的問題。車票採取兩段制度,一段路人民幣一元,兩段路兩元,是全民的福利。公車在馬路有專用道,汽車不能搶道。許多出了中國國門到海外旅遊的朋友,比較中外後,偶爾會對國內改觀:“咱中國還是挺好的。”原來公車內還有售票員售票報站名,現在逐漸自動投幣機取票。
然而在北京的兩截公車(即兩輛公車接駁在一起,可以載客雙倍)還看到售票大媽,扯嗓門:“往內!往內!”有氣無力地報站名,偶爾和乘客聊兩句。更多的班車有車內廣播,自動報站名,全程每站必停。我原先以為是司機手動操作,後來問了司機才知道,現在的公車都是全程GPS連線,站名是系統根據所到位置自動報導。乘客也可通過APP查詢公車的實時位置,中國公車基本準時。
公車是結實的,軟件是先進的,人卻還是爭先恐後。我觀察了兩年,也得不到解答。原來大家都在等,有早到也有晚到的,公車徐徐駛入,人潮也擁到車頭前面。從遠處看,仿彿是示威遊行,群眾阻止了公車。接下來就是人貼人的推,孫悟空還可以變小,鑽進鐵扇公主的耳朵裡。我可就是被後面的人,胸貼著,跨頂著,推進公車。那一刻大家都是無性人,沒有男女授受不親。偶爾還有讀過擠公車,把手脫臼了的報導。這個現象我找不到解釋。我問過很多朋友,基本沒有人喜歡擠,當然有若干的男人會開玩笑說,“免費胸貼啊。”當然更多人是說:“中國就是人太多。”這句似是而非的話,已經成了真理。
難以實踐公車美德
人“太多”形成了一個社會的整體焦慮。我發現大家喜歡拿中國總人口掛在嘴邊,什麼事都以13億人口來背書,那當然形成不爭不搶,找不到位子坐的擔憂。公車班次其實根據上下班節假日而調整,載客量足以負荷舒適的乘車環境。我觀察過,同一個班車在尖峰時期,兩班差距15分鐘,第一班擠得斯文掃地,司機也苛責:“下一班快來了,別再上了。”但是沒用,大家仿彿聽不見,還是擠到車門都快關不了。偶爾還會聽到慘叫,手指被車門夾到了。過不久,第二班到了,車廂內空曠得可以遛狗。
歷經千辛萬苦就是為了那座位,那為“老弱病殘孕幼”讓座,自然是難以實踐的公車美德。雖然全國公車不間斷在公車報站名以前都加一句:“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品德,請主動為老弱病殘孕幼讓座,謝謝合作。”這個廣播仿彿催眠曲,舒緩出力擠進後的辛勞,大家紛紛進入夢鄉。
寄自廈門